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民歌知多少
2019-11-11袁文琴
袁文琴
【摘 要】口耳相传的民歌,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留下的历史印记,也是代代人民精神的寄托。曾经,它们是时代“流行音乐”的代表;而今,它们是“传统音乐”的精华。面对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传统民歌被淹没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浪潮中,而民族文化的发展,国民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生身心发展依旧需要它。为了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歌,本文从中学生民歌认知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自身观察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分析当前中学生的民歌认知现状,并探究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民歌教学;认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248-01
中小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主力军,在民歌传承、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台地区流行音乐蓬勃发展,逐渐传播到内地。日韩风、港台风、欧美风、内地流行音乐等多元文化的发展,在大众媒体的推动下“百花齐放”,社会潜在主流文化已由往日的传统音乐转变成流行音乐。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认知理念也倍受影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青睐远高于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尤其是传统民歌。但,民族的根在传统,民族的魂也在传统,我们应该自觉去弘扬和传承,我们也应该自觉去把握本民族最本真、最内在的音乐文化精髓。鉴于此现象,笔者思考,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到底喜不喜欢民歌?又该如何让学生关注民歌、了解民歌、学习民歌?这些问题一直在心间萦绕。
一、中学生民歌认知调查分析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笔者结合研究背景,经过仔细斟酌后,选择从中学生对民歌的认知角度出发,面向衢江区某一城区初中七年级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了288份问卷,调查中学生民歌认知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之所以选择七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七年级作为义务教育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阶段,对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其音乐认知的调查结果可以折射其小学阶段音乐学习情况。通过这份问卷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且做问卷调查,不得不关注调查对象的心理成长和知识获得情况,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均有提升,对传统民歌相关题目的理解和作答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有助于提高问卷有效性。
1.对民歌的基础知识了解分析。
调查得出,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57.64%)不喜欢民歌,剩下43.36%的人喜欢民歌。同时,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对“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三种音乐类型进行喜爱程度进行先后排序。统计结果表明,选择最多的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共有147人。相对于传统音乐而言,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流行音乐。这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是一致的。
对于民歌的定义,能够完整表述的学生少之又少,多则围绕“民族、民间、传统”等字眼展开简短的定义表述。而民歌概念所涉及的“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等词未涉及,说明学生对民歌和民歌的定義还不够了解。能写出的民歌名称的答题人数也不过百人。欣慰的是像传唱度比较高的《茉莉花》没有被学生遗忘,还有《青春舞曲》《信天游》《龙船调》等民歌也被少数学生记得。但也存在民歌和创作歌曲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好汉歌》《国歌》《青藏高原》等创作歌曲,有学生将其认为是民歌,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
2.对民歌的学习途径、课程学习分析。
音乐课是大部分学生(96.18%)了解民歌的主要途径,交叉途径次之为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自我选择的空间有限,以及学习时间的限制,相对而言,获取外界知识的途径比较窄,音乐课则是获得音乐知识的最主要的平台。关于初中生“对当地传统音乐的了解”情况,有64.58%的学生没有了解过当地的传统音乐,比如婺剧、西安高腔、马灯戏、采茶戏等。65.63%的学生没有关注过民歌音乐类节目。网络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民歌音乐类节目也有很多,调查对象而没有关注,一方面是接触传播媒体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潜意识的忽略。
从民歌课程学习角度分析,有53.82%的学生不喜欢上民歌课。53.18%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民歌并不感兴趣。从上可得,喜欢上民歌课的学生也基本会喜欢教材中的民歌。但是一半以上的参与对象不喜欢上民歌课以及不喜欢民歌中的教材,值得我们反思。关于对民歌课的印象,有的学生认为“有趣”,可以学习民歌知识,了解民族风情。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很无趣和无聊。
3.对民歌演唱、发展认识分析。
有关民歌的演唱调查,“课本上的民歌,您是否都可以完整演唱?”一题,选择“会唱几首”的人数最多,占59.72%。“都可以”的人数较少,只有9.38%。而还有30.9%的人选择“都不会”。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室和音乐教材都备齐的情况下,还有1/3的学生不会唱民歌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有关“除了课本上的民歌,您还会唱几首课外的民歌?”,回答“会唱5首及以上”的人数,以及课外民歌会唱“0首”的人数比例比课本中民歌的人数比例有所增加。这些数据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关注。
关于民歌发展趋势的展望,参与调查的39.58%的学生积极的认为“良好,有前途”。38.54%的学生则认为“受到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影响会滞后”,剩下的21.88%的学生则持消极态度,认为“缺乏宣传,难以发展”。虽未调查过这些答案背后的原因,但也总是存在些许担忧。尤其有关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是否希望学习更多的民歌?”这一问题的回答,59.38%的学生希望能学习更多的民歌,而还有40.63%的学生则不希望学习更多的民歌。
二、中学生民歌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拥有博大精深文化的民族,同样是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的民族,时至今日,在问卷调查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变得不喜欢传统民歌了,变得不关注传统音乐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应该进行反省和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到底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第一,缺乏主动关注传统文化,积极了解民歌艺术的意识。从前文问卷调查分析来看,中学生对民歌的定义、基础知识、喜爱程度等都存在明显认知误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学生本身,而是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阶层。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个人的教育。中学生对民歌缺乏关注,也反应了整个社会、家庭对传统民歌缺乏关注。大环境下社会倾向流行音乐的审美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审美。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审美定势,亦会缺乏,甚至忽略对传统民歌的关注。
第二,缺乏把握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能力。在学科细化的今天,每一门课程都由相应专业毕业的教师执教,这是相当科学的。但是,学科专业化并不代表教育教学完全专业化。目前看来,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肯定没有大问题,但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大部分是为了应付招考、职称考试、教师专业能力测试等考前记背,仅有少部分教师真正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并扎实落实到相应的教学中。民歌的教学,需要在大教育学背景下进行,需要更全面的关注学生音乐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
第三,缺乏教研意识,以及对教材教参等教辅材料的研读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并非只有弹、唱、跳,而是逻辑严密的将音乐学科知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更需要教师学会思考,知道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学会正确的研读教材,分析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有所取舍,渗透相应的知识点。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教育部编写了教材配套相应的教参、教学设计,以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便捷丰富的教学资料,但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用心研读相关资料,即便是使用相关教参也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表里,领会意图。
第四,缺乏实践意识和业务能力提升意识。民歌的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强制性”的引导。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逢迎”学生的现象。笔者却认为,民歌的教学需要“强制执行”。孩子们毕竟阅历有限、视野有限,他们满足于现有的对音乐的认知,而不愿意做出改变,这就需要加强对民歌教学的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有意识的灌输“民歌”,如奖励学生观看的电影挑选的是《百鸟朝凤》。学生在观看此部电影时,比以往都要认真许多。在潜移默化中,将拯救和保护传统艺术的理念加以灌输。在观看综艺节目《经典永流传》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观摩后撰写观后感,学会思考、学会评论。当然,这些内容都并非来自课本,而是来自对文化传承现状、对综艺导向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也应该不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三、中学生民歌认知提升策略
那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民歌教学?笔者以为,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民歌教学方向。
第一,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关注意识。民歌的教学,除了在第一课堂教授规定的民歌之外,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后寻找课外的民歌,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搜集发现的民歌。通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民歌音乐灌输,帮助学生树立民歌学习的意识。同时,学习“婺剧进校园”的模式,将“民歌进校园”活动展开,将传统音乐文化的每一个模块都慢慢融入学生成长的环境中。
第二,关注学生成长特点,准确把握学生民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如一、二年级为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在理解能力上,还是歌曲音准上,都很难准确把握。面对这一的情况,音乐教师就需要用适合学生年龄的语言来向学生解释民歌中难以理解的语句或者诗方言,也需要用适合孩子歌唱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到了高年级,理解层面和音乐素养都有所提升,民歌教授过程中则可以涉及更深层的调式、音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等,在学会唱的同时,培养的是音乐思维和逻辑。
第三,立足学生,活用教材,根据时代发展拓展教学内容。民歌的延续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也是在围绕一首曲子的核心点不断的进行改编和改变。在多次的教材改革中,既有新的民歌被加进来,也有民歌被拿出教材。但教材的改编和改变并非一时,这便需要音乐教师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把握时代音乐的命脉,加入或者延伸民歌内容于课堂中。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教材配备的音乐是比较传统的版本,网上有玖月奇迹演唱的版本,也有《音乐大师课》开场合唱的版本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补充教材,当下打造的音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也必将会受到学生喜爱。浙江乐清民歌《对鸟》并没有被收录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中,而作为浙江地区的学生,應该了解这首歌曲。教材不仅限于教材教参、教学光盘,也可以参考网络资源。
第四,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意识,音乐教师应站稳讲台,站好舞台,更要坐好案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必备的弹、唱、跳技能外,既能站稳讲台,站好舞台,更要坐好案台。而案台工作,恰恰是音乐教师所缺乏之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笔者曾对我国各个地区的305首民歌做了粗略的了解,包括音阶、歌曲风格、音阶特征、产生背景等,工作量非常庞大。如小学和初中教材中都出现的《茉莉花》,除了六年级课本上的江苏、东北、河北《茉莉花》之外,其实还有甘肃的《茉莉花》、青海的《茉莉花》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同源异地”《茉莉花》?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关系?都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要做好的案头工作。同时,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把民歌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块展开,在教学实践中多维度多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民歌的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音乐教学任重而道远。面对民歌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各种影响和挑战的今天,笔者在想,每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都应该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意识到民歌教学的重要性,也会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强化传统音乐的地位。笔者撰写本文,只是将众多同行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用书面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提出启发性的观点。但,因问卷调查样本容量有限,问卷设计内容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能折射部分中学民歌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因此,本文仅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将传承传统,传承经典民歌的重任为己任,用心教学、用情教学,让民歌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让每一位学生爱上中国传统民歌!
参考文献
[1]高晓琳.传统民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中的变化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武闻彤.中小学民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