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常见计算错误的解析及处理方法
2019-11-11高洁
高洁
本文立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计算问题,对普遍现象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教学经验和长期积累、观察,我搜集了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常见的问题及错误现象,总结过后,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改措施,通过理论分析反映一定的实践效果,并最终提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特定类型中计算方法不扎实的弊病。
1 常见的计算错误及分析
1.1 代数运算——“概念混淆,运用不当”
对于代数运算,应该说是每位学生从刚接触数学起便不断在反复练习的计算内容,是所有数学应用的基础。中学的代数式,归根结底,即为研究实数和复数,以及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分支。而对有理数、无理数、整式、分式等的区分,还是需要以概念作为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材的灵活性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是如鱼得水,而对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头雾水。以有理数的减法及代数和为例,在有理数的减法中,10-3被看成是一道减法题,3之前的符号的含义是两个数相减的意思;但学到代数和,学生又被灌输新的概念:10-3看成10+(-3)的意思,因此这里3前面的符号应该看作是“负号”,而绝非“减号”了。这样,对于数学思维强、吸收速度快的学生来说,是举一反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对概念的把握没有前者如此清晰,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做题时“想太多”,不知应该是“减号”还是“负号”了。再比如,平方和和平方差公式。两者虽一字之差,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在做题中,如果没有对二者清楚的记忆和理解,写错、写反都是常有的情况。
1.2 方程运算——“系数、符号是难题”
对于方程类的题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解题思路,但除此以外,计算同样是解题的关键。不论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二元一次方程,重要的都是要将“元”解出来。但是,这其中涉及到了许多解方程的便捷方法,甚至隐藏着许多计算陷阱。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而言,其的核心是“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成一元一次方程,再进行求解运算。这过程中除了一些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以外,还需要注意元的系数、符号等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已经化简到了最后一步——9x-(-7x)=32,却错误地认为成9x-7x=32,更有甚者在除系数时弄反了分子、分母的位置,错误地得到0.5这个答案,都是考试中在方程类题型中容易犯错误的问题。此外,解方程的过程中涉及方程的变换,会出现多个方程、多种形式的情况,在解题过程中不够仔细、解题过程的书写凌乱、思路不清晰等问题都会导致代入的方程错误,而影响最终结果。
1.3 函數运算——“审题不明,缺少方法”
函数可谓是初中数学涉猎范围广、难度较大的题型之一了,其计算涉及综上所有计算技巧,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解题风格。在中学,最常见的函数运算出现在应用题里,而此类题型比较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稍不留心即可能一步错步步错。而函数应用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通过句意写出函数式。大多情况下,学生的错误集中于缺项漏项、范围不清或者漏写等,这是由于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或忽略潜在假设的现象,例如,产生潜在假设就是默认某个信息就是对的,比如x>y等题干中没有给出的信息,或是忽略题干中潜在的信息,比如x<0等利于解题的信息,从而致使最终结果的范围错误。以上错误追溯其身还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明、题意不清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另外,函数运算中常会出现某些特定要求需要求解,例如,当何种情况下,y= 的值为最大?这时,解题人需要清楚地知道出题人的意图,从而理清其中脉络,进行函数运算,这亦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除此之外,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在函数应用题、填空题的解题思路上,往往是不够清晰的。针对一种题型或题目,当问到具体解题步骤时,没有做对或完全没有思路的学生是说不清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分别需要做什么的。他们所缺少的,正是一种系统的精确的解题步骤。
2 计算错误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教师应驾驭教材,总结知识点见的联系
对于“代数和”和“有理数减法法则”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弱化有理数减法的教学训练,而更多地侧重在建立二者有机联系上,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过渡与衔接,教会学生明白代数和和减法法则之间是相通的的道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教材。而对于平方和、平方差等公式的记忆,我推崇老师进行“潜移默化记忆法”。首先,老师可以找到公式之间的联系及特点,编出朗朗上口的口诀,在学生们背诵过后,每节课的课前花几分钟,通过全班齐背、同桌互考、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记忆。其次,老师可以将必备公式写在黑板、公告栏的一侧,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被动地接受知识,多看、多背,自然而然形成长期记忆。
2.2 教师应激发学生细致学习,纠正不良的计算习惯
从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到初三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触类旁通,举一让学生提前感受相关知识,进入教学情境中,增强理解能力,减小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或者结合多媒体来创设各种各样有趣的情景,讲授教材上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3结合实践,提升教学效率
要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组织和和设计教学方案,展开日常教学。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而知识的应用更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特别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所以知识应用能力显得更加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了解和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授《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这一章节时,教师讲授完教材理论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了解电路电压的分配问题、分压作用,再结合日常电器的使用情况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3结语
我们要始终把握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深刻理解物理课程的内容,广泛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多多联系实际,和学生多进行课堂上的互动,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提升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创设出一个学生学习中职物理的高效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