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战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11-11刘海燕楼偶俊于莹莹朱毅
刘海燕 楼偶俊 于莹莹 朱毅
摘要:为了能够紧随软件外包产业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努力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校企合作,同时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软件外包项目开发中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软件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融合发展的实战型人才。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38-02
一、引言
近年来,服务外包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包,交给更专业或者成本更低的接包企业来完成。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输送对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软件外包产业需要大量国际化、专业化的软件技术人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至少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和工具;二是熟悉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三是了解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四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水平和多元文化包容能力;五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等院校是我国软件外包人才最主要的来源,而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没有提升到国际化视野的高度。目前的软件外包人才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工程经验积累,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而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盈利,不愿意承担应届毕业生的学习培训成本,由此出现了供需矛盾。因此,我们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创新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实战型的软件外包人才,为软件外包产业输送真正能够满足需要的毕业生。
二、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具备程序开发思维,还要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除了通识教育之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程序编写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包括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等。
2.Java课程群。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Java Web开发技术、Java多媒体等。
3.NET课程群。包括C#程序设计、.NET WinForm编程、.Net多媒体技术等。
4.其他编程语言。包括C程序设计、Python、Android程序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移动软件开发、XML应用基础等。
5.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用户界面设计等。
(二)数据管理
包括数据库原理、Oracle高级、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等。
(三)文档撰写
包括软件文档写作、毕业论文撰写等。
(四)实践积累
包括Java项目实训、.Net项目实训、企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五)外语应用
包括日语、英语、韩语的系列课程,如基础外语、外语精读、外语视听、外语会话、商务外语、外语泛读、外语基础写作、外语笔译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丰富网络学习资源
在信息发达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主要参与和推动者,具备熟练借助于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在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驱动下,会寻求课堂外的知識获取方式。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推出更多精品课程,逐步开发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积极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1]。
(二)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嵌入国际化标准课程体系,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开展国际化职业技能考核,培养适合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求的软件外包人才[2]。
(三)完善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定期选派教师到一流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聘任企业的专业人员传授实践经验,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
(四)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计算机课程应用性强,考核方式也需要多种多样。实现无纸化考试,在传统的试卷评价基础上,引入平时作业、项目实践、考勤、答辩、参与程度、贡献大小、成果质量等评价要素,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开展三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1—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5—6学期)主要开展项目集训,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第三阶段(7—8学期)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3]。
(七)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内建立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在企业内共建实训基地,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推进境内外联合办学,开辟海外实践基地,健全学生交换机制,提高海外实践和适应能力[4]。
四、结束语
软件外包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以及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还要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珂,李萧.“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66-70.
[2]周洪斌,许礼捷.“1+1+N”高职院校国际化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7,(20):27-30.
[3]毛杰,党中华.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1):12-15.
[4]祝义,朱晖,梁银.面向服务外包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