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应急医疗设备设计研究

2019-11-11李慧杰徐园园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救助

李慧杰 徐园园

摘要:针对很多突发疾病的患者,由于错过了院前急救的“黄金时间”而失去了生命,为解决传统急救资源紧张、救助不及时等痛点,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设计出应对突发疾病的户外公共应急医疗设备,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类似胶囊的外观、简洁的UI设计、便捷的操作流程,具备急救知识宣传、急救药物存储及提取、视频连线医生指导等功能。通过该公共医疗产品设计提高普通人群的急救知识储备及自救能力,提升患者的生存希望,增强全民的社会责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健全提供更多参考和可能。

关键词:突发疾病;公共应急医疗;救助;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150-03

调查显示,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有不到1%,在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10%。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产生了急救医学和专业急救培训,并向民众推广,到目前已逐步完善。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悉尼每20个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1]。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医疗需求急速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全国急重症患者剧增,人口开始老龄化,传统急救资源供不应求。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紧急医疗需求与匮乏的急救资源之间的矛盾,作为公共应急医疗设备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救助指导,还能提供针对性的药物和简单的器械,使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初步救助,极大提高专业救助成功的可能性。

1 国内外应对突发疾病的医院院前急救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急救中心全年急救人数呈快速递增趋势,2018年的急救人数较2014年增长了377.5万。而2018年急救中心的数量相较于2014年只增加了63个,单凭医院的急救很难满足差额如此庞大的患者需求。急救需求者人数持续上升而急救人才缺失,极大地限制了院前急救成功率;调查还发现,部分公民在不能判断是否需要120急救或者可以自救的情况下盲目拨打急救电话,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因此,急救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对于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医疗设备只有“AED”,但我国公民普遍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不了解相关操作的背景下,AED投放到市场上之后,“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相继出现,使得AED的能效性大大降低,还有安放位置不醒目、使用频率低等问题,而且为了防止有人恶意破坏,除颤仪一般会被锁在柜子里,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院前户外急救设备形同虚设。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十分高,人们特别乐于参与公众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而且国外AED普及率和使用率远远大于国内。美国每10万人口便拥有198.9台AED设备,仅次于日本每10万人拥有234台,因此国外的院前急救成功率远高于我国。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让普通人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急救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简单的医疗设备挽救生命,设计一款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应急医疗设备迫在眉睫。

2 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应急医疗设备设计定位

根据系统性、并行性、经济性的产品设计开发原则,结合调查走访、问卷、文献查阅所得到的市场调查分析,采用希望点列举法对应对突发疾病的院前急救产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

2.1 人群定位

院前急救设备作为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的公共服务设备,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主要的购买人群是地方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而产品的真正使用者为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不论学历高低、年龄大小,只要是能够正常生活的人们都可以在该产品的帮助下学习到一定的自救和急救知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患者实施院前救助,以此大大提高患者的獲救率。

2.2 使用环境定位

结合设备的自身和客观条件,决定设备位置的过程,设备的选址过程较复杂,应同时遵守适应陛原则、协调陛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根据此原则,团队将该设备的适用环境设定为:

2.2.1 农村或山区等环境较为落后地区

就基层乡村而言,由于急救知识宣传或培训}等健康宣教资源相对匮乏,乡镇居民特别是农村人口较难获得机会参加相关急救知识培训[2]。而且我国急救中心站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山区配备的设备也较为落后,大大地降低了乡村急救的成功率,因此安置一个急救医疗设备就显得非必要。

2.2.2 火车站、高铁站、高速公路、景区等公共场所

在人流量较大、环境噪杂、空气流动性差、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为疾病高发点[3],而且周围的交通易受火车站、高铁站的影响发生拥堵状况,救护车很难达到。高速公路具有单向行驶性、封闭性、控制出入、远离市区等特点,且在高峰期容易发生连环车祸,救护车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酿成悲剧。考虑以上环境的特殊性,为避免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应在这些环境中放置此医疗设备。

2.3 功能定位

2.3.1 提供应对突发疾病的急救必须药品及简单的器械

据调查,目前我国家庭备有医疗急救包的比例非常低,在意外创伤事件突发后的4-5分钟内,非专业医护人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互救,往往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助期而酿成惨剧。该急救设备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应定位在提供急救必须的药品及简单的器械,如人工呼吸复苏球囊、骨折夹板、止血药包、硝酸甘油片、急速救心丸、“AED”等急救物品。当面对突发疾病专业救护力量未到达之前可根据需要,按照机器提示决速取出相应的免费药品或器械,对患者进行院前救助,可大大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

2.3.2 宣传和普及针对突发疾病的急救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是每一位非专业医护人员都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对急救知识的培训普及工作十分重视,但传统的急救知识培训}时效性短,面授学习一次如果不经常练习很快就会忘记,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依然不知所措,而且受教育人群覆盖率低,具有局限性。在信息化的时代,学习急救知识的途径逐渐多样化。该设备放置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车站、公交站台等地,在待机状态下运用小视频、小动画的形式循环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突发危险及处理措施,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人工呼吸法、心肺复苏法等,熟悉侧卧位、仰卧位等专业名词及操作标准,人们在等车的同时就能反复收看学习,不断强化记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在遇到危急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

2.3.3 在线连线医生进行视频急救指导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技术日渐成熟,尤其是在院前急救环节,即便是路人也可以在连线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以减少二次伤害的危险,最大化地防止悲剧的发生。比如,有人突然癫痈发作,躺在路边身体抽搐口吐白沫,这时若路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可视频连线医生,医生通过镜头对路人进行操作实时指导,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防止病人因呕吐物窒息或咬伤舌头而受到二次伤害。

3 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应急医疗设备构成萝素分析及设计

3.1 设备的外观、色彩设计

考虑到该设备的设计定位,结合产品的语意法则,以人们常见的药品外形胶囊为设计灵感,设计出了此产品的外观。胶囊作为药物的主要外观形式,有很强的识别度和认知度,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从视觉上就能联想到该产品的功能;结合产品的储物功能及播放功能,故将其整体外观设计为半胶囊形状,即正面为平面,背面为弧面,以实现其系统的功能。

色彩作为产品设计的要素之一,在产品的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要素。在实际的药物中,胶囊的颜色以绿色、蓝色、白色、红色、黄色为主,考虑到该产品的使用场景为户外公共场所,其环境色以植物的绿色为主,同时与建筑物、车辆等有很好的区分度,因此选用蓝色和红色搭配,红色起到醒目警示作用,蓝色给人以镇定的心理慰藉,同时保留了人们对胶囊颜色的固有认知。为了达到更有效的观看和使用效果,设备的正面除半球部分以外,其他均使用金属固有色,其效果图如图1。

3.2 设备的工学分析

人、产品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了得到更为科学的产品尺寸及比例关系,团队进行了不同使用者的使用场景体验分析:在待机状态下播放视频时的最佳观看高度;路人在正常状态下的使用;患者自己使用,在此场景中患者由于疾病会蹲下或者坐在地上,此时其高度按照平均成年人身高为基础大约为二分之一,加上其手臂伸展的长度,结合中国人中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计算出该产品取药口的高度为760mm,总体高度为1780mm,长度725mm,宽度320mm。具体尺寸如图2。

设备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设备的主要结构部件包括显示屏及其附件、指纹验证系统、药品展示窗及储存空间、类似自动售卖系统的出药装置、取药口、除颤仪,其中除颤仪作为需要电源的特色器材,被放置在设备的背面上部,其门锁可以随着整体系统的开关而自动开关,显示屏、药品展示窗口、取药口依次安排在设备的中心位置,红色的开关按钮突出醒目,指纹输入方式方便快捷。药品作为特殊的物品,其保存温度一般为0℃到30℃,为此该产品将配套设计小型恒温药箱,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将药品放入药箱中以保证药效。设备整体结构紧凑、严谨,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具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表1。

作为一种特殊医疗辅助器材,设备的材质选择首先要满足室外使用环境耐高温、隔热、抗晒、保温等需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以应对室外恶劣天气和不可抗力的损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成本问题,选择彩钢作为主材料,彩钢红色和蓝色的固有色可以直接作为表面装饰,不需要再做喷漆处理,同时彩钢易于加工和成型。

3.3 设备的整体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该设备作为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医疗服务产品,面向的使用对象广泛,其知识体系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施救人员往往非常紧张,感觉手足无措,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整体交互设计的方便性、准确性、快捷性,让老人也能够按照引导进行正确白勺操作,尽量防止错误操作的发生。因此,当突发情况来临时,只需要按压总开关、录入指纹便可使用此设备,指纹识别后(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指纹识别相应的个人信息,防止有人恶意拿取或损害此设备的紧急药物和医疗设备),播放视频的屏幕会自动跳转到操作页面,根据UI界面操作指引,可选择相应的病症及处理要点。设备启动后,该设备后台将自动使用爆闪灯,并发出鸣响,提醒周围具有急救知识储备的人对其进行帮助。

进入操作页面后,会有三个选项:选择病症(了解病人的病情,却无法准确判断需要哪种药物,需谨慎操作)、自助取药(知道患者的病症所需的药物,可快速选择)、连线医生(无法判断需要救助者的正确情况)。

若点击“选择病症”选项,则点击确定按钮后跳转到下一级页面,该界面主要为一些病症选择(如:止血处理药包、骨折处理药包等)。

点击病症选项,确定操作后,就可以在取药口取走所需药物或医疗器械(为避免浪费药物,本设备所有的药物都是单次使用的剂量,为袋装),UI设计如图3。

操作完毕之后,操作者可点击操作完毕按钮,爆闪灯停止闪烁,鸣响停止,操作流程見图4。

4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科技突飞猛进、医疗资源短缺的当下,让更多的普通人掌握应对突发疾病的基本知识,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自救和有效地救助他人,是缓解医院急救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顺应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供帮助。

近年来,公共场所发生突发疾病无人敢救、无人会救、高峰时期急救用车供不应求,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的事情屡见不鲜[4]。该产品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国内急救知识宣传力度,减轻了医院的急救负担,提高了院前救助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足。药品的有效期短需要定时查看和更换,为后期维护增加成本;户外药品保存的温度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体结构复杂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各类病症如何有效分类以提高操作效率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法律责任方面如何界定将有待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等。应对突发疾病的公共应急医疗设备设计是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种尝试,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与创新下,产品会不断迭代更新,各项功能逐步完善,并且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碎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2]吴炜炜,黄吕金.农村老年居民急救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4324-4325.

[3]韩景怡,张锐,杨艺,基于城市服务系统的AED急救设备设计[J].美与时代(城沫版),2017(09):34-36.

[4]田晓剑.开展全民急救朱识和技能培训刻不容缓[J].防灾博览,2019(01):60-63.

[5]万志盈,付沫.国内外居民急救素养现状比较[J].护理研究,2017,31(32):4057-4060.

[6]何美娟,许玲玲,马明丹,帅先洁,刘勇.国内外院前急救的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1):24-26.

[7]林宏宇,郭雅欣.院前急救公共设备优化配置与运用的国外经验借鉴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26-27+58.

[8]莫圆圆,唐源,王莹鑫,李飘,杨逸辉,廖力,李惠玲.高校教师院前急救知识、态度现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9(02):244-248.

[9]史晓伟,张新定.国内外现场急救瑟识与技能誓及的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61-2963.

[10]张军根.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15-1117.

[11]贾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设施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救助
智能产品设计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冷·暖》
《教堂之夜》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救助小猫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