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同课异构教学片段的案例反思

2019-11-11陈慧强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前概念同课异构

陈慧强

【摘 要】“同课异构”是教学评比与校本教研的重要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个性问题,也能发现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太阳”一课同课异构的片段比对,反思科学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精准把握前概念,改造和重组认知结构;设计模拟实验,化解认知难点;利用体验活动,促进深度理解。

【关键词】同课异构;前概念;模拟实验;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同课异构”是教学评比与校本教研的重要组织形式,虽然所选的课题相同,但是由于教师的个性风格的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对文本的解读、目标的定位、文本的理解的偏差,在“异构”的条件下所呈现的课堂往往也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它不仅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个性问题,也能发现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下面就通过对“太阳”一课同课异构的片段比对,反思科学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受到一点启发与感悟,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精准把握前概念,改造和重组认知结构

【“太阳的概况”教学片断案例1】

师:也许大家看过韩剧《太阳的后裔》吧,你对太阳的认识有哪些?你对它的了解有哪些?

(聊起韩剧,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但是感觉引出太阳还是感觉比较生硬。)

生:它是一个恒星。

生:它是圆的。

生:它是一个球体。

师:要不要到现场看一看?

生:啊!不可能,太远了——。

生:温度太高了——。

生:太亮了!

(老师及时提示古代与现代的人们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加滤镜的方法观察太阳)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说明太阳是一个离我们很远很远、温度很高的气体星球。

接下去介绍:太阳是离地球最近恒星;球形,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直径140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0倍,表面平均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1500万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是月地距离的400倍。练一练:光每秒可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8.3分钟若飞机每秒可飞1000米,从地球到太阳需几分钟?250万分钟=1736天。

【“太阳的概况”教学片断案例2】

师:这个寒假,大家认为最热门的电影是什么吗?

生:《流浪地球》(几乎异口同声,可见流浪地球的热度真是不低啊!)

师:电影的主要情节是面对日益糟糕的地球环境,必须逃离地球,而我们知道与我们地球最为密切的两大天体是什么?

生:太阳与月球,太阳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师:我们对太阳的了解有哪些?

生:大。(师顺势采用与地球比较的手法,介绍了太阳的体积,直径等等)

生:热。(师介绍太阳大气的表面温度高,介绍表面温度、中心最高温度等)

生:亮。(师还是归纳到热引起的)

师:远。(师介绍日地距离,利用光速计算8分20秒到达地球)

【“太阳的概况”教学片断案例3】

师:两小孩辩日(孔子东游,碰到有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甲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早上太阳大得象车轮,而中午只有盘子那么大。不是有近者大而远者小吗?”乙說:“太阳早上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上感觉凉而中午感觉很热。烤火时不是有近者热而远者凉吗?”引入课题。

设计活动一:让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

多数学生画出了太阳的形状(圆的),并画出几条光线,表示不断发光

自学教材,自主学习有关太阳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原来的图画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太阳的表面温度、中心温度、日地温度等太阳的概况。

【“太阳的概况”教学片断案例反思】

在科学的教学中,许多内容不是零起点的,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描述的。教师只要通过简洁的事例唤醒学生的已知的知识(也许是错误的前概念)进行精准把握,将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反复的交流互动中,积极主动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案例1,以学生感兴趣的韩剧来引入,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思维的跳跃性还是太大,没有及时精炼的总结太阳的主要概况。学生对太阳的了解还是比较凌乱,不利于知识的构建。案例2的亮点就是及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中归纳出太阳的“大”“热”“远”的主要特点。案例3的亮点就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将有关太阳的已有认识在画图画中展现出来,既可以精准发现学生的已有前概念,及时采用同伴互组、查阅文献资料、动手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转换学生的前概念。

二、设计模拟实验,化解认知难点

【“太阳的大气结构”教学片断案例1】

师:我们学过的地球可以分成三层,同样太阳也可以从结构上也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类比、分类等科学方法,对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自然并且时刻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科学方法。)

师分别介绍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后,提出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哪一层?此时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小灯泡发光,但较为微弱;手电筒照射发出很强的光;两者一合成后之间手电发的光基本上手电的。师在讲授耀斑时,利用小型取暖器变换温度调控亮度,明确亮度与温度等有关。

【“太阳的大气结构”教学片断案例2】

师:我们已知的乔木年轮类比、分类等方法,对太阳的大气层进行了有效的分类。你看到的太阳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吗?

生:不是。背着我们的这一面,则将是我们肉眼中看到的是光球层,之外的是色球层,最外面的是日冕层。

【“太阳的大气结构”教学片断案例3】

同样通过画图的活动设计,利用教材资料完善三层结构。

【“太阳的大气结构”教学片断案例反思】

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或体验性模拟,有利于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案例1,学生对于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光球层、色球层还是日冕层是很难从自身的经验中获得的,仅凭资料中获得又缺乏感性的认知和足够的证据支持。而老师设计了这两个模拟实验有效解决了为什么平时看到的特别亮、温度特别高的原因。

通过科学实验和模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真正达到“是什么,为什么,什么用,怎么用”的教学目标。用学生熟悉的体验出发、用学生的实验摸索,才能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有体验、能理解、会运用。

三、利用体验活动,促进深度理解

【“课时小结”教学片断案例1】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的概况、大气结构、太阳活动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彩色橡皮泥来完成有关太阳的相关结构、活动等模型建构。通过月8分钟后,学生展示、交流汇报、评价。

生:展示“二维太阳”,通过彩色颜料的深浅较为准确的反应了太阳的每一层特点、相对应的太阳活动。

生:展示“三维太阳”,通过彩色颜料的深浅、厚薄较为直观的捏成一个立体的球形,并且切出了八分之一的体积,留下的部分就更加的直观的模拟了太阳的每一层特点、相对应的太阳活动。

【“课时小结”教学片断案例2】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的概况、大气结构、太阳活动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将以太阳的口吻对太阳进行一段自我介绍,并上台分享“我为太阳代言”。

学生经过不长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太阳进行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趣味介绍:“我为太阳代言”,同样也能将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落实。

【“课时小结”教学片断案例3】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的概况、大气结构、太阳活动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通过一段趣配音的训练:“我心目中的太阳”。

【“课时小结”教学片断案例反思】

雖然课时小结主要任务是回顾课时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只要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有趣、有味、有料的体验性活动(捏橡皮泥、代言写作、趣配音训练),安排学生足够多的动手体验、足够多的时间思考和表达。通过讨论,一起寻找本质特征找到规律,内化知识结构,促进深度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不要提供过细的指导,充分的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感受到方法的奇妙、知识的价值,锤炼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王耀村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徐颖“光的折射”同课异构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物理教学》2016(4):37.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前概念同课异构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