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信息力量学以致用
2019-11-11潘静薇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让教育活在当下,为了让老师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们应尝试放下身段,引进信息化技术,培养孩子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变现”信息力量,让孩子们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哈佛大学的托尼·瓦格纳教授说,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知识是免费的,世界不关心你知道多少,只关心你能用你知道的做什么。無独有偶,奥巴马在全美推行Stem教育的时候,也说了近乎相同的话。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关注课堂中课本知识的灌输与吸收,这必然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与思维,导致师生间的教与学“高耗低产”,老师疲惫不堪,学生后劲不足。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们应该尝试在课堂中大胆引进信息技术,培养孩子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他们将媒体力量“变现”,并学以致用,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一、 转变角色引领学生信息“变现”
在语文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其实是对教师权威的一次极大挑战。因为面对免费的互联网海量知识,众生平等,老师和课本再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可能出现,孩子们搜集到比老师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此时老师应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放下身段,变课堂的统治者为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再强硬地灌输课本内容,只需耐心引导孩子在庞大的信息群中学会筛选、获取、整合有效信息。甚至走到孩子们中去,和他们一起去搜集、分享、交流,一起感受获得知识和新技能的快乐。
课堂教学片段:分享资料 收获平等
师:除了千人糕还有什么是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呢?
生1:我知道炸鸡需要鸡块和油,光是花生油就得经过许多工人的筛选、碾坯、蒸坯、装垛、压榨才能制成。
师:哇,你这顺口溜似的,比老师懂得还多。
生2:我还知道铅笔的制作首先,需要石墨粉和黏土粉搅拌混合。接着,加水变为石墨浆。然后,将夯实后的笔芯推入模具,制作成型。最后,将定型的笔芯装入木壳。而这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许多不同的工人来操作。
生3:我知道书包需要许多人……
师:哇,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你们都成了百科全书,收获了知识,更懂得了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小小的分享环节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只有引导和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将通过信息技术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老师用心倾听,相机点题,珍惜他人劳动果实这一课堂主旨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地生成。
二、 创设情境交还学生自由空间
创设情境即创设与课堂中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环境,营造让孩子们可以自主、自由地在其中进行探索和学习的有效场所。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搜集处理信息,并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在执教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乞巧》前,我告诉孩子们课堂上我会进行“乐猜节日”的小竞赛,请大家回去以小组为单位上网了解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做好竞猜准备。
课堂教学片段:乐猜节日 了解七夕
师:课前都查好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了吗?生:查好了。
师:太好了,今天潘老师从网络上找来了几张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你们来猜一猜都是些什么节日。师:这是什么节?生:中秋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图上有月饼,他们一起吃月饼。
师:是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不就是中秋节嘛。师:再来,这张呢?生:元宵节。图上有花灯,我看到花灯上还有灯谜。
师:哦,元宵节我们都愿意出来赏花灯、猜灯谜,对吧?师:再来看下一个节日?生:端午节!
师:一起说,他们在干什么呀?生:他们在划龙舟。
师:这端午节人们还爱吃上一两颗——粽子(生接答)。师:最后来张难一点的。生:乞巧节!
师:我觉得你都可以当民俗专家了。网络上肯定还介绍了不少乞巧节的习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吗?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师:这样,我们让组长们抢答,哪组抢到,就请这个小组的组员为大家分享。生:(每组的组长用IRS遥控器抢答。抢到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组员自由补充。)
师:哇,说得太好了,让潘老师也了解到了更多的乞巧风俗,相信其他小组在课前也和他们一样收获满满,课间大家可以继续交流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各种节日民俗,而是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到网络上去自由地感受、浸润中华的民俗文化,接着在课堂上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穿针引线,将他们搜集到的知识一一对应到有趣的习俗竞猜当中,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互相分享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过程能更加自觉主动,我强调了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和支持,增强组员们的合作性。该环节结束之后,给予孩子的搜集能力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将搜集到的习俗再带出课堂继续交流。孩子们在整个“乐猜节日”的环节轻松自在,又不失学习、探讨的激情,一个个意犹未尽。
课堂教学片段:搜集古诗 拓展阅读
师:《乞巧》这首诗学完了,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你们愿意找到并介绍给大家吗?生:愿意!(异口同声)
课后,孩子们不时地找来与“七夕”有关的诗词、儿歌互相交流、诵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一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信息搜集处理的结束,只要老师点拨巧妙得当,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将学生引领向更加自由广阔的语文空间。
三、 课堂示范教给学生搜集信息方法
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学生搜集到的学习资料的量可以无限多,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认识水平有限,因此搜集资料时可能会走弯路,耗时太多,而搜集到的内容却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利用课堂中的教学环节,亲自示范搜集处理信息的有效方法。
课堂教学片段:欣赏花钟 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各个国家的花钟图片,老师配图解说)
师:老师上网搜集了一些花钟的图片,你们看。这是日内瓦一个公园里的花钟,它在七点的时候有两种花开;这面花钟在瑞典,早上八点到十点是这些花开,晚上的八点到十点开的又是这些花;再看看这面钟,它摆在日本一个大公司的门厅里,里外共两圈,看四点这个位置,凌晨四点有好几种花开,下午四点开得却是另一种花。很美吧?很新奇吧?生:哇——
师:再读课题生:花钟!
师:看了图片,你们读得更有味道了,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花钟的喜爱。你们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直接输入关键字“花钟”再找找有关花钟的图片,和自己的伙伴们一起欣赏。
在该片段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花钟,让孩子们由疑到惊,原来花钟是这样!这么有趣!这么奇妙!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从课堂情况可以看出孩子在第二遍读课题的时候明显带上了更多的激情。当孩子完全融入课堂后,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课下自己搜集花钟的图片继续感知,同时告诉三年级的他们搜集有效信息的小秘密——学会使用关键字词,潜移默化中培養了他们利用多媒体搜集信息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搜集资料的有效方法也能很好地提高孩子感知信息的敏感度,为接下来的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四、 专项训练强化学生处理信息技能
如果说搜集信息的能力主要靠好方法来引路,那么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能靠平时不断的训练来逐步提高。如何将搜集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划分重点、剪贴收藏、制作索引、备注出处等都是专项的技能,需要慢慢锻炼。
课堂教学片段:课后搜集 制作花钟
(布置作业:做花钟)
师:大家看这段的结尾还有个省略号,说明什么呀?生:还有其他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
师:老师还带来了几种花,大家看!想自己也来做一面花钟吗?(出示课件)生:想!
师:请大家像作者那样,上网查查这些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并仔细观察它们开放的样子,用上丰富优美的语言,写下来?并自己试着制作一个花钟吧!
小小的一道课后作业包含许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可以提示孩子用表格的方式处理搜集到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同一时间段的自由筛选,对照课文仿写记录,打印剪贴鲜花图片等等。任何技能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也一样,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经常训练孩子们才能慢慢习得。
课堂教学片段:拓展思维 寻“风”创想“风”
师:那到底风能画吗?他们是怎么画出来的?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相关语句。
生汇报答案,师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和课文插图。
A. 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1. 赵小艺画了什么?(房子、旗杆、旗子)
2. 从哪看出有风?(旗子在空中飘着)
3. 为什么这么画就是风?课件出示:
风把 。
被风 。
B. 陈丹画的风
C. 宋涛画的风
D. 赵小艺画的风
师鼓励: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也能画风。想想看,风还能怎么画?上网搜一搜,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一画。
该教学片断的前半部分,是老师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课文寻找“风”,并在孩子们汇报“风”的同时,用课件随机出示课文句子和相关插图,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然后用“把”“被”句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孩子们是如何画风的。让同学们在了解完这种信息处理方式的基础上,马上让他们利用课堂网络继续搜集信息,创想出自己心目中风的样子。
这样的课堂小片段在多媒体的助力下不但锻炼了孩子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教会他们如何将处理好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知识储备随时输出。
“如果不尝试着活在明天,我们就会永远呆在昨天!如果我们还完全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明天!”苹果公司总裁史密斯的一席话惊醒了我们: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让教育活在当下,为了让老师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尝试放下身段,引进信息化技术,培养孩子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变现”信息,让孩子们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参考文献:
[1](美)Tony Wagner.创新者的培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潘静薇,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