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化建设

2019-11-11夏云

前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球治理发展战略生态文明

夏云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  中国国情;  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0-0037-04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新的全球视野。” 1在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深度交融的今天,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始终立足本国国情,而且要有世界历史视野。

顺应世界生态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就当今整个世界而言,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适应这种潮流,构建和树立与其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强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重大成果的理念。“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1952年伦敦浓雾污染造成1.2万人死亡,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20世纪中后期,人类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等问题,生态文明逐渐进入人们的思考视域。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生态文明不是要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享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中,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其文化中所蕴含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也“浸透”世界,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之源。无节制的生产、无节制的消费,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观、消费观、文化观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树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观念;不能无视和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的生成、发展、演化规律;必须反思发展中心主义的思想局限,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模式,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使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理念。

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人在什么是发展、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决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吸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历史教训

客观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的探索,都是对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增值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难题。相比而言,在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社会主义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反思资本主义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实现对资本的合理约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得益于资本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 然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也使得资本不仅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在贪婪的资本面前不断被损害。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产业愈进展,自然就愈退缩”3。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与充分利用资本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本所创造的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在中国的运营和扩张,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资本的支撑,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我国的现代化不能完全拜倒在资本的脚下,而必须在利用资本的同时约束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扩张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本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以生态文明为重要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不能改变资本的本性,但却可以利用特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道义优势采取种种措施,对资本运行进行伦理约束、制度约束、组织约束,使资本对自然界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反思资本主义对生产的盲目扩大,实现对生产的有效驾驭。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生产的不断扩大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利润的追求带来的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缺乏有效的社会调节而又具有了盲目性和重复性特征。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特对资本主义这种“多多益善”的生产方式批判说,这不仅算不上发展,而且是堪称短视的愚蠢。这样的发展的结局,必将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死于过度”。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经济落后所带来的发展冲动,使得人们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引申为“扩大生产就是硬道理”,其结果之一就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按比例协调发展,实行对生产过程的有意识的社会调节,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扩大生产、发展生产,还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注入人和自然的价值尺度,从而实现生产目的由追求生产利润向满足人的真正需要转变,生产过程由自发调节向自觉调节的转变。

猜你喜欢

全球治理发展战略生态文明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