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优化探讨
2019-11-11宗天煜
宗天煜
高校资助工作是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国家资助力度的逐年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问题。本文从资金来源、资助对象、育人体制、感恩回馈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多方面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为贯彻十九大精神,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出了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资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强调了资助要以育人为导向,注重育人效果,发展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关系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创新和改革资助工作,形成有益于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的资助新态势。
1构建资金占比合理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1.1资金来源
以《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资助资金的来源已经呈多元化趋势,有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金融机构贷款,高校事业收入以及社会资金等。但是财政资金一直是学生资助经费的首要来源,而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等各类社会资助仅占全国资助总额的6.89%。国家对资助金额逐年增加,确实增加了贫困生奖勤补助等方面的覆盖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贫困生对国家资助的依赖性,引发学生“不劳而获”“理所当然”等不良思想。所以加大社会资金的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可以减少贫困生对国家的依赖性,引导资助更好的向育人过渡。但是当今社会还未能形成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而且社会团体,个人捐赠具有时间、金额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因而导致社会资助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捐助资源分配不平等。
1.2多元化资助体系优化路径探索
1.2.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社会资金所占比例
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增强社会对捐资助学的认知。国家可以适当对捐资助学的企业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高校要主动出击,为愿意为贫困生提供资助的企业提供正规的平台和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助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可以将贫困生纳入人才库,根据专业、喜好、擅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分类建档,根据需求在人才库中寻找相匹配的的贫困生,和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
1.2.2变国家“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
国家助学金的金额相比每学期的学校学业奖学金来说多很多,甚至有的贫困生多申请几个资助项目,获得的总金额就超过了国家奖学金,这大大的弱化了评奖评优激励机制,打击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导致更多的实际并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去争抢助学金,增加了贫困生精准识别的工作量和难度。高校可以将助学金同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结合起来,贫困生可以通过每月勤工助学的时间来获取相应的助学金报酬,从源头上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土壤。
1.2.3要加大生源地贷款的推行力度
生源地贷款银行在学生在校期间是免息的,不会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入学,通过贷款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经济意识,在贷款压力驱动下刺激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2.1高校贫困生的个体特征差异
对于贫困生的特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形成起着至关重用的作用。就城市贫困生和农村的贫困生而言,在物质条件上,因为消费衡量标准不同,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户贫困程度上肯定不是一个等级的。在精神条件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孩子从小受到各种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冲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我意识极强,个性张扬。加之现代的城市大学生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懂得分享,导致有些学生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在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他们可能还保留着上一辈那样比较纯朴务实的思想,自强善良,喜欢与别人分享。这就导致我们认定贫困生时一个怪异的现象产生,本身可能并不是那么穷困的学生争抢着申请认定成为贫困生,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因为内心要强或者认为有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就没有去申请认定成为贫困生。这给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2提高精准识别力度的工作构想
2.2.1建立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
解决这个问题,要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学院资助管理专干团队—班级资助管理班干队伍三级联动的资助管理机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把握每一个贫困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真实的家庭情况,确保能够把国家的钱用在刀刃上,做到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2.2.2实现高校贫困生库动态化管理
高校的贫困生库要做到动态更新。家庭突发意外的学生核实实际情况后要及时纳入贫困生库,受到资助后情况好转,核实学生情况后也要及时从贫困生库中移除。实时跟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确保贫困生库的数据精确。高校的贫困生库可以对接学生的校园卡消费记录系统,通过电脑筛查自动将消费记录过高的人群归入可疑分组,资助工作队伍再针对归入可疑小组的贫困生进行具体排查,这样既可以减少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人力,财力投入,又可以提高认定工作的指向性和质量。
3实施高校贫困生分级管理体制,突出育人导向
资助不单单只是物质资助,对贫困生的技能资助也是资助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阶段的高校贫困生的诉求不一样,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实现贫困生的分级管理制度。
3.1强化新生基础技能
针对大一刚入学的贫困生,他们大部分可能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匮乏,更多的是在技能方面的匮乏,像普通话不标准,英语差,计算机水平弱,这些都是大部分刚入学的贫困生身上典型的特征,也是造成贫困生自卑、内向,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的直接原因。高校可以针对大一贫困生开展普通话修正班、英语水平提升班、计算机技能培训班等课程来提高贫困生的基本技能,缩小他们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从而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偏差,增加对自己的认同感。
3.2建立老生学业预警和结对帮扶机制
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学业预警机制和“一对一”困难帮扶。应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中,学业成绩差挂科多的贫困生建立预警机制,对一些思想上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助学金等级或者取消助学金发放。另外,安排成绩、品德各方面优秀的贫困生担任被预警贫困生的引导老师,实现一对一的困难帮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3.3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大四的贫困生,则要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女贫困生,在就业方面可能更容易处于一个劣势。高校可以针对大四贫困生开设就业培训班,传授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诀窍,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组建就业导师团队,根据贫困生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4完善感恩回馈体系,铸就资助育人良性循环
4.1注重意识教育,加强隐性工作效果
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诚信、励志教育这些隐性工作的效果,培养贫困生感恩回馈的意识。让贫困生能意识到感恩是一种态度和责任,为资助教育提供意识保障。
4.2建立回捐和代偿高效互助系统。
回捐是指家庭贫困的学生受到资助后在家庭情况好转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资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可以是物质上的,可以是经济上的,用以帮助贫困的特殊大学生。高校建立回捐机制,可以促进资助资金向多元化发展,也可以为贫困生树典型,立榜样。回捐机制更是高校资助工作内容的延伸,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良好体现。
代償服务,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毕业以后去像农村这样的基层工作,这类学生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的学费补偿。第二种是征兵入伍,这类学生可以获得义务兵学费补偿。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代偿服务,都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将回捐体制和倡导代偿服务相结合,可以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同时突出了育人效果,铸就了资助育人体系的一个良性绿色循环。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