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
2019-11-11孙权赵新宁
孙权 赵新宁
【摘要】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这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赋予的使命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与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贯穿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思想理论被共产党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武装思想。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亲手创办的具有初步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均以不同形式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读课程和讲座。在湖南自修大学,学生学习研究的书刊文章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土地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以“一切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主题。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无论是干部高校还是专门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教育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苏维埃大学的入学要求明确说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际课程教育学生”。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先后扩建和新办了各种类型的高校10余所,如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等。在教学内容中,政治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处于中心地位,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中的运用,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员及广大民众的思想武装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成为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主要任务。1952年10月,教育部发文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明确规定,我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建立。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之初,便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马列主义教学与实践的研究机构。1958年,马列主义基础系成立,其任务是为全国高等学校培养马列主义基础的师资和党的理论工作干部,主要开设马列主义基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相关学科专题讲座等课程。至1963年,马列主义基础系培养毕业生共2000余人,极大地充实了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马列主义基础教学和研究的人才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从逐步恢复迈入跨域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急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持续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意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提出新时期必须加强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必修课,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学好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同时,高校要加强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对马列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高度重视。
进入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研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2005年,在理论研究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至此,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时代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新要求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高校的重要地位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持续加强,这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拓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与研究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清晰和明确。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被放到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这次会议也为下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推动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要站在“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
新时代也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智库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高等院校要依托学术传统和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投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实现开拓与创新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对中国实际、中国国情有清楚的认识,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正处于关键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之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新使命要求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实现教育教学的开拓与创新。
理论教育是思想的基础。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将其填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新时代的豪迈气概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创新途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对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实现话语转换,增强教学亲和力。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推出深刻透彻的理论成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吸引力。要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自觉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同大学生的思想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作用,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9XNEX06)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