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积分制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激励效益分析
2019-11-11周斯斯
周斯斯
【摘 要】如今95后、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新一代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喜欢新鲜事物,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在学习期间高度专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而传统的课堂激励形式由于方式单一、重纪律轻创新,在学生的激励效益和人才培养上的效果已大打折扣。本文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生课堂管理为例,采用量化积分制的方法,探讨如何用新型积分制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和激励效益。
【关键词】课堂管理;学生激励;积分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1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95后、00后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更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激励效益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新一代的95后、00后思想活跃度高、喜欢新鲜事物,也习惯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和学习形式,更崇尚个性、独特,传统的课堂激励机制难以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度,简单的加分、竞赛制,学生已习以为常,效果也相比以往大打折扣甚至获得反效果。因此,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高校学生的激励机制都应该要有新手段、新方式以适应新一代学生的特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常见激励方法及不足
目前在学生课堂管理上,教师最常采用的激励方法是加分制、竞赛制。一般地,加分制大多只是针对几种常见的课堂行为进行简单加扣分,比如上课回答问题可获得加分;上课迟到扣分之类。但长期使用下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纪律及学习效果并没有很大的改观,此类传统的激励方法有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感低,被动接受影响激励效益
在传统的加分制激励机制中,加减分的行为规范、加减分的赋值安排,几乎全靠教师事先规定,加分机制的实施,也大多依靠教师权威推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整个加分体系,参与感低;并且加分制从幼儿园、小学一直沿用到大学课堂,大多老师的加分机制大同小异,学生对此早已产生激励疲劳,与新一代95后、00后学生注重“创造”、“个性”的行为方式不太相符,因此经常出现加分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效益得不到任何提高。
2.奖惩维度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传统的加分制,可获得加分的行为有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发言和考勤等课堂表现,奖励的形式大多是分数,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行为的多元化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多维度。
3.重纪律轻学习,学生创新思维难以提升
一般理论课程本身就缺乏实践机会,目前最常用的加分制,又过分看重课堂纪律和考勤行为,极少兼顾到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消化,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应用,因此会出现即使有加分机制,课堂依旧无法改变死气沉沉的现状,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发挥。
二、量化积分制的构建和实践应用
为打破传统激励机制的单一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管理的激励效益,将学生管理从“管治”改为“自治”、“善治”,本文对加分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引入游戏元素,形成量化积分制的方法,对样本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应用分析。
(一)量化积分制构建
量化积分制主要由行为库、奖励库及积分记录与兑换三大模块构成,行为库列明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奖励库列明不同的积分梯度可以兑换的奖励;积分记录与兑换将说明不同的行为赋值,积分如何记录、兑换等。
1.行为库和奖励库的产生
传统的加分、表扬、竞赛的激励方式,一般采用教师自行决定规则和分值、奖品,然后学生执行,在整个授课期间不会更改。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方,按照教师的奖惩机制参与课堂激励。
而本文提出量化积分制,行为库和奖励库的产生通过学生提议+教师确认+公示的形式产生。课程开始前,由全班学生共同产生行为库和奖励库,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权和发言权,提交行为库和奖励库数据汇总后由教师进行2次确认和把关,剔除重复、难以实现的行为和奖励,同时在具体描述、分值、奖励次数上进行控制,然后在全班进行电子公示3天,最终双方共同确认形成本门课的量化积分制体系。
2.积分记录与兑换
行为库和奖励库确认后,量化积分制即可开始实施,积分的记录一般采用2种形式,第1种是电子版,定期由课代表进行每节课的分数统计,更新后公布,方便学生及时核对自己的积分及了解进度;第2种是学生自行设计专属积分卡,积分的发放采用贴纸形式,课程助教只需每节课课后进行积分发放即可。
积分兑换在任何时间均可进行,只要满足兑换条件即可向教师申请兑换奖品,奖品兑换后相应的积分会扣除,未使用完的積分可以继续累加。
(二)量化积分制在学生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1.研究的学生样本班级
本次量化积分制研究采用的学生样本班级有4个,学生近250名,其中3个班为实验班,1个班为对照班。
2.部分行为库和奖励库分析
行为库主要分为常规类、课程类,常规类是所有课程、班级均适用,主要包括课堂行为、作业、考勤等,也可以结合学校的课堂管理、教室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进行融合,如“上课吃早餐”、“无故旷课”等行为,会有相应的扣分。
课程类则是结合不同课程主题进行调整优化的行为准则,如证券投资分析课会安排财经新闻分享,“分享获得同学点赞排名前2名”可获得加分;财商课“阅读一本财商书籍并分享”可获得加分,此类行为均是学生根据课程主题进行发散思维提供的行为准则,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考核标准、课程授课方式进行调整。
獎励库主要分为课堂类、学习类和消费类。课堂类主要是跟课堂行为相关,如获得平时成绩加分、一次免交作业的机会等;学习类则是一些虚拟的学习、指导机会,以及课外学习相关的物品、网络课程,消费类则是水杯、耳机、电影券、植物等日用消费类奖品。
3.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的量化积分制在2个学期内一共在3个班级、3门课程中使用,不仅在同一班级不同课程中进行对照应用,也在同一课程不同班级间进行对照应用,具体的对照实验组分布如表1所示:
1)课堂基本情况
在学习兴趣上,实验组由于第一堂课会与学生介绍并共同制定量化积分制,陌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建立快速连接,拉进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积分构建完成后,若采用积分卡记录形式,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积分卡,不仅减少学生上课走神的频率,还能在动手过程中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团队间交流,与对照组的传统开课形式有巨大对比。
而在整个教学期间,实验组的课堂氛围也远比对照组活跃,比如行为准则中有一条是“上课坐前两排”可以获得积分,而前两排的位置有限,实验组学生往往会比平时早到教室进行选座及上课准备,在听课期间由于离讲台比较近,学生的听课质量和认真程度也会更高;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更偏爱靠后的座位。
2)教学效果对比
实验班、实验课程除了在课堂氛围上远胜一筹外,在成绩和学习效果上,也有很大的改观。平均成绩无一例外都比对照组高,且平均每堂课回答问题的人数都比传统对照组授课形式要高,平均作业完成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对照组的课堂相对比较安静,学生回答问题几乎从不积极举手,大多需采取点名形式被动回答,作业的提交也都是等到最后期限甚至出现拖交作业的情况。详细的对比效果见表2、表3。
三、总结及建议
量化积分制经过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应用,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管理环节,的确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无论是学习成绩上、教学效果上还是课堂氛围上,都远比传统的授课形式、古板的激励机制效果要好得多。量化积分制若继续研究推行,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调整:
(一)对比分析尽可能更全面
本次的研究分析,主要进行了同一课程不同班级间的对比及同一班级不同课程间的对比,课程内容的不同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兴趣、学习主动性有一定影响,应该考虑在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内部,在整个教学周期进行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实验对照,前半段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后半段采用量化积分制,这样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严谨。
(二)优化积分统计与发放机制
目前常用的统计发放均为手工操作,对于人数较少的班级或团体管理来说,工作量适中,但对于兼班上课,课堂人数超过60的大班授课,工作量比较繁重,也容易产生积分统计失误的问题。因此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需要配置1-3名课程助教来协助行为准则的统计和核算,并及时进行积分公布及发放,或采用小程序电子统计的形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量,又可以提高积分统计的准确性。
(三)积分奖励定期灵活调整
现行的量化积分制一旦第一节课确定了后续将一直沿用,到后期学生的反映会比较麻木,兴趣逐步降低,行为的激励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量化积分制的奖励和行为可以更加灵活弹性化,定期对行为和奖励进行轮换,如每个月的行为和奖励从数据库中调取不同的分类平衡搭配,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奖励也可以采取限时限额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