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9-11-11黄琼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语文

黄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80-0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学中,学校围着分数转,教师围着课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具体表现在:师教生从的双边关系,定性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的思想;课外大量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评一支笔、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这种教学所造就的单一化、模式化、尖子化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全民化的需求。

显然,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显然在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入境入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是80年代初期在语文教学领域提出的一条原则。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离开学生的参与,离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为什么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呢?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无论教师怎么做,学生都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但由于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独立完成任务,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导”,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所处的地位,小语教学就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进行交流,而这些媒体中,只有语言最直接、最具有感染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要先于情。”具有实际创造性的语言可以以师之情激生之情、激其真情,激其情趣,只要运用得好,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转移沉浸在课文里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中,这样教学双方才可以达到情感交流,共同融入课文。当然要让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语言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入教学情境,教师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才能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课前我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当我深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也可激其情趣,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以读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學生语感的重要途程、朗读是把辅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阅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情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达成的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阅读的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读准内容:精读即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果语言、以至背通;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8分钟,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

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质疑问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是宋代教育家张载的话。思起于疑,他从疑的角度来谈论读书的进与退。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意思是说,人的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了疑问而不向老师请教,始终得不到解决。人来到这个大千世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俯拾即是,疑问是必然的,只有向人请教,才能得到解决。在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生疑,是否敢于发问,是其学习是否主动的重要表现。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一定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上知渴知饿,能够自己到处找水喝,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1.给学生讲解质疑问难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从而积极地去质疑。

2.提供质疑的时机,前提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人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激发学生提问,一般都要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进行。(1)课始质疑。(2)课中质疑。(3)课尾质疑。

3.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每课三问”,语文的课文都包括内容、形式及作者写作目的等方面,所以每教一课书都有“写了什么”,“怎样考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三个问题,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并力争自己去解决,这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力。

4.索问。即每一课都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提出疑问,有多则多,有少则少。此外,还可以从标点、重点词句、段落分行、文章内容等进行质疑。如此长期训练,学生质疑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无疑而问”,二是“不思就问”。

总之,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有创建地学习的学风,做到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知情相促融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年龄生理特征,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在培养情境、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