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是出于双方内在的动力
2019-11-11李静
李静
应日本政府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赴东京出席于10月22日举行的德仁天皇即位庆典,并于10月21日至25日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分别会见首相安倍晋三、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
1990年明仁天皇举行即位庆典时,中国曾派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出席。而这次出席庆典的王岐山副主席,同时还有国家主席特使的身份,不仅日本媒体普遍认为中方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在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看来,这在中日关系历史上,也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行动。
“一方面是保持两国关系改善向好的势头,同时也是为明年习主席的国事访问做准备。”在日本德仁天皇举行即位庆典的当天,程永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今年5月19日离任回国的程永华,是任期时间最长的中国驻日本全权大使,任期长达九年零三个月。
65岁的程永华,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一路走来的最直接见证人之一。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他成为第一批被选拔的赴日本留学人员,于1975年到创价大学进修学习2年。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程永华担任邓小平的联络员,在一线参与了接待工作。
“回想起来,这些年的事儿太多了!”在九年多的大使任期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中日关系都处在困难时期,并赶上了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剧烈海啸及福岛核电站泄漏。
2012年起,由于日方在历史、台湾、领土等问题上的消极举动,中日两国关系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冰冻期,双方领导人互访停摆。
“我的大使任期确实是最长,遇到的事也最多。”程永华对两国关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爬坡过坎”,但好在最后“重回正轨”。
2018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正式访问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不到半年后,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安倍对中国正式访问。
在今年5月7日晚举办的“程永华大使离任招待会”上,安倍评价说:“在日中关系较为困难的时期,程大使以其对日本政治、社会的深刻理解,忠实履行了作为中日两国交流桥梁的职责。”
程永華。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一点一滴做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说过,在外交场合要以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去做工作。当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针对一些双方互不相让的原则问题,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更能让对方理解?
程永华:例如钓鱼岛问题,因为涉及领土,日本的老百姓肯定拥护政府的立场。我们在第一线,怎么跟日本人去讲钓鱼岛是中国的,这就是个不能简单粗暴处理的话题。
在一次国庆招待会上,我从历史讲起,中国的史书怎么记载,1895年日本当时怎么窃取了钓鱼岛……讲了整个过程。当时台下有2000人,都是日本各界的代表人物。我一边讲还一边注意看下边的表情,他们都很严肃,鸦雀无声。讲完后,我让使馆工作人员留意一下,大家有些什么议论,普遍反应是他们觉得中国大使讲得有道理。让日本人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目前不太现实,但是他觉得中国大使讲得有道理,这就达到目的了。
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关系曾有一段困难时期,为了让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你带领使馆人员主要做了哪些努力,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程永华:那时,虽然两国关系处于困难时期,我们也在广泛地针对各界去做工作。我出去演讲,到各地访问,只要有民间团体、媒体、学校邀请我,我都去。日本47个都道府县我都走遍了,而且几乎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安排演讲。
以前我们提过以民促官、以经促政,我在任期间针对这一轮僵局又提出一条叫以地方促中央。当时,日本的一些知事、市长见到我时说,“希望和中国交流,但是中国的市长不理我了”。
我当时觉得,这是个路子。我在使馆开会时说,这体现了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对华态度上)有温差,我们就要利用温差去做工作,把对我们友好的这些人的热情保护起来,通过他们来推动日本整体的对华政策好转。
我们把日本各地方的日中友好协会与地方政府和地方议会联系到一起,使馆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联系到中国访问。
同时,我们也在帮助两个国家的大学生相互交流访问。那些访问过中国的日本大学生,回去后对中国的印象都是180度的转变。
身在第一线,就是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工作,一步步地转变日本的对华认识。
双方说话对上路了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两国关系终于重回正常轨道。两国关系的转圜肯定不是突然发生的,有没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和事件?
程永华:这一轮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日方最先显示积极姿态的。2016年9月,习主席在杭州G20峰会期间会见了安倍。那次,在中日领导人的这种高层会谈中第一次使用了同传。习主席对安倍说,中日两国是近邻,邻国是不能搬家的。这时候,安倍突然就举手示意了。一般的外交会谈,都是我说一段,完了你再说一段,大家一段段说。但是,这个时候安倍马上就举手了,插话说“我完全赞同你这个说法”。这种临场的气氛是媒体发布的文章看不出来的,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到最后整个会晤要结束之前,习主席说,现在中日关系处于一个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阶段,我们要共同努力,为改善两国关系要扩大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安倍也马上表了态,几乎说了和习主席同样的话。
我当时就觉得,双方说话对上路了。
杭州会晤结束后,我们在第一线和日本外交部门的接触过程中,明显感觉双方开始更多地谈积极的事,都在想办法怎么能够打开僵局。
2017年4月,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之前,我和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见面。我们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我详细跟他介绍了峰会是怎么回事,然后跟他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機会。他一听,马上就感兴趣了,说:“那我去行不行?”我们马上把日方的积极态度报回了国内,积极地推动这个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就看到这是一个关键的契机了?
程永华:我认为,我现在可以说这个话了,当时就是想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它成为中日关系的关键一步,最后也确实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2017年4月,二阶俊博作为自民党最高实权派,带队到北京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带了一封安倍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我们不能对外公布,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是很长而且很有实质内容的一封亲笔信,可以说态度很积极。在那次峰会期间,习主席单独会见了日本代表团,日方也很重视这个信息。
在那之后,双方真正动了起来,开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杨洁篪国务委员在2017年5月访问日本;安倍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一带一路”倡议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构想,日本愿意大力合作。
2017年9月底,安倍参加了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兼纪念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活动。这不仅仅在日本,在一般西方国家都是破例的。
我记得在国庆招待会前10天左右,日方通知我们,外相河野太郎将要出席,外相出席已经很破例了,所以我还特意去外务省拜会了河野,感谢他出席并邀请他届时讲话。河野也很高兴,说没问题。在招待会即将举办的2天前,我们又接到通知,说安倍首相可能出席,但是让我们先不要对外说,先按这个方向做准备。
安倍来参加招待会那天,一些细节值得注意。2017年9月28日,国庆招待会当天,正是安倍解散众议院的日子,正是忙的时候。那天外面下着小雨,安倍在涩谷街头还有个演讲,演讲完,他匆匆忙忙冒着雨就赶到了我们国庆招待会现场。(编者注:当时日媒报道,安倍下车后几乎是“一路小跑”,奔向正在酒店入口迎接的中国大使。)
在国庆招待会上,他不是来了就讲话,讲完扭头就走,而是待了挺长一段时间,在现场还和大家有一些交谈。我后来听司仪讲,安倍在上台讲话前,还专门问她中文的“晚上好”怎么说,他特意要说一点中文以显亲近的姿态。
在招待会的致辞中,安倍表达了他改善中日关系的一系列愿望:希望当年年内举行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实现李克强总理访日;希望自己能够访问中国;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日本。我们当然给予了很积极的回应,中日关系也真正开始了改善的进程。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离任前,安倍在首相公邸设宴饯别,之后他又出席了你的离任招待会。有日本媒体说,“安倍与外国大使单独共进午餐十分罕见”。能请你分享一些当时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程永华:离任前首相单独宴请,这的确是破例的。在我的离任招待会上,安倍夫妇带11个内阁大臣参加,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可以在这开会了。当时,安倍有一个长篇的讲话,讲完他把稿子一放,脱稿说了一句“其实我和程大使80年代的时候就认识”。
他说的没错。上世纪80年代,他给父亲安倍晋太郎(时任外相)做秘书,当时我在国内做翻译。那时候,中日之间交流很多,我和他们一年见好几次面,和他父亲慢慢就熟了。他父亲见到我还会说:“小伙子,你啥时候结婚?结婚你告诉我一声。”
去年安倍访华的时候,参观了改革开放图片展,里面有一张邓小平同志会见安倍晋太郎的照片。在退场的时候,安倍特意跑过去,摆个pose,让人给他和那张照片合了个影。
真正把中日关系推向新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这一轮中日关系能够改善的动力是什么?有些观点认为和一些外在因素有关,例如特朗普上台后实行单边主义、搞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了中日的走近。你怎么看?
程永华:我在一线感觉到,还是要排除一点误会,也就是特朗普因素。很多人都认为直到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然后10月份安倍访华,中日关系才开始转变。但实际上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个转变从2016年就开始了,2017年日方已经有了很多积极步骤,那个时候特朗普还没有上台或是刚刚上台。
所以,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主要还是出于双方内在的动力。回顾这些年,双方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迂回曲折,爬坡过坎,最后重回正轨。这说明双方总结了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那些负面的教训。双方都认识到了,两个邻国不能这样下去了。
而且,双方在经济上是深度融合。前些年,即便双方在关系最不好、贸易额最低的时候,也有2748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双方的进出口基本均衡,双方产业、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相互之间都是深度融合。这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现在两国关系改善了,但现实的问题是,中日民众间彼此对对方仍然有很多误解和成见。在有效消解一些误解和成见方面,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程永华:两国关系最低谷的时候,民调显示,曾有超过90%的民众对对方印象不好。这个情况,其实和媒体报道也有关系,双方都围绕对方的负面情况报道得比较多。
例如日本媒体经常说中国空气污染,发一张照片是天安门,连毛主席像都看不清楚了。等北京空气好了,它就不发了。前一段时间我离任之前,福田康夫还说,“你看我拍的天门广场挺清楚的”,但是这种上不了报纸版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线的外交官就要多出去、多说、多接触、多交流。
我们国内的民众也应该对日本有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要准确、客观地评估对方。有不少人觉得日本经济不行了、全国上下全是老人、将来也没指望了……这不是客观理性的认识。
日本仍然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强国,而且始终保持着制造业的领先,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能力很强。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是每年都能拿一个诺贝尔奖,而且基本上都是化学、医学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