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规制下的高校校园新媒体
2019-11-11于洋
于洋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亚文化;行政权力;法律规制
引 言
校园新媒体肩负着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要职能,在扩大学校影响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发展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在严格的行政管控与不健全的法律等规制下,如何使得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持续发挥优势作用成为重要难题。
互聯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普及,新媒体技术也蒸蒸日上,新媒体信息传播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校园组织代表广大学生权益、心声,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为组织的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但同时也对其服务水平、服务内容有了更高的标准。校园新媒体信息生产关乎内外,如何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把握好潮流动态的同时生产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信息,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然而,作为主流媒体的追随者,校园新媒体主要由在校学生承担起运营工作,信息生产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上级的指示,还要贴近青年学生,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标准让校园新媒体信息生产过程中充满了阻碍。
一、校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9年3月28日,腾讯微校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中国校园新媒体创新力峰会”,发布了《2019校园新媒体观察报告》,报告了目前我国高校新媒体发展状况和学生群体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呈现出当代高校的“微”生活。目前校园新媒体是学生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传播效率高而且互动性强,深受青年学生群体的喜爱。据统计,截至目前高校开设的公众号总量已超过45万个,各高校立足于打造微信公众号矩阵,塑造各高校的形象和品牌。高校新媒体的运营主体主要分为学校官方账号、学生自治组织账号和校园自媒体账号3类,其中学校自媒体公众号数量最多,占比47%;学校官方公众号传播效果最好。分析比较三年数据发现,在平均单篇阅读数上,校园官方公众号的增长最多,校园自媒体次之。本文主要讨论学生自治组织新媒体。
二、校园新媒体的现状
(一)青年亚文化的推动作用
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与表现形式,但是这并不都是“反文化”,并且逐渐被大众所接受。2018年11月3日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王思聪iG战队3:0零封FNC战队,捧得了S8总决赛的冠军奖杯,夺得了首个全球总决赛冠军。社交媒体瞬间被“iG夺冠”刷屏。
自互联网迅速发展以来,电子竞技等同于“打游戏”,被冠以“电子海洛因”的污名,不被主流所接受,基本上统一为“青年亚文化”现象。但2017年国际奥委会代表们发声:竞技性的电子游戏项目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第十八届亚运电子竞技将被纳为表演项目,2022年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将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青年人意识里清楚电竞并不是网游,然而,家长、教师等社会公众深受主流文化的影响,“玩游戏不务正业”的想法根深蒂固。作为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面向广大学生受众的同时也要面向其家长、教师等社会群体,弘扬主流文化无可非议,而“电竞”处于文化的边界,当其他新媒体正加班加点加工“iG夺冠”的信息,企图抓住热点,获得超高浏览量之时,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团队不知如何下手,矛盾不已。
以K大学学生会为例,在新媒体运营团队从社交媒体上刷到此条信息,考虑到电竞文化与沉迷游戏的现状在大多数眼中混为一谈,担心发布后受到舆论非议和上级领导批评,犹豫不决。而在犹豫之时,“共青团中央”微博率先发声,并于结尾配转发送出征服、战服以及Q币等福利。上层主流媒体官方信息生产组织的率先发声,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K大学迅速编辑,短时间内获得了上千浏览量。再观之主流媒体,自共青团中央后,紫光阁和央视新闻也随后发布“iG夺冠”信息,表示祝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传者”为核心是我国新闻媒介的信息生产原则。1956年,中国著名新闻学教授王中提出“读者需要论”,即新闻媒介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必须满足读者需要,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开始和结束,决定着媒介传播的风格定位、内容取舍乃至效果成败。
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迅速发展下,学生受众作为网络原住民自然会生产出许多新型的不同于主流的文化——青年亚文化,但其并不都是“反文化”,他们以不同于以往主流的方式亦可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受众信息需求时,势必要考虑到生产内容是否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大众的普遍观点存在冲突与矛盾,在深思熟虑中谋求合适的出路。
(二)行政规制的限制
校园学生自治组织,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开展工作,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工作,主要生产并发布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但当学校有重大新闻事件时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新媒体的“阶层顺序”。目前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均呈现“科层化”结构,其可以保障一定程度的稳定和有序,能够高度集中学校对学生组织的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僵化的机制、低下的效率早已使得基层信息生产组织苦不堪言,同时,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治性”也渐渐隐形。
K大学学生会在官网发布其校领导成功当选政府单位领导的消息后,其迅速编辑发布,30min不到破5000阅读量,3h内达5万阅读量,当天破10万加,这也是“K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平台和K大学其他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中首条10万加的推文。但却受到了组织分管领导教师的批评。K大学学生会率先在校党委和团委发声,在上级看有违“规矩”。而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立场,虽然其主要关注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但其仍是学校许可下进行的学生自治组织,有权对学校的新闻事件或者活动进行公开发布。并且,此条推文毫无错误、政治导向准确,内容上无可非议,但此后K大学学生会微信推送审核愈加严格,由一开始的“干事—部长—主席”两级审核,变为“干事—部长—主席—指导老师—团委副书记”四级审核。
科层化的管理结构要求上下层级间交流要规矩有序,可以保证层级的稳定性,保证上级对下级领导的权威性,同时保障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实施。组织里的权利和资源通常集中于较高的管理层,学生组织需要由低到高按层级报备、申请,获得批复,才能行使相关权利或者获得相关资源。这种烦琐的管理机制显得僵化、缺乏创新,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将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不利于新时期下学生组织的改革与进步。
(三)法律规制的模糊
目前,在行政监管体制方面,行政机关对现行的行政法律文件的修改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造成法律制度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缺位;除此,各行政机关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各行其是,造成了行政法律制度执行时的冲突。显然,缺乏一部管辖范围广,效力高的法律制度,造成行政机构监管效率低下,新媒体信息生产阻碍重重。
K大学学生会由于转发某省学联一篇软文而被起诉。但实际过程略有波折。起诉者并非某省学联,是其原创作者,此文是某省学联转自某原创作者。但K大学学生会在其文末注明来源于“某省学联”,并且未激发原创保护提醒,无侵犯原作者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观故意,且“K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平台受众基本为在校学生,该文发布后阅读量仅过六百,未形成广泛传播,网络传播效应极其有限。在收到律师函第一时间,K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已主动联系原创作者道歉并取得了原谅,但作者已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相关权利转让给某A公司,但其版权声明书里显示转让给B公司,而诉讼中又称是C公司。再查实与C公司有关的撤诉民事裁定,显示原告诉多名被告的同类案件均撤诉,基本可以判断本案是原告的恶意诉讼行为。但是,本为非商业性平台、取得原创作者谅解、发布没激发平台原创保护、掺杂在对方复杂不清的权利转让下等有利的证据仍没让K大学胜诉,模糊不清的新媒体法律规制边界,给新媒体信息生产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者为在校学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时常容易受到权利侵犯。在工作压力大时,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者会选择转发相关合适文章,以减轻原创压力,而此时极易造成侵权。有时可与原创后台联系获得白名单拥有转载权限;但在后台回复不及时的情况下,运营者一般会进行原文复制,后附“原文转自xx”,此种模式若被深究极易引起权利纠纷。由此,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者的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三、改进对策
(一)提升运营团队的职业素养
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团队由在校学生干部组成,是先进的学生代表,要率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觉悟,要培养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勇于担当新时代下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其次,要有熟练的专业素养,熟悉新媒体运营技的特点,培养准确发声、引导舆论的能力,培养发现校园新闻线索的敏锐性,传播青春正能量。
(二)提升运营团队的法律意识
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运营者为在校学生,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强,在受上级行政权力规制同时,还容易受社会相关组织诱导欺骗。在新媒体信息生产是常会遇到新闻自由、公民隐私权、作品版权著作权等问题,在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法律维权知识储备下,会产生工作失误甚至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开展相关讲座、课程进行培养,新媒体工作者也要主动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我法律和维权意识,进而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管理者要适度引导
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为学生自治,但仍需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年级高的应将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规律及时分享给低年级的团队成员,确保在新人刚接触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作为党委或团委等学校机构,应在仔细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制定校园自治组织新媒体平台信息生产的原则和考核标准,以免学生自治组织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过于随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两方都应给予下面信息生产单位足够的创造空间,不可过分审核与引导,更不可形成二元对立的格局,需要勤沟通多融合。在部分敏感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自治组织新媒体应及时报备申请,寻求建议,上级指导单位也应合理提出指导意見,双方高效沟通后再确定生产,保持运营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规避运营者和管理者之间思路不统一的矛盾。上下需要互相理解,才能寻求顺利的信息生产之道。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政策信息多级流动与数字化传播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CXW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