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
2019-11-11孟凡淼
孟凡淼
摘 要: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经常作为背景性的存在,事实上在特定历史时期,风景的描写还深藏着意识形态背后的意义。林斤澜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塑造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但其背后的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的风景,却潜藏着作家被压抑的深刻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风景;审美;农村题材小说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152-02
林斤澜的小说创作分为“十七年”时期与新时期两个阶段,以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他的小说被评论家总结为“怪味小说”,仅就“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而言,笔者认为,关于“风景”的描写犹有意味。
一、林斤澜“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概述
在“十七年”这样一个全员作家书写宣传性的文学作品的时期,林斤澜自不例外,他创作的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坛上小有名气。这一时期文坛上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地在配合政治的宣传口号,充满了热闹的劳作景象、积极奋进的昂扬气氛,林斤澜的作品也是一样,但不同之处在于,林斤澜用“曲笔”的方式,在這样一个宣传大于天的氛围之中,仍旧守住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追求。
有研究者将林斤澜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风景的描写总结为一个“奇”字,笔者认为虽然它一定程度上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但并不全面,在笔者看来,或许可以用“现代性”来概括,包括林斤澜所采取的这种借风景的描写来暗隐自身对于政治压抑下的文学审美性的追求的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性的,他努力尝试去躲避在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部分,用他的话说就是打“擦边球”,以这种方式来拓展并坚守自己的文学自由的阵地。
这一时期林斤澜的代表作有《台湾姑娘》《草原》《一瓢水》《春雷》《雪天》《夜话》《孙实》等,主要都是在歌颂“大跃进”时期农村中热烈、昂扬的景象,抑或是描写地下党工作者的无畏或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勇敢、吃苦耐劳以及坚韧的伟大形象。但这些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不仅有着奠定作品基调的作用,还有着不同于那一时期、也有别于作品所要求的时代氛围的书写意蕴。
二、政治压抑下的风景描写
首先以《绿茵岗》为例,这篇小说在主题上是为了礼赞合作化运动中农村的新面貌,然而其中对于猪场的描写,有着特别的意味。
小小的山沟,都叫核桃树盖严了,核桃树严严地长着大叶子,片片碧玉一般。这是一道绿荫荫的山沟。风吹叶动,“核桃狸子”箭一般,从枝头射到岩上,没入土中。这是一道生动的山沟。
忽听哨子响,一个瘦瘦的老人家,背着一抱枯树疙瘩,消消停停,从林子里走到沟中间。黑黑的一字胡里,叼着个银亮的哨子,那哨音泉水一般清亮。翟翟的一声,只见树前树后,探头舒脑,走出来乌溜溜黑缎一般,圆溜溜一条条似的,什么呀?小猪。
这时,太阳偏西。绿茵沟,金黄的夕阳,刘场长吹着哨,慢步走上一道岗子。那些快乐的小猪,在脚前脚后扎堆,又撇开。有的哼哼哈哈,有的把那小胖尾巴,卷成螺丝圈圈。
岗山,新开的石头一堆堆。新伐的树木,树脂喷香。铁锤当当,斧子丁丁,可是不见人。那高高探出树林上边,活像了望台,是把岗下泉水绞到岗上来的“自流水塔”。那一排排的木头桩子,仿佛城里存放自行车的地方,那是猪食堂。那屋里,新砌了大灶,大铁锅上倒扣着大缸,是土锅炉吗?正在试验呢,还不好叫出名儿去。屋后头,一炕的石灰,那是刚动工的猪澡堂啊,敢情这绿荫荫的岗子上,仿佛春雨下透,到处生长新鲜东西。四下一走,叫人眼睛明亮,头脑清新。
这一大段风景描写,充满了新奇、激动、好奇又愉快的气氛,在这样一个热火朝天合作化运动的氛围当中,这样一段风景描写轻快又有趣,使读者读起来完全会抛弃掉读宣传之作的那种枯燥、千篇一律的重复之感,新奇有趣、充满人情味和现实感。其次,在一部短篇小说当中,字数限制本就很严格,对无关紧要的部分一定要舍弃,所选取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是要有目的、有作用的,然而作者在这里却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进行风景的描写,这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作者是在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弥补文本中到处宣扬合作化运动而造成的口号式作品的缺陷。以大段优美轻松的风景描写将读者,同时也将作家从宣传命题之作中暂时解救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暂时享受一份真正的艺术的美感。这是作家叙事的策略,也是作家被压抑了的审美追求的另类表现。
再以《春风》为例,当中奇特的风景描写更是表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七月的一个夜晚,我从区里到八宝山去。星星眨眼,月亮还没有上来。道路不能辨识,只有那条水沟发亮。这一沟好水,去热解暑。我听见啧啧的,大地咂嘴的声音。那黑压压的庄稼,就是没有风来摇动,也苏苏价响。
月亮爬上村子的屋脊了。我们坐在地边,像坐在绿色的湖底。
冰雪未消,一夜风起。撕破了窗纸,掀掉了瓶瓶罐罐的盖子。放架子索索价响,仿佛要脱下一层皮。山桃山杏,全都格拉格拉响着,自己折断枯枝,远远地扔开。
在一个到处书写农村、合作化运动、“大跃进”的时代,读者很少看到这样的风景描写——充满了现代性的风景描写。不同于同时代的农村风景描写如“绿油油”“馒头大的”等朴实简单的词语来描写农作物,这一段风景描写充满了艺术性,用拟人的手法让所有的景物,如星星、月亮、大地、山桃、山杏等都动起来,在村庄的风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爱、清爽、迷人。也有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地比喻成为绿色的湖底,优美、神秘,有着诗意的气质,整个村庄仿佛已经不是那个热火朝天充满干劲、除劳作外全无其他的合作化运动大村,而是一个让读者充满了田园牧歌想象的美丽桃花源,祥和、宁静、悠闲,完全不同于政治要求下我们所要建立起来的那个村庄。这其中包含了作者的诗意想象,当然也包含了作者不甘于写宣传之作的心态,他仍然在以这种方式,追求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文学审美。
三、抒情性的风景描写
再以另一篇《台湾姑娘》为例,这篇小说其实是描写了“我”作为一个地理教员在台湾与为“我”打扫屋子的姑娘“莫娃栽”所发生的珍贵的友谊与所经历的痛苦的劫难。
这个监狱本来是几个连串的钢骨水泥的大厅。现在厅子和厅子之间,安了铁栅栏。每个大厅里,安上三排木头笼子。每个笼子都是两面板壁,两面碗口粗的木头栅栏。人关在里面,活像动物关在动物园里。
这是一段令人压抑的风景描写,这篇小说的基调可以说是回忆性的、忧郁的,甚至可以说是抒情性的。这篇小说不同于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两篇小说,它较之于前者,更有美感和情感,这其中的风景描写,就饱含着作者对那个时候那个人的怀恋,对那段时间和空间的恐惧,这是风景之所以成为风景的原因。即使在不同于宣传之作的作品中,风景仍旧有考察的必要,那就是为什么选取这一段风景而非那一段风景,为什么用这个比喻而非那个比喻。
总之,在林斤澜“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当中,尤其是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当中,风景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用以理解他在政治宣传的任务之下被压抑的文学审美追求如何表达、如何传递,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为自己、为读者、为文学的自由而做出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倩红.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风景描写及其艺术功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 李庆西.说《矮凳桥风情》[J].当代作家评论,1987(6).
[3] 黄子平.“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林斤澜近年小说初探[J].文学评论,1983(2).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