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11朱珊莹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学生思政

朱珊莹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对生态文明认识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充足等问题。要改善这些问题,优化高校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提高所有主体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言: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人与自然关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校思政课中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融入对树立大学生的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生态观的养成产生了不利作用,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促進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1 高校思政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几次工业化的浪潮,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变化,但是相应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剧烈恶化。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有必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以牺牲环境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我国当前的环境十分严峻,需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达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的目的。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首次重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地位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有了实际意义和时代使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实际发展对党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宣传党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等,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帮助性作用,推动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伴随着党的政策变化不断调整变化的,紧跟时代潮流,为年轻一代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上特征都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实践上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高校学生是有知识、有素养的全面型人才,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力量的主要贡献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精神文明与思想理念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高校是培育未来国家栋梁的基地,需要培养当代具有良好的人格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的高校学生,不断提升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推动越来越多的学生遵循生态系统原理和科学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科学性、系统性地培养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也需要帮助当代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态观,做到知行合一。

2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生态文明教育不重视

首先,在高校思政课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在思政课上,当代大学生塑造自己的独特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得到正确的运用。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高校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但是在实际当中,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非常少,甚至不单独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法律基础等,大学生接收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的途径受到了制约。很多领导在对思政教育课程从本质上就不看重,认为其浮于表面,说起来重要,实际上不太重要,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对生态文明教育更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高校更倾向于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科研项目中,或者更换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当中,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得不到合理的人力、物力配置,在学校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任课教师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占据的教学篇幅相对来说较小,不太重要,很少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来更新一些生态文明中新的价值观念。最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存在错误,认为生态环境与自己毫无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没有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动力,加之平常课业繁忙,也没有意愿对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知识投入较多精力。有科学调研显示,当代大学生只有不到30.7%的人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有41.4%的高校学生没有学习过《环境保护法》,仅有30.2%的学生熟悉十八大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近86.8%的当代大学生不知道生态文明具体内涵定义。所以高校学生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保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教育。这三方主体对于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的偏差导致了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2.2 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一套有效、合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主要有思修、毛概、马原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套思政教育教材内容已经存在较长时间,课程一成不变。虽然有的课程中涉及到了部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内容,但都是零星地分散在各个课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和教材。刚才提到过的教材与课程之中也有一些相关内容的重复性,例如在思修中提到过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马原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都属于生态文明教育部分内容,都降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并未有太多创新点,也没有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这样一来各科教材未免显得重复冗余。

2.3 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教育应该追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多种新媒体或者创新理念开展高校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板书、灌输式教学,在具备专业性的同时更具备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个高校自身的物质条件不一,但是各个高校的思政课中教育方式还是呈现单一化,严肃无趣,没有获得高校同学的喜爱,抑制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及创造力,无法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能动性,同时也缺乏实践性。

3 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3.1 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发展思政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摆正其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除了基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相关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例如十八大当中紧贴时代潮流的理论,同时了解环境保护法中相关知识,了解当前环境保护对中国来说是一项迫切又巨大的挑战,新一代青年需要担负起自身的使命,肩负责任感不断前行,不忘初心,以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只有重视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在这样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下,高校学生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新一代青年的力量。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要解决好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教育意识,能够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程合理融合到一起,不显突兀又恰倒好处,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其次,教师能够认识到,在思政课中,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标,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能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者。

3.3 形成系统理论,完善教材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材,所以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需要整合出一本单独的教材书目,以供学生上课使用,学校效果更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形成一套科学性、有效性、完整性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将之前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立的专题教育。

3.4 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除了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材灌输知识之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准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展示。可以按照不同的小组给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不同主题,小组成员分共合作,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给予固定的时间进行展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学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其实也有很多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大学生辩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讲述,从更加哲学和深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及对当代人类的实际意义,引导当代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5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平台

目前有很多可以用来学习的APP,高校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最新科技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可以利用APP或者专门的网站,方便学生学习十九大最新报告内容和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知识,以更便捷、更普遍的方式让学生伸手就能了解到相关资讯并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内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例如生态文明相关讲座、读书讨论會、演讲比赛等,用各种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当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贴近现实。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等问题,将生态文明教育摆正地位,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改革,将教育路径不断整合、优化,投入更多的资金到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发展中,推动越来越多的学生遵循生态系统原理和科学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科学性、系统性地培养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成为未来生态文明的主要建设者。

本文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2017-JG03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20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47)。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学生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