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种业强国之路

2019-11-11方磊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

方磊 浙江大学

文/朱华平 葛毅强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我国种业发展历程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粒种子曾经开创了一个文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国种业发展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加快恢复发展,农民对良种要求迫切,农业部提出“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并充实了各级种子机构。种子经营由粮食和商业部门划归种子部门管理。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四化一共”阶段(1978~2000年)。1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种子公司,并批准在全国建立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明确种子工作要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对我国种子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以大规模建设各类原(良)种场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为核心,逐步完善了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子加工科研生产体系;颁布实施各类种子管理规定、标准,为各级种子部门强化种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强化了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监测。

市场化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种子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201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改革深化期。种业改革的重点从销售、产权向科研、产业转移。国家明确提出了对未来中国种业发展定位和构想的政策,明确了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责任分工,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构建商业育种体系,并建立健全品种审定机制,加强市场监督。

在市场化阶段中,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各项政策引导国内种业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快速发展。随着行业门槛的提高,龙头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成和研发投入的加大,以及资源整合的加速,国内种业格局重塑,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截至2018年,3421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的1186家,占比34.7%,远高于2010年的16%。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大幅减少,2010年种企数量达8000余家,目前仅有约3500家,规模缩小了一半有余。行业的集中有利于发挥种子企业的规模优势,也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更新与互补,以及经济收益的提高。

当前,一方面政策趋向于提高行业门槛,提升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政策明确表明要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并给予简化审批等制度倾斜,以使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资源加快流入具有资金、研发优势的龙头企业。种业巨头加速整合,我国种子行业进入了爬坡过坎、换档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我国种业成就

种业基地建设全面进入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以来,中央已累计投入近30亿元支持种业基地建设。其中,海南、甘肃、四川基地投入10.5亿元,种子工程基地项目投入7亿多元,制种大县奖励12亿元。目前,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52个“两杂”制种大县和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主体的种子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

基础性研究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种业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在基因组学、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杂种优势等研究领域,一批重要基础性研究成果相继问世,高质量期刊发文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在基因组学领域已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在雄性不育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大量种子发育、萌发、休眠、活力、劣变等相关基因被定位、克隆并进行了功能研究。种业基础性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种业前沿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为种业创新能力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子相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育繁种技术水平显著增强。目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占种子市场总体份额达95%。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小麦、大豆都是自主选育品种,玉米自主选育品种份额比5年前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90%。转基因棉花从被国外品种垄断到自主选育品种占市场份额的95%以上。蔬菜自主选育品种比5年前上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87%。

同时,农业农村部联合科技部创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的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机制,搭建特异种质资源筛选鉴定、重要功能基因性状发掘、分子辅助育种和检测、新品种测试推广四大攻关平台。目前,已精准鉴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28000多份,筛选审定籽粒机收玉米、超高产大豆、抗赤霉病和节水小麦等300多个新品种,发明水稻规模化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等。

种子生产技术及效率大幅提升。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均提出以活力为指标的高质量种子收获技术。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均可通过适时早收获得高活力种子。通过成立稻种和玉米种子产业技术联盟,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突破水稻父母本插秧和无人机赶粉、杂交玉米生产突破玉米机械去雄以及父本后期割除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短板,集成两杂种子耕、种、收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高产高质量生产模式,在国家级制种基地试点推广。

种子加工处理技术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种子加工机械装备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到2017年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种子企业建设的种子加工设施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能力与技术水平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种子精加工技术需求凸显。一批适合国情的种子精选机械、烘干机械和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等不断涌现。荃银高科等种子企业尝试利用光电分选技术分选杂交水稻种子,取得可喜成绩。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特色种子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但我国的种子精加工技术与世界一流水平尚有差距,例如目前烘干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还不能使每一批种子的烘干程度达到完全一致,亟须高智能的机械化烘干设备,要求种子烘干设备要具有对种子湿度的自动检测性能和对烘干温度的自动调节性能。

种子检验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升级。近几年,种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种子生活力及活力的非破坏性和快速检测两个方面,目前主要通过X光、红外光和可见光拍照,及电子鼻、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技术等对种子性状、颜色、大小及种子热力图、挥发性气体、物质含量的监测,判断种子生活力及活力的高低。同时,结合种子精选分级设备,最大程度提高单粒种子质量。

目前,绝大多数种子企业规范了种子标签,按照规定标注了信息代码,并且通过二维码实现了对种子质量和相关信息的全程可追溯。骨干企业及部分规模种子企业普遍建立起了较为严格的亲本纯度控制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种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种子企业检验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种子企业多数已经具备种子净度、发芽率、水分等项目的检测能力,骨干企业大多数具备开展品种纯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能力,一些企业具备了种子健康检测能力。

种业治理能力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出台,农业农村部共计出台 11个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省相继开展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现代化的种业法规体系初步建成,种业发展的政策法治环境大为改善。同时,我国种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农村部组织修改完善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引领我国作物种质改良创新、优良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能力和种子质量提高等工作的开展。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快品种管理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初步构建了政、产、学、研结合的育种体系。改革品种审定制度,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充分激发育种创新活力,有效推动我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7%,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此外,种业公共服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部整合多部门、多环节、多类型的涉种管理服务系统,构建了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可追溯体系,为数字农业、数字种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种子管理工作支持加强,种子管理人员的技术、法规、能力等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大幅提升了种子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效地维护了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环境。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推动种业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层面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新一轮的重组浪潮。全球种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向跨国巨头集中,发达国家的种子行业快速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尤其在科技创新上,全球最先进的品种研发技术仍掌握在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750家种子企业的年研发投入总和。国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隆平高科,每年也仅为 0.5亿美元。因此,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竞争形势严峻,但我国种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中央对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做出了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把种业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广东、湖南、江苏、山东、吉林等省都在加快推进种业强省建设,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二是种业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目前我国已经在基因组编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加上我国现有建制化的科研单位和人才队伍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优势科研资源与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种业强国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近几年,随着我国种业快速发展,种子企业不断提升种子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种子的商品化率,种子价格稳步提高,使我国种子市值迈上并稳定在1200亿元以上台阶,巩固了全球第二的地位。特别是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种业发展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单从种子科技发展来看,近几年,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我国作物种子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种子休眠、萌发和活力关键基因挖掘、功能研究及种子加工处理与活力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国种子科学理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突破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明显不足,高通量、规模化、标准化种子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公益性基础研究滞后,权威性学术期刊、创新平台和公共检测机构缺乏,这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促进我国种子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种子科技基础研究,积累种业发展后劲。

理论研究是种业振兴的根本。未来5年,我国种子科学研究,需在高质量种子分子遗传机理方面寻求突破,深入研究高活力种子形成,种子发育成熟、种子逆境萌发、休眠、老化劣变等分子遗传机理,加强高活力种质资源的创制、鉴定与评价,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

补齐种子技术短板,形成种子生产、加工、增值集成技术,全面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围绕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作物种子科技的需求,为适应现代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的需要,以主要粮食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等种子为对象,实施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贮藏等全产业链联合科技攻关。加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精准度、高通量、低损绿色的种子生产加工设备研发。

重视种子检验技术研究,提升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借助现代生物、传感、光谱、质谱等技术手段,研究高通量、无损、高精准度的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及装备,以实现种子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大幅提升种子质量。同时,建立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检验技术平台、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

加快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种子科技创新能力。种子科技发展要始终贯彻“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坚持行业导向;牢牢把握学科特色,加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体系构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流,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快ISTA认证实验室的建设,使种子质量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扭转中国种子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种子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最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