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9-11-11潘慧娟

课外语文·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

潘慧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古诗词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史发展中传承了十分浓厚的诗词文化,且其在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古诗文教学格外关键。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应在阅读中领悟到诗词的内涵和美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其文化内涵。

一、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导向,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高度顺应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古诗文教学为其提出了指导理念,进而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阶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发展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教学中的关键点,认真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首先,小学语文素养更加重视语言的构建与应用,其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与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在于交流,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书面语言的规则和用法,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日常交流,若学生无法做到日常的交流,则无法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其次,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思维的灵活性及严密性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再次,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获得幸福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是语言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美学的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语言的美感。最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文化传承和理解十分关注。语文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要方式。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长期的发展沉淀中实现不断传播和创新,才能真正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學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不断加深学生的文化内涵。由于古诗文自身具有较强的优势,其在文本中融合了诸多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心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心灵在学习中得到滋养,体会到我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其对美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学语文古诗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吸收更多中国优秀的文化,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四、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古文化,其涵盖了文学典故、历史背景和文学修养等。且古诗词中蕴含了创作者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思想伦理精神。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采用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情景分析和意境塑造的方式,充分展现古诗词的意境美,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文中所传递的情景和意境,全面了解其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诗中的故事很简单,同时也十分生动,但是在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了十分真挚和感人的情感。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需为学生模拟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赠别诗中诗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感受到文字中体现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学习该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学生也能够积极思考当前社会的友情观念,比较分析中外友情文化中的异同。虽然诗词形式比较简单,但是在简单的形式中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学生若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特征,就能够全面理解诗文中的思想情感,在长期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采用情境演绎,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充分了解古诗词文化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理念。为此,学生可借助语文课本中文字性的描述来了解诗词中的内涵与意境。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利用情境演绎的手段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现场演绎的方式感悟古诗文中的思想、情感和意蕴。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诗词中的情境为主要内容,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现场演绎,也可在演绎过程中加入创意性较强的人物角色,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演绎诗文中的场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演绎前搜集与人物相关的资料,了解诗词素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学典故。采用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面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意境,且学生也能以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方式感受诗文创作时期的生活场景,从而更加体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三)开展古诗词朗诵,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美感

要想学好古诗词,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古诗词的诵读需要多个器官的协调与配合。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反复思考诗文中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深刻体悟诗文所呈现的意境和意蕴。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可借助音调的转换来表达李煜对亡国的凄苦与伤感之情。在讲解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准确把握诗文中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美。

古诗词中十分讲究押韵和格律,这也是古诗文具有深厚美感的主要原因。如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诗词中表达了作者在游园过程中惜春伤时的情感,整首词中透露出一种孤寂和哀愁的情绪。学生若只诵读上阕或下阕,则无法深切体会作者的惜春怀人以及孤寂的情感,而且学生也无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教师可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西湖的景色。学生在了解诗词内容后,可自己创作一幅画,该方式对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语文教学更加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古诗词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理念,帮助学生建立人文思想意识,通过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领会诗词中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以此促进学生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永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7(28).

[2]杜雪峰.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7(7).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18-09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传统文化元素在福建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