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扼住咽喉,石油灰飞烟灭

2019-11-11漂流

当代工人 2019年18期
关键词:霍尔木兹海峡封锁油价

漂流

即使你不太关注国际局势,也一定听说过一个词——中东局势。二战结束的70余年里,中东局势这个词就从未离开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那儿也的确配得上如此高的关注度,仅大事件的数量就让人瞠目结舌:以色列建国、历次中东战争、欧佩克减产、两伊战争,等等。至于路边炸弹之类的“小事”更是多如星辰,连个上新闻的机会都没有。

所有人都相信,中东人民并不愿意以这样的身份登上各国头条。可世事无常,2019年,又一件大事让那里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之后美伊矛盾不断升级。

中东作为全球最热点的地区,真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至于成为热点的原因,私以为:除了固有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外,最大的变量是石油,以及它所引发的大国博弈。

中国有句话“孩童怀千金过市”,形容这里的局势极为贴切。请先注意一个时间差:中东发现、开采石油的历史比大多数国家独立的历史都要久远。国未立,油先出,好也?坏也?

回望历史,早在1908年,在伊拉克和伊朗交界地区打出中东地区第一口油井。从那一天开始,大国的影子就与石油如影随形——这第一口油井就是由英国人主持开采的。1927年,伊拉克发现第一口世界级的大油井后,其他国家也纷至沓来。193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与刚刚独立不久的沙特签订协议,获得一大片油田的开采权。请注意这个时间,这一年希特勒刚刚成为德国总理,二战的阴影还没有笼罩欧洲。而美国更是流行“孤立主义”,只不过“孤立”很明显并不包含石油投资。二战之后,更多的中东国家陆续独立,苏联的影响也通过中亚地区逐步伸向这里。

如果我们细究中东发生的前述大事件,会发现背后多少都有大国的影子:没有美国,以色列连在中东生存下去都很困难;没有大国相助,叙利亚内战也不会持续如此之久;如果科威特只是某个贫瘠的小国,美国可能连出兵的兴趣都不会有。毕竟不远的非洲大陆上,类似的事情年年上演,也没见美国如此兴师动众。

石油引发的博弈如同一个催化剂,让中东地区一旦出现化学反应,都显得比其他地区更加激烈。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在如此催化下,显现出高温不退的现象。

美伊矛盾中,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无疑碾压伊朗,所以美国显得更加强势。6月13日,当两艘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遇袭时,美国第一时间发表声明,指责伊朗筹划了上述袭击事件,并威胁动武。6月20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击落一架入侵伊朗领空的美国无人机后,美国反应更为强烈,险些出动战机轰炸伊朗。

反观伊朗方面,则显得口头强势,动作克制,毕竟他们手中的反制手段极为有限。不过这不代表伊朗毫无作为,他们手中也是握有一件重磅武器的,那就是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而影响石油运输。

这个武器很像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伤敌1000自损800。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大多数中东国家一样,伊朗经济结构中,原油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占比很高(2018年,石油及石化产品占出口的六成)。一旦真的封锁海峡,伊朗自己的出口无疑会受到影响。不过,有缺陷总比坐以待毙强,毕竟七伤拳杀伤力惊人。你看,伊朗的声明一出,封锁海峡的演习一开始,国际社会立刻做出反应。大家普遍表示:你封锁海峡,我们的石油怎么办?本已进入下行通道的国際油价又瞬间坚挺。

国际社会并非杞人忧天,历史上曾发生过类似事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就曾围绕着油轮开打过袭船战,当时处于谷底的国际油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霍尔木兹海峡和国际油价究竟是什么关系,让它频频成为伊朗的杀手锏?

在描述重要的地理位置时,人们习惯使用一个词语:咽喉。所谓咽喉要道,自然是既重要(必经之路),又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霍尔木兹海峡就是全球石油运输的咽喉。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2017年中东国家拥有全世界近50%的石油剩余储量,石油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78%。沙特、阿联酋、伊朗、伊拉克等国常年占据全球产油量前10行列。但有一个问题,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如何便宜、高效地运出来?很多人会觉得,管道、海运、油罐车,都可以啊。并不全对,少量石油可以用油罐车解决,国际上石油大宗运输主要依靠的办法还是管道和海运。

石油管道运输作为近年来不断被提及的一种运输方式,有着很鲜明的优缺点。先看优点:不同于海洋航线的制约性,它路线选择的余地大,尤其可以绕开热点区域,提升能源安全(参见一带一路)。至于缺点,也是极为明显:一是建设、维护成本高。动辄上百、上千公里的管道,维护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二是极易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国家疆界的限制。这边是高山大漠,那边敌对国家,您这管道要如何修?所以管道建设的条件还是有点儿苛刻的,最起码你得地方大、又有钱才能玩得起管道这种高级货。

海运的优缺点正好和管道相反。一艘船,一小群船员,就可以轻松完成十几万吨、甚至30万吨的石油运输,可谓运输成本低、效率高。其缺点正是管道的优点:全世界的海洋看起来很广阔,可总有那么几处关键通道,绕也绕不开,走也走不掉,比如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横亘在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波斯湾沿岸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国出产的大量原油通过这里进入印度洋,再分流到世界各地。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可以更加深刻理解这里的重要性:高峰期,世界年产40%的石油、30%的天然气必经这里。尽管该比例由于产量的变化处于动态变动之中,但即便在美国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的今天,霍尔木兹海峡依然拥有全球近1/3的石油运输量。更关键的是,这里还特别的狭窄,让你走起来不是那么的“舒服”。

这是霍尔木兹海峡的放大图,阿拉伯半岛在这里向东北方向硬生生横伸“一脚”,如同一个锥子,生生将海湾挤成狭小的“人”字型。

霍尔木兹海峡最狭窄处38.9公里,最宽处不过97公里。波斯湾内如果算四车道,那这里只能算单车道。我相信大家都经历过高速公路道路维修的场景:当四车道变成单车道,所有车辆小心翼翼挤在一起,按序轮流通过,稍有不慎,遇到一辆车剐擦或是抛锚,就极易引起大堵车。霍尔木兹海峡的道理也一样,正因为重要又险要,伊朗才能人为制造“剐擦”和“抛锚”,进而封锁整个海峡。

我们再看看伊朗的国土位置,它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北侧(上图上半部分陆地就是伊朗国土),海峡中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岛(上图中蓝色海洋中的白色小点)是伊朗控制海峡最好的基地。早在两伊战争的袭船战期间,伊朗海军的岸舰导弹、战斗快艇就以此为基地,频繁出击,袭击过往油船。

所以你看,尽管伊朗人明知七伤拳未伤人,先伤己,但大敌当前,只有放手一搏才有生路,否则不就落得和邻国伊拉克一样的下场了吗。

首先声明,我不是要做石油价格走势预测,我们今天“以史为鉴“,来给自己以启示,毕竟历史上伊朗真的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

1984年,伊拉克第一次袭击了一艘中立国巴拿马籍油轮,袭船战由此开始。至1987年,袭击逐渐停止。所以我们用黑色圆圈将1984年~1987年的油价标识出来,可以看到国际油价有个非常明显的跳水動作。1984年的27美元/桶,直接跳到1986年的不足10美元/桶,1987年轻微反弹至不足20美元/桶。

不对啊,你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又说海峡重要,又说石油运输靠它,又说伊朗声明后国际油价坚挺。历史上怎么越打越下跌呢?难不成封锁海峡后有助于降低油价?别急,完整的因果链是需要时间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国际油价就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故事。

回到油价图,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波价格跳水前,1979年至1981年间,油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近乎90度上扬线,之后才进入跳水期。换言之,从1979年至1987年,10年周期内,油价呈“几”字形。这个“几”不仅是一个油价涨跌的完整周期,更充分体现了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规律:供需规律变化导致价格波动。简单来说:供应量(卖的人)少,需求量(买的人)多,价格上涨。供应量(卖的人)多、需求量(买的人)少,价格下降。

1979年~1981年的国际油价刚好处于第一阶段:买的人多,卖的人少,所以价格大幅上涨。1979年国际油价由15美元/桶,疯涨至1981年2月的39美元/桶,涨了一倍半,这一阶段的背后的推手还和两伊战争有关。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朗国内的政局动荡导致伊朗石油大规模的减产甚至停产。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的原油生产由于战争因素,也出现大规模减少。世界两大产油国的大规模停、减产,直接导致国际油价疯涨。

在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它可不仅仅是供应我们汽油的产品,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衣服、合成橡胶、制药、清洁制品、化妆品等都与石油工业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当油价上涨时,各国经济开始出现问题:油价的上涨导致相关工业品、运输成本都大幅上涨,进而导致物价随之疯涨。物价一高,购买人数自然减少,买东西的人少了,工厂开始大规模减产、甚至裁员。失业人数增加买不起东西的人更多,更多工厂减产,甚至倒闭,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开始了。以美国为例,1980年~1982年间,全美失业人口猛增至1200万,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率高达13.4%。

经济危机将国际油价抛入第二阶段:卖的人多了,买的人少了,油价又开始掉头向下。毕竟饭都快吃不上了,自然能坐公交车就不开车,能走路就不打的。石油消费因而剧减,但石油产量在同期反而在大幅上涨。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产能相对价格是有一定滞后性的。之前的价格暴涨,让很多产油国采取加大开采量的做法,毕竟谁都想来分一杯羹。供应量上涨、需求量下跌,于是油价开始大幅跳水。(注:当时石油供应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欧佩克内部的协调机制问题。欧佩克原本的初衷是各成员国步调一致,保持油价长期稳定,实现产油国利益最大化,并由此对抗西方世界。但实际操作中,该机构会面临经典的“囚徒困局”。当油价下跌时,理应大家一起减少供应量,稳定价格。实际上单一成员国往往会保持自己的产量,甚至增加产量,毕竟从“囚徒困局”的结果里,这样对单个成员最有利,导致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步调不一致。)

所以你看,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非没有影响,它可以影响石油的“供给量”,进而推高油价。只不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刚刚经历了大幅的剧烈震荡,正处于下跌周期,袭船战的影响很大程度被低迷的石油消费量抵消了。

让我们回到今天,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多国降息,全球经济存在衰退风险,需求量存在下跌风险,但整体上还未进入大规模下降通道。另一方面,如果战事开启,供给量会先出问题。所以近期国际油价在高位稳定了较长时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你可能会问,不对啊,难道美国人不怕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吗?20世纪80年代美国真的很担心,1987年美国直接出兵打击伊朗的石油平台、快艇,就是为了解除封锁。只不过今天形势变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大幅度降低。2018年,由于页岩油的开采,美国从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华丽转身为石油出口国,当年12月美国能源署公布数据,美国日出口石油21.1万桶。想想13年前,美国还是日进口原油1200万桶的国家。

当然国际社会也没有坐等局势恶化。沙特等国做出石油增产决定,我国中石油等企业下半年加大国内石油开采力度。其实大家都在未雨绸缪,捉摸不定的局势下,早做准备才是正途啊。

你看,能源安全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永不过气的话题。

猜你喜欢

霍尔木兹海峡封锁油价
海洋星探组
油价这么低,“三桶油”还好吗?
油价低潮的三大教训
和讯网
成语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