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铁石坚 留胡节不辱
2019-11-11马维兵
马维兵
【摘 要】本节课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私情不能动”这句话,设计《苏武传》课堂教学,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
【关键词】苏武;爱国;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269-0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主学习】
1.作者及《汉书》简介。
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斷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破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梳理回顾
1.疏通文意,理清脉络,并给每一部分添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2.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 4-5、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6、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7-8、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9-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3.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三、合作探究
1.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问题设计:1、为了使苏武投降,卫律采用的手段是什么,文中具体怎么体现?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拟之)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问题设计:2、对卫律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是怎样的?
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2.私情不能动。
问题设计:3、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情”“理”在文中如何体现?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1)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2)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3)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问题设计:4、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3.贫贱不能移。
问题设计:5、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文中具体怎么体现?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问题设计:6、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四、人物形象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私情不能动”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五、小结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六、解读苏武,传承民族精神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七、朗读《永远的苏武》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