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而不懂

2019-11-11曹增节

中国画画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董氏代笔真假

文/曹增节

看过一部美剧,情节、人物都忘了,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我们不能从书的外形来判断它的价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的前几章,大体知道它。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引人注目,主办方在为展览作推广时说,本次展览可以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董其昌”?

“什么才是真正的董其昌”,这是一个十九世纪式的提问。或者说,是用一个十九世纪式的提问,来看一个活在十七世纪的人。

这个被称为“恐怕短期内不会被超越”的大展,在我看来有几个特别之处,一是,不论是非,只管书画。中国古代画论历来有画品即人品,即人品与画品合一的说法,但这次大展全然不管这个说法。

董其昌为人为官历来有争议,类似“民抄董宦”等故事流传已久(可参见本刊本期赵健雄文, 2014年11月26日《中国文化报》也有李国文的“两面董其昌:揭秘最见不得人的肮脏一面”一文等),尽管也有人为之辩护,如这次大展研讨会上就有主题发言,认为董其昌并非恶人,反而是被恶人所损。研讨会上有学者引用旅美学者观点,认为“对于那些根据董氏政敌的一面之词及现代作家一家之见,从而把一个明末典型士大夫的董其昌描绘成最违反儒家传统,以书画为谋求名利的手段,是一个毫无德行、自私自利的无耻政客,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对待历史,殊堪疑问。经考证认为《民抄董宦事实》一书系董其昌的政敌收买无赖文人所编。董氏因此蒙冤400多年”。辩护者主张人品画品合一说:“评价古人,最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人品,董其昌的艺术成就、政治见解、军事论略、治国方针,在明末可称一流,世所罕见”。

董其昌大展现场

董其昌书画艺术国际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设置的“画禅室”

董赵之争也是历史旧案,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将赵孟頫、吴震、黄公望、王蒙列为元四家,董其昌在《画旨》中重新评定元四家的时候,用倪瓒顶替了赵孟頫。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写到:“赵吴兴止六十余……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

类似旧说还有,据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记载,董其昌的书法老师莫是龙,估计字写得比董好,董其昌“恶其胜己,出重价收而焚之”,同样,相传董其昌嫉妒明末书法家李存我的书法,也设法购买其作品然后烧毁。

讲到董其昌的代笔,就会讲到启功1962年的《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据现代学者研究,董书法的主要代笔人是吴易,作画的代笔有赵左、僧珂雪、沈士充、吴振、赵问、叶有年、杨继鹏等。董的代笔画,大多是自己落款盖章。水平较高的代笔之作大多出于赵左、沈士充之手。 董的好友陈继儒曾赠一札给沈士充,说“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董其昌还因为沈士充在画上署名而烧了他的画。

清人顾复《平生壮观》记载,作者的父亲与董其昌交游二十年,却未尝看到过董其昌作画。案头绢纸竹箑堆积,就让赵行之、叶君山代笔作画,董其昌再题诗、写款、钤印。所以他从来没有求董作画,董其昌也没送他画。“闻翁中岁,四方求者颇多,则令赵文度代作,文度没而君山行之,继之真赝混行矣。”

有趣的是,董其昌本人却是一个信仰人品即画品的人,也被业界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有禅意、禅心的人,他曾抄过心经。

董其昌究竟是什么人,虽然历史有严重的倾向性说法,但学界并无一致定论,大展的主办方并不为这些争议所动,也不为学者不同观点所左右,且全然不顾什么传统画论观点,以世上最大规模、最高规格展示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实是难得。

大展前,有记者访谈了相关专家,问道,有人从阶级上说董是恶霸地主,你怎么看,那位专家回答说:“这些与艺术没什么关系”。

由此可以推测,大概主办方认为古代画论人品画品合一说法并不合理,也即人品与画品无关,艺术与道德无关,艺术有自身的评价标准,有自身的价值(本人也执如是观点,可参见本刊2018年第2期“人品与画品两不相干”)。进而,我们是否已经可以预期,其他人品并不咋样,但书画不错的历史人物以后将会陆续重返艺术展厅?

大展给我的第二个特别印象是,不论真假,也不管好坏。

书画作品的真假重要吗?这次大展给出了自己的立场:对展览不重要。

展品中有天津博物馆藏王羲之《寒切帖》,学界公认为唐钩摹本,但董其昌在其跋中却题道:“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与此三耳,所谓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传也。”也就是说董其昌认为王羲之的真迹只有三张,这是其中之一,十分肯定,看来他并不知道王羲之《寒切帖》原作在他之前几百年早已不见。钩摹本可以视为原作的参考,这没有问题,但直接视为原本,就有问题,如果可以把钩本视为原作,以此类推,在书画史和书画界会如何,这还需要想象吗?主办方在说明牌上写:“董本人书风亦从二王为宗,颇临仿,可谓二王书风之集大成者”。假设董本人习王字是以这个唐钩本为“标准件”“为宗”,它是真正的源头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董其昌推崇王维也是学界公认的,但问题也同样,董学的是什么王维?这次大展也展出了王维的作品,大展期间,策展人接受了上海澎湃新闻的采访,记者问:关于作品的选件上,这次策展是如何考虑的?他回答说“在绘画领域内,构成南北宗论框架的,有董其昌对王维的评价。观众也可以看到董其昌眼中的王维的作品,当然王维作品是不是真迹则另当别论”。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如果真假都不论,那么所谓董其昌眼中的王维,还有王维对他绘画的影响,还有意义吗?观众如何通过“是不是真迹则另当别论”的“王维作品”来理解董其昌的继承与光大呢?

中国书画鉴定评论至今仍逃不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样的通灵望气法,本次展出了由美国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羲之《行穰帖》,董其昌在卷后题曰:“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霞之,但肉眼不见耳”,这是通感法的典范。

“烂董”,是一个绕不开的点。董其昌赝品最早的记载是他自己54岁时画的《嘉树垂阴图》题跋,他透露,当时已有赝品行世。1989年大陆出版了首部《董其昌画集》,其中三分之一是赝品。海内外举办的多次董其昌展览,也不乏可商榷之处。

与此相关的是,大展第三部分有作品辨伪专题,尤其是展出了有争议的《烟江叠嶂图》上博本,并且在大展配套研讨会上专设了主题二:董其昌书画作品的鉴定问题。

策展人说本次展览也关注与董氏书画代笔、作伪相关的艺术家,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之呈现,旨在为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他说,“谁真谁假不重要。但是我们觉得回避真伪问题,就对董其昌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了,所以这次不回避一些名品的真伪争议的呈现。”

启功在那篇1962年的文章中写道,“董氏慷慨为人当面挥洒的,是书法方面,对于绘画,则是采取秘密行动的。”蒯若木先生旧藏董札一册,有云“友人杨彦冲精于书画,尝为不肖代劳”,此札首行存有骑缝半印,文曰“其昌”。札后另有翁方纲跋:“此札内所云杨彦冲者,尝为董文敏代笔,盖当日书画,倩友代作者,非一二所能尽也……若此杨君者,非文敏自言,其谁知之。”

至于启功在文中引清叶廷琯《鸥陂渔话》中那两个董其昌的逸闻,更是世所皆知。

启功在文末总结:“董其昌平生的作品中,书之非亲笔的,别人伪造为多,董氏责任较轻;画之非亲笔的,代笔为多,董氏的责任较重。”

本次大展涉及到的真伪或有争议作品高达五六对,在我看来,不回避是上博勇敢的体现,但“谁真谁假不重要”的观点似乎更有勇气。

研讨会上有两个与此相关的发言较有趣:一是,“题书引起的董其昌书画鉴别、鉴定”。提到上海博物馆鉴考北京故宫藏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轴》为仿伪之作,发言人说这一案例有三点启示,其一,即使如该图一样的、被长期当作董氏绘画代表作的,也不能“盲信”。其二,该图做为典范,恰恰反映出我们对董其昌书画真貌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该图被鉴为伪迹,其“赝品的价值”也会大于一般的伪作,比如在“以伪证伪”的鉴定研究中。

上海博物馆外景

艺术爱好者排长队观看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二是,“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卷》的两个版本—高解析度摄影对真伪鉴别带来的冲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烟江叠嶂图》,久为人知,曾多次在书刊中发表过,直至 1990 年其真确性从未受到质疑。但在 1992年,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董其昌大展和出版了《董其昌的世纪》展览图录后,上海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忽然大受瞩目,两者中,谁真谁假问题自此争辩不休。上海博物馆坚称其画卷是真迹。

发言人说,两个版本是那么的相近,彼此在笔画上有时完全相应,同时两幅手卷的差别又那么显著,甚至大相径庭,透过剖析这些差异,发言人在会上评说了这两幅手卷的优劣。请注意,是两幅作品的优劣,而不是真假。

其实,上博本与台湾本的优劣,上博专家1992年就有专文详细分析过,也得到部分业界人士的认同,由此上博的结论是,既然上博本在技法与气息上优于台湾本,所以上博本是真的。可惜,这并不合逻辑,优劣不等于真假,正可能如有的专家说的那样,或许它俩都是假的,均是已流失原作的摹本呢?这才是问题。

本来久有真假之争,但本次大展认为,真假不重要,而又设鉴定专题并开研讨会,那就让人哭笑不得。

大展上还有一张董其昌临米芾“燕然山铭”的作品,董其昌自己在临后写道:“惜(吾)笔未精,不足观也”。虽后人替他抱不平,说“思翁平日不厌自誉,此独作歉语,盖不自满,假之心贤者,固未尝不时在抱耳”。所以这幅作品仍然是大展的重要展品,可见从主办方看,董其昌本人的意见也不重要,作品的好坏更不重要。

策展人告诉记者:很多人对董其昌有一种距离感,知道董其昌但看不懂董其昌。因为他的作品真假都混在一起了。现在业界对董氏书画真赝之界限甚为模糊,且评判标准不一。希望借大展与研讨会之际,对董其昌作品的辨伪识真有实质性推进。

但从展览与研讨的实际情况看,并没有做到。

主办方再三强调:董其昌是标尺、认识真正的董其昌的重要、不懂董其昌就不懂中国(文人)画。现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董其昌不重要,因为没有“真正的董其昌”,所以,也可能没有“真正的中国画”。“什么是真正的董其昌”是对十七世纪人的十九世纪式的提问。

这是一个不分人画,不分真假,甚至不分好坏的大展,但是,正因为这样,才好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看,很好玩的大展。

老话说,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只能“董”而不懂,还好不是不懂装“董”。■

猜你喜欢

董氏代笔真假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代笔
三句话的真假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
此情应是长相守
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