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世俗生活的天堂
2019-11-11凤池
凤池
文脉、精神价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活生生的个体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多高冷、宏大和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在生活中的能让人切实可感的点滴细节。比如,我一位广州的大学同学,几年前应苏州同学之邀,来苏州游览了几大园林,从此在心里就种下了钟情江南的种子。另一位山东的同事,则在几次逗留后结束了北漂,定居苏州,因为“江南满足了他对一个理想居住地的所有想象”。
而我自己,也是在兜兜转转后,与江南结缘。天气好的时候,去爬爬山,虽然都不高,但每一座都不简单,名人题字随处可见,帝王足迹依稀可寻,充分满足了我一个文科生的虚荣心。小巷深处的阁楼茶馆里,唱不完的越剧、昆曲、苏州评弹,还在演绎着古老的才子佳人。拥挤的早高峰地铁上,不仅有妆容精致的女孩,还有身着旗袍的中年女士。秋风起的时节,阳澄湖的大闸蟹,引得江浙沪人们纷纷驱车来现场品蟹……江南人,懂审美,也懂得享受生活,活得“有腔调”。
有时候,我会将广州等珠三角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与江南城市群对比,结论是一个更平民化、接地气,一个更追求精致化、极致化。这种差异当然没有优劣之分,但特色和魅力确实大相径庭。这种气质甚至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比如我感慨頗深的江浙地区高速公路,真的是我所见管理颇为精细完善的国内高速公路。即便功能性的高速服务区,江苏也能用小桥流水、杏花烟雨等江南元素装饰。
江南人对世俗生活的严标准、高要求,当然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的底色,就是崇尚个人奋斗的文化基因和人生哲学。去年,我去扬州个园游玩。这座著名园林的主人,是一个少小离家、单靠个人努力成为大盐商的成功创业者。不过,他家里种了满园的竹子;堂前的书画,题写的都是告诫子孙勤奋读书、勤俭持家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重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的画风,在这个商人家庭毫无违和感地存在着。
物质的丰饶,为文化的诞生创造可能;文化的积淀,又为物质的流传奠定基石。江南的商业气质与以审美为外在形式的文化内涵,就这样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缩影。
时光流转,社会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再悠久迷人的文化,当然也要懂得“向前看”,要有与时俱进的忧患意识与紧迫感。幸好,江南高度发达的市镇文明、海洋性格等特性,决定了它自带开放、包容、进取的基因。这是历史和文化对这一地域和生活于此的人们的馈赠。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和世界文化传播交流越发频发的大背景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政策性因素的加持,古老的江南将焕发新的生机,成就一个大江南、新江南。
曾经的江南让人神往,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耕文明、繁花似锦的诗词歌赋、富足闲适的世俗生活……面向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惊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