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11易辉奎
易辉奎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翻转课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有了巨大改变。教育的信息化为教育产业提出挑战,但同时带来机会和发展前景。伴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翻转课堂教学及微课模式应时而生,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一、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理论教学中引入微课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理论引入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的是语言引导或者是实验演示的方式。在语言引导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论述、物理学历史介绍、现象名词解释等,这些知识点往往耗时长,知识内容又广泛,教师无法把握好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兼顾课堂的内容质量,保证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因此,这时可以采用微课来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课教学中,一般教师会对这节物理知识的背景故事进行论述,讲述几百年前鄂洛多克小站的悬案。这个故事十分有趣,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较高。然而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都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在这时巧妙地运用微课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课件,甚至可以从相关的电影中剪切下片段,让学生直接去观看、去理解,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都紧紧抓住,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中理论知识引入的目标,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积极性很高。同时,课程还可以上传,以供其他教师使用和学习,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运用微课达到的教学成果,往往从课堂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进去。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应用微课
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解决当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几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往往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多、人员多、器材少”等情况的发生。随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实验教学就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而一般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让每一个学生看清自己的实验演示,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难点、要点,无法慢放和及时解释给学生。利用微课,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实验器材,而且能使其清晰、完整地观看实验步骤与过程,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教师通过将实验经过做成微课,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难点、要点,甚至可以放大、慢放,让学生反复观察、学习,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测试小灯泡功率”时,利用微课让学生细致地了解实验中的点点滴滴,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要点都做出详細展示。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原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行开始实验;而教师有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学生实验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忙于解答各类实验中的问题,让课堂具有灵活性,教师的发挥空间也更多。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变得轻松易懂,在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明显的帮助,而微课教学与物理教学的理念十分贴合。如在教学“故障电路分析”时,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几种较为常见的故障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并且自主检查完成实验。经过实际教学发现,通过微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对实验教学很投入,通过对他们的实验成果的实际考察,发现微课教学比平时口头叙述讲解的课堂教学法,教学质量要高出很多。
二、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微课制作的一些思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紧张地安排课堂内容,一切都是计划性执行,尽量排除干扰因素,造成课堂上信息量非常大的同时冗余度又很小,对学生的记忆理解要求非常高,但压缩了分析、探究的思维;同时,学生单方面接受呈现形式单一且是文字这种非常抽象的符号,教学双方严重缺乏交互和反馈。微课多少分钟不重要,只要少于一节课的时间,让习惯课堂节奏的学生逐渐发现有自我支配的时间,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有更多基于内容的活动。实际上,微课10分钟相当于正常课堂20~30分钟的含量,因为微课中重复的话没有了,和学生的互动没有了,都是镜框,知识含量还很高。很多教师认识到学习开始时的1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但一些人可能陷入了误区,10分钟之后学生并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注意力递减,所以控制一个相对短的时间虽然是有必要的,但没必要绝对地遵循10分钟原则。除了注意力的影响,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大脑的接受能力和能量的消耗。像微课这种精炼的教学方式,信息量是比较大的,时间延长,知识点增多,学生很容易累。因此,在具体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一般也是教练结合,以减轻师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雒向东.微时代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教学的有效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1):230-232.
[2]陈国宁.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探究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