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的建设实践及推广意义
2019-11-11杜淑清李志赵斌
杜淑清 李志 赵斌
摘 要:从当前我国传统生猪监测体系及信息化监测平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了天津建立生猪服务云平台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通过生猪服务云平台,“实现连接,构建生猪大数据指标体系,提供精准服务”的平台建设目标,并针对生猪监测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平台搭建目标,阐述了平台的搭建原则。平台通过“静态基础数据+动态业务数据”表单采集,形成天津生猪产业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体系,构建生猪产业大数据库,显示了天津生猪数据监测体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果及意义。
关键词:云平台;大数据;监管;服务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8-0024-08
1 我国生猪产业监测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阶段,生产结构变化大,疫情因素影响多,外部环境复杂,生产风险加大,结构性、周期性和供需性矛盾日益突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作为政府畜牧部门与养殖场户以及养殖科研机构与养殖场户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畜牧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促进畜牧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然而,“人少,腿短,嘴笨,技术力量薄弱”和“政策管理服务下不去,生产监管服务数据上不来”是一线畜牧兽医推广人员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1)畜牧技术指导受资金和服务体制制约,无法实现连接;(2)畜牧推广队伍力量不足,缺乏服务能力;(3)畜牧推广基础设施薄弱,工具手段能力不足;(4)畜牧推广内容狭窄,覆盖面小,传播范围有限;(5)畜牧推广的效果不可评估,人员无法有效监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正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继政策和科技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猪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和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和辅助决策施政;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生猪产业服务和监管的执行者,为响应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的方便快捷,解决一线畜牧兽医推广人员上述一系列现实问题,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畜牧主管部门以生猪产业监测业务为主导搭建了多个信息化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生猪产业从生产管理到屠宰加工、从兽药饲料生产到畜禽产品销售的监督管理。
然而,大数据所固有的“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又会让养殖场(户)眼花缭乱,让畜牧主管部门无法甄别。全国各省(市、区)在生猪产业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推广使用中,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重功能、轻规划,在建设中存在短视、轻规划和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2)重業务、轻连接,系统建成后基本上都独立运行,缺少连接,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价值无法最大化挖掘;(3)重建设、轻运营,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建设环节,却忽略了系统可持续化运营对产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 信息技术支撑
当前,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多元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精准化的要求日趋强烈。天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充分理解这种形势的前提下,规避行业传统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积极探索“互联网+”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路径,经过全面的项目筹备、行业调研和试点建设工作,现已建成“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并上线运营,迅速抢占了“互联网+农技”转型发展窗口期。
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以市、区、乡技术服务体系和当前大型生猪企业产业模式为基础,依托北京农旗“12316云+”技术支撑,推动互联网与生猪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融合,全面提升天津农技推广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按照“平台上移、产业互联、服务下延”的原则,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立“市—区—乡—村—服务对象”五级用户的互联互通关系,有效连接整合天津生猪产业链涉及的“机构、人员、对象、应用和数据”等资源。通过移动端业务表单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动态数据”采集入库,电脑端后台管理,对移动端的原始表单进行存储记录,并根据畜牧专业解决方案需求,投放对应的指标体系数据到对应的业务功能模块,结合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和展示方式,形成生猪产业生产和行业监管合力,进而为天津生猪产业实现精准化服务和技术推广提供专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和决策依据,实现天津生猪养殖和监管“多、快、好、省”的行业发展。
2.2 主要目标
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着力解决好“数据在哪里、数据有哪些、数据怎么来、数据怎么流转、数据怎么分析、数据有什么用”等问题。通过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可以打通“畜牧技术推广全体系互联互通”,实现“畜牧技术推广全体系智慧化运营”,解决天津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管理组织条块分割,信息服务资源分散,科研推广协作不佳,数据价值难以挖掘”的业务痛点。综合平台业务功能,主要实现以下两大目标。
一是实现与养殖主体的有效连接,对养殖主体实现有效服务和综合监管。没有连接,就无法对养殖主体提供便利的服务支撑渠道;没有连接,更无法形成生猪创新体系团队对养殖主体的一一对应关系。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网格化”的管理理念和多样化的工具系统,能充分实现互联网对服务对象的有效连接和全面覆盖。平台通过业务表单响应、微农信在线交流以及涉农资讯信息的在线推送,及时为养殖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和行业指导,同时解决畜牧推广体系和创新团队人力不足、沟通困难和工具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
二是破解“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技术指导。没有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指导都不是精准的技术帮扶,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了大数据才有对养殖主体开展精准化技术指导的大数据支持。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做好顶层设计,打通上层体系架构,实现跨机构、跨业务、跨区域和跨系统的数据信息联动和互联互通,破解“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提升畜牧推广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数据综合利用能力,形成生产和环境监管合力。通过生猪服务云平台的推广使用,移动端与电脑端有效结合,向上提交生产、监管和服务数据,向下输出政策、监管和技术服务,有力推动了天津生猪产业向“智慧畜牧”的稳步迈进和快速发展。
2.3 建设原则
2.3.1 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平台建設“以用户为中心、以连接和关系为主线、以人—元数据为基本管理单元”,系统谋划,做好平台顶层设计,在有效整合生猪产业科研、推广和产业监管等各节点体系资源的基础上,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云平台建设工作。
2.3.2 依托体系,实现互联互通
依托创新团队的既有体系,建立顺畅的“从生猪产业科技原始创新”到“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成果信息流”和从“圈舍场站一线生产技术难题”到“科研院所科技原始创新”的“产业问题导向流”,整合天津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流中的各项资源,规范云平台信息资源采集系统与交换标准,实现天津生猪全产业“人、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
2.3.3 借助平台,做到快捷高效
借助“12316”云平台丰富的云端计算资源、系统资源和既有体系的互联互通优势,快速构建“生猪服务云平台”,并留足系统扩展性,快速形成云平台的管理服务能力,做好天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示范作用。
2.3.4 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运营
紧紧围绕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统一平台,实行平台上移和服务下延,建立多元协同、资源共享、分工明确和权责清晰的云平台建设管理机制;整合引导线下体系以及产业资源流向线上,挖掘多方资源优势,做好数据价值转化,实现平台的可持续运营。
2.4 表单设计及数据采集
2.4.1 表单设计
养殖管理环节是生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针对生猪产业生产监测、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等业务环节,天津生猪服务云平台构建不同的表单系统。农技员作为信息采集主体,通过移动端APP下载和业务表单加载,对养殖场“静态基础信息”和“动态业务信息”进行周期性或者固定性的原始信息采集,以便获取动态和连续的业务工作数据,避免数据的碎片化、割裂与断点;同时使用时间戳和地理戳等技术手段保真信息采集的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核查和校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平台通过针对产业的统一表单设计和针对业务的统一事项配置,实现天津生猪产业监测的原始数据保真采集,实现生猪技术服务全体系和全行业的互联互通,实现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标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在线化和运行数字化的目标,快速推动天津生猪产业技术团队工作的“互联网+转型”(图1)。
2.4.2 静态基础数据采集
“一场一档”是畜禽养殖静态基础数据采集的表单基础。云平台根据养殖场“静态基础数据”的采集需求,设计“一场一档”清查表单和功能模块,通过移动端首页登录,点击“一场一档”即可进入一场一档静态基础数据的表单采集。此外,云平台支持采集数据基础信息的导入模式,以及基础数据和计算数据字段的导出,充分降低人力成本,减轻基层压力。通过“一场一档”清查,云平台可全面覆盖在农业部备案的设计规模500头以上的有养殖备案场户,并且直接补充未涵盖的场户基础数据,实现全面清查和规范建档。
“一场一档”清查基于畜牧网格化体系管理方式,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为生猪养殖监测管理以及基层兽医人员构建指标规范的统一信息采集入口,全面实现畜禽养殖生产单元的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监测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索并总结畜牧数据采集和监测的“天津模式”,为天津生猪管理提供一个可靠、完整、直观和动态的决策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服务现代畜牧业,扩展畜牧产业数据监测的采集和分析渠道,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更全面地服务指导天津畜牧业发展。
2.4.3 动态业务数据采集
在生猪产业现代化体系中,动态业务数据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核心,动态业务数据的高效采集与管理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关键。通过对传统线下畜牧生产管理的流程梳理,云平台将生猪产业动态数据映射到生产监测、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市场监管和流通监管等业务模块中,并构建不同的表单系统,通过在移动端简单地点击或下拉选择等方式,可轻松实现记录所采集的数据。
结合地域、职能、业务和事项的管理关系,我们设计出两种标准化的畜牧产业动态数据采集工作流程。两种工作流程主要表现为表单采集入口方式的不同,见图2和图3。
“我的待办”流程工作法通过电脑后台“常规监管事项配置”实现。该入口将生猪产业监管业务划分为规模养殖场综合监管、常规防疫、屠宰检疫、产地检疫和春秋防疫等业务事项,各业务事项关联对应的业务表单,并通过灵活的工作配置安排,建立体系人员与待办任务事项的关联,根据事项来源、事项周期和完成状态,平台自动生成数据采集任务,人员在移动端任务列表点击处理,关联数据采集表单,即可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码上办事”是“常规监管事项配置”动态数据采集流程的再造升级。“码上办事”执行之前,需要将用户基础数据装入云平台,并划分机构人员职务,同时服务对象有相应的包片归属;采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名称、地理位置和业主信息等)并导入平台,生成打印并下发服务对象的二维码,达到了“扫一扫”的使用条件。畜牧兽医人员在移动端登录账号后,进入主界面,点击“码上办事”,扫描服务对象的二维码,即可进入该服务对象的待办事项。服务对象基础信息自动加载,只需采集动态业务数据即可完成表单提交,方便快捷。通过“码上办事”流程,用手机实现平台数据的采集和工作数据的记录,省却后台事项分配的工作,提高整体业务工作效率。
总之,平台通过规范化的流程设计,破解了过去数据采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问题,确保数据采集工作规范化运行。
3 关键环节数据采集指标
3.1 静态基础数据指标
通过APP端“一场一档”清查表,可记录养殖场的位置和图片信息等,并可及时上传,及时建档。“一场一档”清查表对养殖场的采集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场所信息,包括准入资质、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场地人员;(2) 养殖信息,包括运营状态、设计规模、畜禽详情和场地详情;(3) 粪污治理,包括粪污概况、处理设备、处理方式和粪污利用;(4) 环保信息,包括历史信息、是否达标、环保投入和资金补贴。平台通过對养殖场这四类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可建立完善真实的档案数据,为生猪产业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奠定数据基础。
3.2 动态业务数据指标
产业监管主要数据表包括规模养殖场月度生产、月度巡检和兽药饲料巡检等工作表;防疫监管主要数据表包括免疫信息、春秋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动物抽样和动物卫生监督等表;检疫监管包括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系列工作表;流通监管包括动物调运、隔离观察和动物到达等工作表。每类工作表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和使用场景,形成特定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按照一定数据结构存储,可在畜牧云各大业务数据库中形成完整的动态业务数据指标体系。
3.2.1 产业监管
产业监管模块可实现对产业主体发展情况、规模养殖场生产情况、畜禽及饲料价格信息和阉割及人工授精等情况的监管数据的采集记录(表1)。这些信息通过电脑端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规模养殖户和散户养殖信息动态变化信息,实现对生产情况的可视化监管。
3.2.2 免疫申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动物免疫实行申报制度。在动物免疫过程中,动物的入场数量及免疫数量的对比是测定免疫成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平台建设要求养殖场及畜牧监管相关单位正确申报免疫动物种类、免疫数量和免疫病种等关键指标(表2),与动物基础数据结合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2.3 常规防疫
常规防疫功能模块主要对生猪生产过程中相关指标进行采集记录,包括消毒情况、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服务情况、疫情普查情况、防疫监督情况和春秋防疫情况等。通过对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动态可视化展示防疫情况,规范防疫监督管理,降低疫病风险,避免疫病的跨区域传播,实现防疫过程的可视化和数据化监管工作,了解区域内生猪的免疫、消毒和无害化等动态。主要采集功能指标包括应免数、免疫数、免疫率、消毒圈舍数量、面积、消毒药物用量、无害化处理数量和无害化处理方式等(表3)。
3.2.4 检疫监管
检疫监管主要分为产地检疫监管和屠宰检疫监管。产地检疫主要采集指标包括产地检疫申报数量、受理数量、已检数量、检疫动物数量和检出不合格动物数量等(表4);屠宰检疫主要采集指标包括屠宰场期末圈存数量、入场数量、死亡数量、急宰数量、屠宰数量和当前圈存数量等(表5)。
通过检疫监管指标采集,可以实现对生猪产业产地检疫申报及处理情况、屠宰模块的宰前、宰中及宰后检疫情况以及屠宰无害化处理情况进行监管统计分析,动态可视化展示检疫情况。从而规范检疫监督管理,降低生猪流通疫病风险,避免疫病的跨区域传播,实现产地检疫和屠宰场检疫的可视化和数据化监管工作。
3.2.5 流通监管
根据流通流程,流通监管分为流通备案申请和动物调运。流通备案申请主要包括备案申请及申请审批状态,动物调运主要包括动物调入数量及用途和调出数量及用途等(表6)。通过对生猪流通备案申请及生猪调运过程的监管数据及可视化统计分析,可以规范流通检疫监督管理,降低流通疫病风险,避免疫病的跨区域传播,便于可视监管工作,了解区域生猪流通动态。
3.2.6 无害化处理
在养殖及屠宰过程中出现病害生猪时,要对病害生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我国已经建立和完善了针对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数据监测体系中,主要对无害化处理方式和处理数量等指标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表7),进而为相关部门发放补助提供数据支持。
4 小结
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服务云平台,按照“平台上移、体系互联、服务下延”的原则,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有效连接整合生猪技术推广体系中涉及的“机构、人员、应用和数据”等资源,形成以“核心功能区+基础工具库+业务系统模块”为主线的平台应用体系。平台通过业务流程的规范设计和表单系统的保真采集和存储,实现生猪产业“静态基础数据+动态业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基础,为天津生猪创新体系对生猪产业的精准技术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通过“建立连接、加载工具、整合资源、持续运营”的建设模式,快速推进天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提高天津生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生猪科学技术与生猪产业的融合度。此外,天津市通过畜牧技术创新体系信息化的示范效应,推进天津农业科技体系以及京津冀农业科技体系的协同发展,化解农业技术信息进村入户难题,进而实现“技术体系高协作、技术信息高覆盖、技术成果高转化、技术服务高效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