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褶饰在袖型结构设计中的表现

2019-11-10周悦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30期
关键词:量感

摘  要:文章对袖型设计中的褶饰进行研究,寻找褶饰设计与衣袖的关系。从其产生的部位出发,对设计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作分类举例说明,为探究袖型褶饰设计应用规律提供更多的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褶饰的运用,在美化、装饰服装时能达成更多的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以此能拓宽设计思路,可以将袖型褶饰作为画龙点睛局部设计,也能围绕服装造型设计全局作为从属地位展开设计,更好的为主体服务。

关键词:褶饰;袖型;量感;褶量设计;结构造型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30-0083-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uffles in sleeve design, looking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ffles and sleeve design.Starting from the place where it is produced, the design technique and the effect produced are classified and illustrated, so as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rules of sleeve pleating desig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lea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eautifying and decorating clothes to achieve more styles.Designers can broaden the design ideas in this way, can take sleeve ruffles as the finishing point of the local design, but also take the overall costume design as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o launch the design,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main body.

Keywords: pleating; sleeve type; sense of volume; crimp design; structure model

褶飾作为一种材料的立体塑造手法,在服装中应用极为广泛。它通过抽褶、堆积、折叠、错位、扭曲、抽缩等造型手法形成量感,达到雕塑效果,极具强烈的视觉张力,引起消费者的关注[1]。在2019年春夏,量感袖型回归流行的最前沿,成为时尚界的宠儿。那么在服装袖型设计中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褶饰,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 褶饰在袖型设计中产生的部位

衣袖作为服装重要组成部分,在视觉上具有平衡对称的特点,经常被设计师作为设计重点来呈现,其中以褶饰的表现手法居多。在袖型设计时褶饰通常被用于以下三个部位:袖山、袖身、袖口。

1.1 袖山部位

人体的肩头是个关节曲面,人体自然站立时,手臂呈自然下垂状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手臂要不断地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而肩部造型承载着比较大的运动幅度,其中向前运动的频率和幅度最大[2]。袖山作为覆盖肩头的部位,通常在肩部处做处褶饰造型产生视觉的扩张。同时根据肩线的高低位置,又可分为自然型、耸肩型、溜肩型。自然型是肩线正好在肩端点位置的形态方式。(如图1)耸肩型是指肩线往肩部方向移动,属于部分肩部和袖子互借的袖型。在时尚舞台上,耸肩袖这一非常款袖型以其独特的造型反复出现,2009年再次出现并流行至今的耸肩袖造型夸张立体,用特殊的纸样结构方法来构造高高耸起的肩部。(如图2)。溜肩型是指肩线下滑到手臂处的形态方式。(如图3)

1.2 袖身部位

袖身与手臂贴合,具有保护上肢及美化人体的功能。上肢由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掌等部位组成,这种基本结构决定了人体上肢的活动范围。上肢的运转支柱主要是三个关节,以锁骨与上臂的肱骨相交为辅,支配上肢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灵活转动。为了适应这种功能的需要,又要表现人体手臂修长的效果,通常在袖肘处设计出褶饰。这个部位的褶饰设计感比较强烈,可以进行分割线设计从而展现褶饰手法,(如图4)也可以直接抽褶产生量感。(如图5)

1.3 袖口部位

袖口部位的褶饰设计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3],通过对袖口的褶量设计,将波浪褶的装饰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设计手法一直被人们沿用,直到现在,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矛盾、错位等手法,使袖口部位设计更趋向多元化。(如图6)

2 褶饰在袖型设计中的表现特点

褶饰在设计上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从平面造型看主要表现手法有:点、线、面、体。褶饰结合人体结构造型,运用研究二维平面的构图来达到设计目的,使服装设计更加自然地体现人体美[4]。

2.1 点

点在造型中有凝聚视觉的作用,它在视觉上具有收缩感,从而形成视觉的焦点与画面的中心。在袖型设计中使用点的表现手法,是从服务于服装整体出发,运用褶饰的装饰性形成聚焦,强调了整体中的局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褶饰中点的造型各异,形状有圆型点、方型点、三角型点等。圆点造型给人活泼柔和的感觉,有棱角的造型给人坚定理性的视觉冲击力。(如图7)

2.2 线

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在服装中具有位置与长度感、宽度、形状等形态特点,在袖型中褶饰线性条状折叠、重复形成张力,他们排列方向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律动和美感。设计形态也可以分为规则与不规则的褶饰,规则褶饰是指有规律、有方向的褶,例如:顺褶、风箱褶、工字褶等,也包含通过一定工艺设计形成的变化均一的单元线性纹样;不规则的褶饰包括了面料在悬垂时产生的自然线性纹样。褶饰线性方向给人的感官效果也不同,垂直方向:简洁、上升、张力、明确性。水平方向:稳定、扩张、延伸、广阔。(如图8)

2.3 面

密集的点和线形成了面[5],在袖型褶饰设计中,通过折叠、组合、交叉产生的面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具有秩序感。我们可以将褶饰形成的面运用于整个衣袖造型,也可以用分割手法来呈现面,分割线形成的褶饰面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可规则可不规则。(如图9)

2.4 体

用褶饰在袖型中表现体的手法主要有层叠、堆积或者缠绕,当这些工艺达到一定厚度和长度时,就形成空间感和厚重感,具有雕塑般的立体造型。他们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工艺的不同,如抽褶的规律性或者折裥的走向、疏密、层次形成造型设计的变化。如抽缩波浪褶达到一定量产生细腻的感觉,折叠波浪褶达到一定量产生层次丰富的感觉。(如图10)

3 褶饰在袖型中表现的形式美感

褶饰在袖型设计中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其产生的效果划分为重复、均衡、无序等形式美感。

3.1 重复

有序的循环和折叠褶饰表现出内敛和平静的张力,有规律有方向的褶饰给人以理性感。比如平行走势的褶饰,能产生安详平静的情绪。(如图11)而渐变的褶饰形成差异,带来了不安定的元素,造成了更强的视觉效果。(如图12)

3.2 均衡

均衡属于对称的一种,具有相对平衡的特点,它與对称不同,没有四平八稳的公式感。为了打破视觉的绝对平衡,褶饰在左右袖型中通过位置、面料、色彩、肌理的设计寻找差异。褶饰的成型包括材料因素和工艺因素,面料色彩不同的褶饰产生对比,而同种材料由于成型工艺不同,得到的长短、轻重、起伏视觉扩张感不尽相同,但在视觉上却能达到相呼应的效果。(如图13)

3.3 无序

不规则褶饰产生无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而衣袖本身则是一个左右平衡的设计存在,当设计师通过褶饰将这种平衡打破,甚至将左右差异拉大时,就能在心理上感受到跳跃和不安定情绪[6]。(如图14)

4 结束语

褶饰的运用为袖型设计增添了各种造型,它可以作为画龙点睛的局部设计单独存在,也能围绕服装造型设计全局作为从属地位展开。设计师们通过点线面体的综合语言来进行表达,运用各种形式美法则,将巧妙的设计构思与褶饰的肌理特点相融合,通过对这些设计的创造来发现新的构成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燕.褶饰造型的创意与实操技法[J].中国制衣,2010(01):54-57.

[2]周悦.衣领结构设计研究[J].丝绸,2012,49(01):45-47.

[3]高夏.洛可可时期法国贵族女子服饰研究[J].设计,2019,32(05):94-96.

[4]张文彬.以点线面结合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轮廓和细部——评《中国服饰文化》[J].纺织导报,2017(08):91-92.

[5]刘静.“面”在服装设计中的构成美[D].四川美术学院,2017.

[6]孙涛.“饰的铺陈”与“形的生成”——从中美大学生服装交流汇演看两种服装设计思维模式的差异[J].装饰,2010(08):114-115.

猜你喜欢

量感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低段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兼收并蓄
“量感”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索
实践体验,牵手“量感”
量感可“量”:计量单位教学实践
解开“计量单位”的教学困惑
论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