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2019-11-11陈东旭
陈东旭
摘要: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历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老子》仅仅几千字,却蕴含着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从无为而治的视角关注国家的治理与发展,强调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本文以道法自然为切入点,通过仔细阅读与分析老子的作品,多方位、多角度、有逻辑、有深度的探究无为而治理念,进而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道法自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0.037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175-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的价值与意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老子作为我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道家思想有很多值得人们借鉴思考的地方,需加大研究力度,仔细研讨老子的治国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自《老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一句话。其中体现出的治理思想是,政令不在多、更不在繁,而是需要保持稳定、保持定力,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稳”。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老子》的注释不同,一方面丰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子思想被歪曲与掩盖,严重影响了无为而治思想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运用发展的眼光,从辩证的角度学习这部作品,进而从源头上研究老子的治国思想。
一、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老子虽然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却较少,只有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所著的一些作品里才能看见踪迹。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老子姓李名耳,是楚国人,曾任职史官,利用独特的角度与方式记录史实,给予世人警示。老子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关注国家治理与百姓生活,向国家治理者传达治国之道,其理论深度与生命广度都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百姓的幸福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为”思想是老子治国思想的关键,需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到道法自然,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
(一)道的涵义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是《老子》的开篇语,可见老子认为道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前者把自然法则看成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將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后者则指出,道化生天地万物,任其自然生长,其表现是无为的,但从其结果来看,没有一样不是生动有序的。因而,道表现无为,结果有为。它告诫人们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在道的基础上,老子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在老子的著作中,道是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所有事物都应遵循一定规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国家治理,也就是说道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通过研读《老子》可知,在老子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中,道是核心观点,尽管无一定形态,具有虚无缥缈的特点,但却时刻影响着人类发展,对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道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同时也遵循自身规律进行发展。举例来说,物极必反就体现了道的这一特点,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着反方向发展。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名句中可看出,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原则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子是人类世界中最早提倡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想家,最早提出人类社会应与自然和谐一体。他的“道法自然”、“莫之爵而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的思想,他的如果人类“遵道而行,则万物将自宾(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思想,在整个人类世界都是领先的,也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我们只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体道而悟
生命个体体会道法自然的依据是“朴散则为器”,其中,朴是道的一种本质状态,道则将这种本质转化为现实器物。有学者认为,人生活在一定范围内,一旦从这一范围内解放出来将会感到自由的乐趣。该种解放并不是政治层面的,而是从时间中体会永恒的快乐,也就是道家的至乐思想。近年来,西方科学盛行,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所有实物与现象,得出这一方面的规律后再研究其他方面的规律。而中国传统学术则更加关注人事,因有人的情感、思想等因素的参与,理解起来更加复杂难懂,这使得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我国无哲学,其实不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便是最好的证明。道具有普遍性特点,遍及宇宙万物,体道过程就是将自身融于天地万物的过程。老子经常将道比喻为水,水能滋养万物,可以包容一切,有时波澜不惊,有时波涛汹涌,但不管水如何变化,最后都不会失去本质,就像道一样。
(三)求道而明
道虽然无处不在,但飘渺恍惚、难以捉摸,理解道的真正涵义则需要在致虚与守静中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明确天地化规律后需要通过观复来求道,地球上有生命的物种,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等过程,生命周而复始、无一例外,这就是天道。天道既明,人道乃立。以人为主的生命个体体道后会孜孜以求地探索道法的无限魅力与奥秘,以此实现明道。千古春秋,一如朝露,沧海桑田,变化不停,道法也在变化中有序发展,为无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循道而达
世间万物既然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发展变化,道存在于宇宙之中也有一个通行天下之大道,老子将其作为事物的发展本源。个体在体道、求道的基础上实现了明道,个体因具有一定局限性很难看清大道的全貌与本质,这一矛盾无法解决,但可以在不断的超越过程中达到一定高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学发现了基因,认为每个细胞中都包含全部的生命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克隆技术,道法中的月印万川与克隆技术的发明类似,只有实现循道而达与明人事的统一才能处理好国家事务。将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思想用于国家治理需要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实现“壮有所用,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无为思想的理解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思想与道法自然思想息息相关,老子将无为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思想,被一些西方思想家认为是自由放任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之源。无与有相对立,既不具有规则,也不受任何束缚,拥有无限的可能,就像国家发展一样。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无为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途径或手段,无为也需要有所作为,一味消极等待无法实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国家治理者应把握好程度,在不破坏道法规则的同时,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无为主要包括三种涵义。一是顺应本性。顺应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态势,以便从中施力,科学高效地治理国家。二是不为私欲。在老子看来,道是伟大无私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过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功劳,无偏爱某项事物,不主宰事物的生存发展。三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度是事物发展的临界点,超出这一界限便会破坏事物的自身生存发展,无为则应寻找这一临界点,以免在国家治理中埋下隐患。
(二)天道无为、人道无为
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构成这一整体的重要部分,万物在有序之中和谐发展,人也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尽管人类具有较高的智慧,但也不能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治理国家时忽视无为与道法自然思想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现如今农业也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因此治理国家时应顺应天时,依照天道规律才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无为思想应效法天道,尊重自然规律,在国家治理中也应如此,人人各司其职,从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用现代眼光审视无为而治思想,会发现该该思想并未落后,并与西方一些哲学观点相同。例如西方的权力有限论,都大大限制了国家治理者的权力,以免权力滥用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为思想一定程度上警示统治者慎用手中权力,以免过多地干扰百姓生活。历史证明,无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例如唐、宋、汉等朝代初期实行的与民休息,促使社会走向了鼎盛。
三、实现无为而治的途径
(一)利用无为思想认识客观世界
道法自然揭示了世界存在发展的客观意义,促使人们摒弃不真实的想法,体会道的深刻内涵。运用无为思想认识客观世界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放弃主观成见。老子认为主观成见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与判断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客观性。人的思想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阅历的增加会发生很大变化,思想逐渐成熟,会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事物发展,从而全面认识客观世界。《老子》中“致虚极,守静笃”这一句表达了放弃虚荣心、利益心及善恶是非美丑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也就是将已有的逻辑观念暂时搁置,避免受逻辑的束缚与影响,直达事物的本质。很多西方学者的思想观点契合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例如德里达、维特根斯坦等,他们认为不应被事物表面而迷惑,要从根源人手,实现人与对象的深度融合。
其二是采用辩证观点。“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一句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随时都在发展变化,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但最后都会追溯到事物的本質上。事物时刻在变化,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探讨事物,以此达到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目的。事物发展存在不同阶段,认识事物也如此,学者应从永恒与变化中认识道的涵义与特点。另外,利用辩证观点看待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仅需要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还应采用多种方法与角度认识事物。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辩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说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其三是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国家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人类在发展,整个世界瞬息万变,有衰败与兴盛,有兴起与没落,有生存与死亡,世间万物处于发展变化的潮流中。老子认为治理国家时应时刻保持警惕,反省以往的过错,并利用前瞻性眼光看待事物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治国方略。忧患意识是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重要体现,做到防患于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萌芽、成熟、兴盛、衰弱,国家治理者需要认清形势,运用无为思想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逐渐积蓄力量改变事物态势,保证国家在时间的洪流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利用无为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一书只有五千言,却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为人们讲述了尊道、贵德,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与世界的发展规律,其表达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国家治理者需要遵从道的理念与原则,远离世间万物的诱惑,不被智巧、利益等蒙住客观的眼睛,在治国道路上毅然决然地前行。“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该为的一定为,不该为的坚决不为,从而达到治理的最高境界:善治。这也正如《老子》第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类文明在不断传承,应认识到老子治国思想的正确之处,从中挖掘对国家治理有用的信息。可以从《老子》著作中的语句人手,分析如何利用无为思想治理国家:
首先,圣人“无为”,先要“无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理之人在治理国家时应控制自身欲望,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国家治理者过于重视自身私欲,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百姓会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速度,保障群众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途径。老子强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明国家治理者要像水一样泽被万物却不考虑自身利益,并不断积蓄力量,帮助群众斩断后顾之忧。国家治理者应做到亲民、爱民,提升政治透明度,为大家带来更加光明的生活。圣人要做到以天下为先,忘却自身利益,在治理国家时不计较个人得失,顺应自然之理,确保国家健康稳定地发展。除此之外,治理国家不能“智取”,只能遵道行事。个体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主观价值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对看待外界事物的影响较大,如果在治理国家时不能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将无法理解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前进的脚步。
其次,治国惠民,以百姓心为心。运用无为思想治理国家时需要了解与顺从百姓心意。吃饱穿暖是百姓的最基本需求,安居乐业是百姓的进一步追求,怡然生活与精神追求则是百姓的最终诉求,这三种心意层层递进,国家治理者应运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站在百姓的角度制定国家治理策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
再次,以常道处世、常善救人。无为观点中顺应思想并不是全盘否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其仍有积极意义,治理国家时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重视人的价值,充分挖掘人主观能动性的优势。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不放弃每一个人,也表明万物生灵无本质上的区别,都应得到重视,不应被抛弃。无为而治需要尊重差异性和特殊性,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进而为国家治理注入多种不同力量。
最后,超越对待之分,返朴归真。天地无偏爱,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因而治理国家时也应不偏不倚,任凭百姓自然发展。老子在思考天地时得出了这样的治国之道。现阶段,国家治理遵循法制,老子曾希望国家治理者遵循天道,现如今则体现在公平、公正、公开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体察而得出自然、社会与人生的道理,从“道”的本质人手,得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历代学者对老子思想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过于消极,有人则认为返璞归真,注重事物本质,要想理解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需要从道的涵义、道的领悟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无与无为的真正涵义,并利用无为思想认识客观世界、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