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园,传承经典”美育教育的多元模式

2019-11-11薛巍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美育儿童

薛巍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财富。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和保护,政府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幼儿课堂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让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重现,又可以在下一代实现“非遗”的传承。非遗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民族的自豪情感、和综合审美素养等。此文章结合青島非遗项目引入幼儿园展开了探究,以此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1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非遗传继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是全面的,全面的,整个过程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继续教育。并要“建立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科书为重点的中国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中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整合既紧迫又重要。非遗传统是我国的“诗教”,为我国的新时期道德伦理做了更好的铺垫。同时还培养了新一代幼儿的思想情感,丰富了良好的审美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整理创新思维和素养。每一个幼儿的生命深处都有一个纯洁的心。在对儿童的教学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诗歌,呈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美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孕育着我国独有的抒情气息和丰富的哲理,同时还是文学艺术的审美对象。教师应通过课堂教育,教育孩子了解中国的大美。继承非遗产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和存在意义。它能净化幼儿的灵魂,使之获得启迪和熏陶。

2 青岛“非遗”项目的开发和继承存在的困难

青岛市各级列出的“非遗产”项目包括“莱西秧歌”,“庙会传统活动”,“庐山民间故事”,“宗家庄木板画”、“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洼里盘鼓”、“市北区糖球会”、“市南区劈柴院”、“莱西木偶戏”,“莱西工艺葫芦”,“莱西模型”,“胶州吹奏音乐”等。都蕴含着地方特色与青岛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等特点。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基于网络下,人们选择的市场很多,这些传流的文化慢慢的在人们思想中消失。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很难找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一代继承者。

3 让幼儿美育多元化

打造幼儿园自身特色,塑造个性化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园非遗文化建设中,以建设美育特色为核心。让幼儿不断挖掘“美”的内涵。美化幼儿园环境,儿童审美教育多元化是人文精神的活动过程。多元教育包含情感,认知,美学,创作等教育价值。幼儿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幼儿园的氛围,并从具体,生动和明确的活动开始。形成非物质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儿童美的美,发展儿童对美的潜力,塑造儿童的完美人格。把幼儿园的环境变得更加灵动。

教师可以将“宗家庄木板年画”、“莱西工艺葫芦”,在各个班级中选取优秀的作品,使用相框并将其放在走廊墙上,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艺术美。还有“长廊剪纸”、“色彩世界”、“手工坊”等等都可以布置在楼道或楼梯转角处,将美术的技能和手工的技艺运用在孩子的心灵里,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让孩子沉浸在艺术美的海洋中。将贴纸画或印染画在大班的优秀作品中选择出来,印章画、线条画在小班的优秀作品中选择出来,作为展示品,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深刻的体会到创造与成功带给的成就感。

亲子活动在美育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融入非遗文化的亲子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沟通,它还可以促进父母对儿童的理解,并将他们融入儿童的世界和思想中,同时也是家长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亲子活动还可以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合作伙伴,家长是孩子的翅膀,可以让孩子们尽情的显示自我。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跳胶州秧歌,敲胶东大鼓等等。

走出校园的墙也反映了儿童多元美育的教育。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的大环境使孩子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好吃的食物”美育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市北区糖球会”。让幼儿在感受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美,同时积累丰富的生活、社会经验基础上,用美术的手法把这些美描绘出来。再比如,教师在六一活动中以“放飞希望、体验快乐”为主题,用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印在白色 T恤上走秀,让家长们了解我园的艺术特色。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化的幼儿美育教育具有非传统的精神课程活动。审美教育的多样化是从幼儿的角度看艺术,它包含了情感,认知,美学和创造等教育价值。幼儿教师需要从更具体,生动和明确的活动开始,逐步营造氛围,培养习惯和形成价值观。最后,我将培养孩子的美丽情感,培养孩子的美丽潜能,塑造孩子的完美个性。

4 “非遗”传承与幼儿园教育结合

“非遗”传承要得到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给予重视,尊重“非遗”的象征意义性。引入非遗在幼儿园教学是让幼儿能够全方面的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特质的文化教学。这就是挂点艺术的“艺术教学”发挥出幼儿的对非遗文化情感,制造出比较符合非遗文化意境的空间从而激发出幼儿在内心深处的能量。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出幼儿的心灵内在的情感,使其进去非遗文化所描述的美好意境感受其中的奥妙与能量。通过教师课堂实践非遗文化的形式,教师应引导幼儿去对非遗文化要有崇拜和激昂的感情。更好的去学习、鉴赏、评论,其的外在特征和象征意义等。

非遗文化的人为性和工具性的美好结合要从幼儿对非遗文化产生共鸣,促进教师实施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学,从而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而引发幼儿情绪的激动和对于非遗文化生命情感的感动,散发出对生命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是从古文化的艺术体现出来的,所以说非遗是艺术,是需要下一代传承的艺术。引导幼儿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来鉴赏非遗的精髓。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应该联想到怎么教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作为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思考,应让幼儿体会非遗所蕴含的人为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走进非遗的世界,才能体会聆听出我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古代的自然和人们的生命的情怀。从而随着长大对当今的文明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生音乐时候,可以将“胶州吹打乐”融入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清新淡雅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画面,从而引发出学生的思绪和对“胶州吹打乐”的体会,来提高学生对非遗的深刻体会及其意义。教师要做到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对产生浓“胶州吹打乐”厚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氛围和浓厚的学习气氛。

5 在游戏中融入“非遗”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

贪玩和游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特点,在游戏中融入“非遗”进行对幼儿教育,是当下幼儿园必须要重视起来的。应在游戏积极的指引学生,把学生融入到非遗的世界中,来体会其中的精神和奥妙,同时在幼儿自己玩耍的过程,身为教师有时候不能去干涉太多,从而来充实幼儿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来实现心里对非遗是怎么样的结构,和审美心理的沉淀。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非遗的审美世界,引导学生面对之中的经典,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和本身的价值。来达到在游戏中,让非遗作为精神的灵魂和支柱渗进到学生的纯洁的,美好的生命当中。

6 结束语

综合文章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对幼儿的美育教育中,使之体会中国文化的精深博大,做好美育的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幼儿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需要广大幼儿管理者和幼儿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所在地区的民间非遗资源,将其变成切实可用的美育课程。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非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美育传承》项目编号:ZD201906343。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美育儿童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