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课堂: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9-11-11潘磊胡芸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

潘磊 胡芸

【项目简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始建于1915年。学校底蕴丰厚,人文荟萃,涌现出像朱自清、朱智賢、刘百川、董渭川(董淮)一批名家大师。历任校长、先贤一直满怀童心、大爱,尊重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视角,推崇儿童世界的真、善、美。学校在教学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溯源、寻求、解码具有学校特质的童心教育、童心课堂、童心文化。2017年,学校聚焦“童心课堂”,研究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建设两年多来,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等理论的涵养和指导下,丰盈了童心课堂的内涵识读、构建了童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和评价体系,一场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已然发生。

摘要:基于解决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本化思考、学校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自觉性追求、教师与学生发展和合共生的时代性呼唤,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在“孔望文明、智贤文化、童心教育”的涵泳下提出关注儿童心理,开展“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阐述了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内涵意蕴,架构理论体系,并从研究路线、关键要素、实践范式、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童心课堂;学习机制;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A-0034-05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简称师专二附小)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学校,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名人辈出。著名学者朱自清小时在此读书,心理学泰斗朱智贤从这里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20世纪40年代教育界被称为“南刘北董”的刘百川和董渭川(董淮)都曾在此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2017年,学校在“孔望文明、智贤文化、童心教育”的涵咏下提出关注儿童心理,开展“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建设。

一、“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缘于解决当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的迫切性需要

项目建设首先基于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学校从下而上、由点及面地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接受的现象仍十分普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动力,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清,学习能力不均,问题儿童数量逐年递增。通过一系列的问卷和访谈发现,当前儿童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上述典型的问题,本源上是教育者没有遵循儿童学习机制引导儿童发展,忽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没有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去关注儿童的学习是如何发生,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本前瞻性项目的提出,就是尝试寻找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二)缘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本化思考

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下发,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人关注。时隔两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研读相关文件可知,当前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对课堂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杠杆。本前瞻性项目改革,就是我们校本化思考的结果。

(三)缘于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自觉性追求

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底蕴丰厚,人文荟萃,涌现出像朱自清、朱智贤、刘百川、董渭川(董淮)、徐阶平、杨汝熊等诸多教育名家、大师。他们在此进行儿童的研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浓郁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一直被附小人传承着。这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源头与生长点,从“智贤文化”走向“童心教育”,进而研究“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是我校发展的历史必然。

(四)缘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与学生终生发展和合共生的时代性呼唤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用研究改变学校气质,用研究培养“智贤学人”,通过本项目研究,实现我校教师团队高位再发展,为培养拥有“强健的体魄、自由的身心、持续的能力、美好的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研究“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实质,恰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具有引领未来学习的意义。

二、“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理论架构

(一)内涵阐释

1.学习机制。所谓学习机制,就是指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结合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学习机制分为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在机制诠释了学习各要素是如何各自运作又相互作用的,外在机制展示了学习过程是如何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学习机制可外化为儿童学习的六个环节:情境创设、目标导向、探究合作、质疑表达、感悟迁移、创新应用。

2.童心课堂。1929年,作为主笔的朱智贤与刘百川校长共同创办了《童心》校刊,刘百川校长在发刊词中认为:“童心是绝顶聪敏、活泼、勇敢、快乐的。”关于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我们梳理出以下几条:(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2)动力是儿童在不断地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3)没有强烈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浓郁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就不能有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就不能有儿童心理的高速发展[1]。(4)儿童心理从教育到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2]。(5)经过学习阶段后,向前逐渐发展,使活动单元之组织不断地达于高级的、严密与稳定的状态,是为学习之获得,亦即学习之结果。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涵养和指导下,我们聚焦“童心课堂”,研究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童心课堂。

3.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研究儿童学习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探索符合儿童学习规律、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童心课堂实践模式,让儿童的学习在“自主选择”与“自由对话”的碰撞中“自成意义”,最终达成“智贤合一、智贤共生”。

(二)“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前瞻理念

1.理论建模——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解读。朱智贤教授认为: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根据是学生的“学”。只有先有“学”,“教”才会有意义。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学习者如何学,教者就如何教的原则。学习发生的问题,就是引起动机与决定目的的问题。有效的教学就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这种短暂的动机快速地引导成为稳定的学习目的,让学习在目的的引导下自发地进行。良好的教学,就在供给与组织良好的困难,使学习者能够顺利地突破困难,更使学习不断地向更严密、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学习结果包含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学习结果的转移问题(方法与限度),一是学习结果的测量问题。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即在儿童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聚焦儿童的学习心理,研究儿童学习发生、发展和转移各阶段机制。

2.结构建模——关注三阶段、六环节、九要素。研究学习机制,不仅仅是研究“学习”或“机制”,也不是两者的单纯叠加,而是要研究学习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既各自运作又相互作用的体系建设。因此我们将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外化为以下三个阶段:学习的发生、学习的发展和学习的转移。具体包括情境创设、目标导向、探究合作、质疑表达、感悟迁移、创新应用这六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着重突破三个要素,发生阶段分“情境创设”和“目标导向”两个环节,关注“问题”“动机”“目的”,发展阶段由“探究合作”“质疑表达”两个环节组成,关注“需要”“冲突”“动力”,学习的转移阶段包含“感悟迁移”“创新应用”两个环节,侧重学习的“测量”“转移”“生长”。当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每个阶段、环节都是相互作用,不会截然分开,每个要素的心理变化也是来回反复的,只不过各个阶段各有侧重。本研究之所以如此划分,是为教学实践的理解与实施提供阶梯。

3.体系建模——“童心课堂”的内涵统整(见图1)。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起源于《童心》校报,植根于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革新于儿童的心理诉求。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儿童哲学、做思共生等理论的指引下,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研究儿童的本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活动,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天性。童心课堂突出的是“做”,实践中研究,围绕“课程建设”“文化环境”“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实践。

以“童心德育”为主,学校构建了涵养“童心”系列课程,通过设置童心课堂教学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童心学园”中的三班(智贤悦读书社、百川研修学苑、自清回声讲堂)、三团(捆绑式发展共同体、导师制立体发展群、伙伴式研究小团队)、八社(教师社团),关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发展,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文化符号和平台路径。

4.目标建模——实践儿童学习的理想样态。(1)实现“被动接受”向“主动需要”的学习行为转变,尊重儿童天性,了解儿童学习心理,以呵护和培育儿童好奇心和学习力为出发点,让儿童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需要”,探索提高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童心课堂”教学效益的行为策略。(2)实现“教的研究”向“学的研究”的教学行为转变,建构“童心课堂”的教学模型、操作流程、实施程序等,从“教的研究”走向“学的研究”,构建完善“童心课堂”的基本范式。(3)实现“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的动态评价转变,从学生学习状态和收获、教师教学的投入状态、教学过程的调控等维度,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建构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各学科“童心課堂”的动态评估体系。(4)实现“学业评价”向“素养评价”的绿色评价转变,深入研究并实施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童心课堂”评价体系,从“学业评价”走向“素养评价”,探索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绿色评价体系建构。

三、“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建设路径

(一)梳理并跟进“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研究路线

首先,我们从需求分析,在调查儿童的学习现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从指向儿童的核心素养提升出发,依据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探索学生个体核心素养形成的理论路径和实践原则;其次,依据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理论和学习机制等研究成果,研究“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培养目标、模型、程序、评估等,建构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基本范式;再次,依据初步建构的基本范式,进行由点及面的教学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研修、丰富童心课堂的结构、程序和评估等内涵,逐渐完善“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相关理论,将其转化为行动的路径、策略;最后,通过本项目的深度实践与丰富内涵,进行效果评估,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项目成果。

(二)厘清并明晰“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关键要素

1.童心课堂的环境观。(1)校园环境:学校占地面积64416平方米,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计划,我们对学校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构建了两场(百川、童心广场),三道(百川、问渔、浴宇),四园(春华园、夏荷园、秋实园、冬梅园),五苑(智贤苑、渭川苑、自清苑、菊芬苑、继瑛苑)。场、道、园、苑的命名或与校史上的人和事有关,或寄托着我们的教育理解和教育理想。(2)教学环境: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学科教室建设。站在儿童立场,审视儿童的心理诉求,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根据儿童年龄、兴趣,特长等精心打造富有文化气息和儿童气息的学科教室,具体表现在命名打破传统,整合与创新了学科资源,彰显了深刻的学科文化,并凸显教师特长,给儿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3)课堂环境:童心课堂组建“探究团体”,最大限度让儿童合作探究。造就民主氛围,团体成员自由组配,制定团体活动规则:交互主体对话,每个成员都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学生从被动的学答走向能动的学问;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去,让儿童在游戏与故事中顺性生长,张扬与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2.童心課堂的教学观。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尊重儿童天性,了解儿童学习心理,以呵护和培育儿童好奇心和学习力为出发点,探索提高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童心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施策略;实现了“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的教学转变,探索建构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童心课堂”的教学模型、程序、评估等,构建完善“童心课堂”的基本范式和教学流程;实现了“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评价转变,从学生学习状态和收获、教师教学的投入状态、教学过程的调控等维度,建构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的各学科“童心课堂”的评估体系;实现了“个体经验”向“普遍借鉴”的价值转变,深入研究实施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童心课堂”关键要素,探索指向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推广策略。

3.童心课堂的教材观。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和媒介,要增加其对学生的亲和力,让学生喜爱教材。一方面,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源于生活、基于生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适应与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要从儿童已有的经验与兴趣出发,设计让儿童通过操作、体验、参与等活动,引领学生依靠学材、通过活动进行探索、思考、验证、下结论。

4.童心课堂的教师观。教师也要拥有一颗童心,把自己看作“长大的儿童”“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与儿童一起生长、成长。学生享受童心课堂带来的属于童年幸福的快乐,教师在童心理念的关照下获得属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的快乐。

(三)构建并实施“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基本模型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研究儿童的学习是如何发生、发展与转移的,注重儿童学习的生成性与生长性,研究儿童学习的内生性与共生性,让儿童的学习在“自主选择”与“自由对话”的碰撞中“自成意义”。学校分不同教师团队进行四课推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领航课、展示课、研讨课、汇报课等一轮轮、一节节“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研讨、打磨,由点及面,层层推开,从实践中探索出童心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童心课堂”的基本教学路径与策略遵循以下流程:从“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的,也可来自学生;接着经历“情境创设”“目标导向”“探究合作”“质疑表达”“感悟迁移”“创新应用”这六个环节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主、自然成长。童心课堂,秉持儿童立场,倡导学做合一、学教相长。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教学模型牢牢地站在儿童立场,通过智慧的生长与素养的提升来体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同学科的童心课堂教学范式,比如童心德育的教学范式:课前搜集,童心整合;情境导入,童心激趣;明确目标,童心探究;递进活动,童心认知;体验感悟,童心情感;有效实践,童心行为。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的自然本性,着眼于儿童的生命成长。此外,童言语文,学以致用;童化数学,立足生活;童做科学,动手探究……

(四)研制并推广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评估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拟从学生学习状态和收获、学习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师教学的投入状态、教学过程的调控等维度,建构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评估体系。以“童心星卡”为评价媒介,建构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的童心教育评价体系,并依此推动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深度实施,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童心学业评价类的“童心星卡”主要由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学习活动中、学业测试中,根据不同的形式及相应标准发放。童心学业评价注重五个联结:一是平时与阶段相联结,增加童心评价的可信度;二是分项与综合相联结,提升童心评价的综合性;三是课内与课外相联结,凸显童心评价的延展性;四是师评与生评相联结,体现童心评价的多元化;五是面试与笔试相联结,彰显童心评价的全位性。

两年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助力于教育的专业成长。在一堂堂充满“童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一颗童心,享受到童心理念带来的属于童年幸福的快乐;教师拥有一颗童心,在童心理念的关照下寻找到属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的快乐。课堂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从被动的学答走向能动的学问。多项成果荣获省、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题成果奖。教师参加省市基本功、优质课、教师研究能力大赛等均取得较好成绩。围绕“童心”这一关键词,获奖文章三十余篇,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童心课堂,让“教”的方式在改进,让“学”的方式在革命,从依赖记忆与模仿为主的“重教轻学”传统,向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以学定教”新风向转变,让儿童真正成为“童心课堂”的“绝对主角”,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 2017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17-10-17.

责任编辑:李韦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mon problems with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our school reflect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herits and innovates school culture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for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Meanwhi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ivilization, intelligent culture and childlike education, we have suggested a practical study on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childlik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childrens learning mechanism, and we have also expounded the related connotation and theory systems, eventually having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research routes, key elements, practical paradigms and assessment systems.

Key words: childlike classroom; learning mechanism; childrens psychology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完善小学音乐教学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儿童心理与“绿色”儿童玩具的设计研究
浅谈引进版绘本图书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顺势应对生活中的德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