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及物性分析的方法、假定、目标和原则

2019-11-10周文娟

关键词:本土化融合发展

周文娟

〔摘要〕 不同的语法流派对及物性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出不同的假定、目标和原则:现代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都较为关注及物性的形式;相比之下,悉尼语法、加的夫语法和生态语法则兼顾及物性的形式和意义。在语言学各学科融合发展的重大背景下,不同语法相互借鉴,可以为中国语境下生态语法的及物性本土化模式建构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 英語及物性;语法流派;生态语法;融合发展;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5-0009-08

引言

回顾及物性的学术发展史可以看到,这一语法术语起源于西方的句法学:在斯多噶学派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阿波洛尼·狄斯柯利(ApolloniusDyscolus)编写的西方第一部句法专著《论句法》(PeriSyntaksēos)中,首次提到了动词的及物性[1](2),主要探讨句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自此,国内外语法界从各自流派的视角出发对及物性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有对某一语法流派及物性的集中讨论,如何伟、高生文对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及物性小句的对比分析[2],何伟、马瑞芝对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理论的梳理[3],何伟、魏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回顾[4];或进行专题讨论,代表性专著先后问世,例如功能语法流派有龙日金、彭宣维的《现代汉语及物性研究》[5],何伟等人的《英语功能语义分析》[6]和《汉语功能语义分析》[7];转换生成语法流派有何晓炜的《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8]、卢建的《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研究》[9]等,不一而足。这些文献体现了现代传统语法、结构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等主要流派的及物观,不仅丰富了及物性的内涵和外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语言学也将及物性研究作为重点讨论议题之一,主要以生态语法为理论基础,开展及物性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的探索。

关于及物性的讨论进展至今进入“瓶颈期”,以下问题日渐凸显:(1)及物性的内涵和外延并未明晰化、系统化;(2)各语法流派对及物性的讨论大多数以“各自为政”的方式展开,视野较为狭窄,视角较为单一;(3)学界对待关注及物性形式的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呈现“一边倒”的质疑态度;(4)对作为舶来品的及物性本土化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5)对及物性研究的新动态关注仍然不够。从文献上看,少有文献(仅见何伟、高生文[10])结合主要语法流派等前人研究和生态语法等最新动态,系统对比不同语法关于及物性的基本观点,例如各自流派及物性研究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如何看待各流派及物观等学术评价,也没有文献系统梳理生态语法视角下及物性的理论和实践。

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厘清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以上语法流派关于及物性的分析方法、假定、目标和原则各是什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及物观?(3)生态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与主要流派相比有哪些显著特色?又是如何运用到日常话语实践中的?(4)这些分析和讨论对中国语境下及物性的本土化研究有何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假定是指这些语法受当时特定哲学传统影响,对及物性的基本定义;目标是指这些语法运用及物性构建的相关语法体系,即哪些语法术语与及物性密切相关;原则是指这些语法对及物性关注的焦点以及选取的视角。为了讨论方便,本文以“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11](130)为例,首先演示不同语法流派对这个例句及物性的分析方法,以便从中归纳英语及物性的假定、目标和原则;其次,以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基础,讨论其中蕴含的及物观;接下来,对及物性研究的新动态生态语法做一简要述评。最后得出对及物性本土化研究的启示,以期为生态语法视角下及物性分析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一、及物性的分析:方法、假定、目标和原则

“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这个句子的及物性可以根据不同语法流派有多种分析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这个流派对应的假定、目标和原则。本文在每种分析中先列出与这类语法对应的具体描述,接下来是与这个句子及物性类似的另外一些句子及其分析,从而得出这一流派的假定、目标和原则。

(一)传统语法分析

(1)Theearthquake[S]destroyed[V]thecity[O].

(2)Theavalanche[S]destroyed[V]severalhouses[O].[12](1020)

(3)Theearthquake[S]shook[V]thecity[O].文中句子如果未说明,均选自“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网”。

传统语法选取“SVC”这种分析方法对及物性进行描述,那么以上例句(1)、(2)、(3)的及物性就可以理解为现代传统语法中单宾语动词(monotransitiveverb)“destroyed”、“destroyed”和“shook”与宾语“thecity”、“severalhouses”和“thecity”缺一不可的联动形式。

现代传统语法将及物动词定义为“一切要求宾语的动词,包括SVOO,SVOC和SVOA句型中的动词”[12](70),并进一步将及物动词划分为单宾语动词、双宾语动词和复杂及物动词。那么不及物动词“后面没有必不可少的成分,并出现在SV句型中”[12](70),如下面例(4)所示。

(4)8-magtitudeearthquake[S]happened[V]nearthearea.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传统语法对及物性的假定是典型的“谓宾”二分法,即句中动词后面带宾语就属于及物句子,反之则是不及物句子。由此可以概括传统语法关于及物性的假定就是动词的二元论,这很可能受当时盛行的机械唯物主义影响。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体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换句话说,这一哲学观试图利用机械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受此哲学观影响,传统语法注重语言描写的客观性,其研究及物性的目标是“客观描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并据此划分出七种基本句型[12](69)。基本原则有三个:(1)及物性受到语态和宾语的限制;(2)及物句子必须有宾语,并含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3)不及物句子只有主动语态。所以例(5)符合基本语法规范,例(6)则是错误的。

(5)Itwashitbyanearthquake.

(6)*8-magtitudeearthquakewashappenednearthearea.

(7)Theelectricshockkilledhim.[12](1020)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上文例(5)和例(6)的分析中,按照傳统语法的解释,这两类主语具有外因作用,表达出这两类自然灾害事件的非动物类无意识成因,类似的句子还有例(7)。可以看到及物动词表示主语(即施事)发出的动作,动作作用在宾语(即受事)之上,说明及物性自提出就受到西方传统句法学的深远影响。

(二)结构语法分析

(1)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

(2)The||avalanche|destroy|||ed||several||house|||s.

(3)The||earth|||quake|shook||the||city.

结构语法分析涉及及物性的另外一种方法:基于结构语法直接成分方法的描述。首先,就第一层直接成分而言,例(1)的直接成分有“Theearthquake”和“destroyedthecity”,例(2)的直接成分有“Theavalanche”和“destroyedseveralhouses”,例(3)的直接成分有“Theearthquake”和“shookthecity”;就第二层直接成分而言,例(1)有“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和“city”五个语素,例(2)有“the”、“avalanche”、“destroyed”、“several”和“houses”五个语素,例(3)有“the”、“earthquake”、“shook”、“the”和“city”五个语素;就第三层直接成分而言,例(1)有“earth”和“quake”以及“destroy”和“-ed”,例(2)有“destroy”和“-ed”,例(3)有“earth”和“quake”。其次,根据结构语法“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destroyedthecity”、“destroyedseveralhouses”和“shookthecity”叙述动作,“thecity”、“severalhouses”和“thecity”叙述事物;“destroyed”、“destroyed”和“shook”属于“及物动词”这一“形类”(form-class);“city”、“houses”和“city”属于“名词”这一“形类”,名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单数”和“复数”两个小类。

结构语法非常注重语言形式的选择,提出了“形类”这一概念,即“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3](133),这是结构语法对及物性的假定。换句话说,结构语法的目标在于寻找决定及物意义的动词形式,即在这个及物结构中作为施事的主语和作为受事的宾语受到语序的严格限制。

以下继续结合例(1)、例(3)、例(8)和例(9)加以说明。

(8)AmassiveearthquakestruckWenchuanCounty.

(9)Amagnitude-5.7earthquakecausedmorethan80deaths.

结构语法关于及物性的基本原则是:在及物句子中,充当谓语动词的只能是及物动词这一形式,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类似。在以上四个例句中可以看到:(1)“theearthquake”、“theearthquake”、“Amassiveearthquake”和“Amagnitude-5.7earthquake”四个名词短语构成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这一施事类意义的名词短语形类;(2)“destroyed”、“shook”、“struck”和“caused”四个及物动词构成了施事类意义中及物动词的形类;(3)“thecity”、“thecity”、“WenchuanCounty”和“morethan80deaths”四个名词短语构成了受事类意义的名词短语形类。更重要的一点是由这三种形类构成的及物句子中,必须遵循“施事+及物动词+受事”的语序。否则,表达就会出现问题。如下所示,如果将施事类名词形类和受事类名词形类对调,整个句子语义是不成立的。

(1)*Thecitydestroyedtheearthquake.

(3)*Theearthquakeshookthecity.

(8)*WenchuanCountystruckamassiveearthquake.

(9)*Morethan80deathscausedamagnitude-5.7earthquake.

(三)转换生成语法分析

S→NP+VP

NP→Det+N

VP→V+NP

NP→Det+N

Det→[the]

N→[earthquake,avalanche,earthquake]

V→[destroyed,destroyed,shook]

Det→[the,several,the]

N→[city,houses,city]

如上所示,可以发现这种层级型的描述与前两种线性的分析截然不同,这是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重写方法得出的及物性特征,即这三句话的及物性是在认定诸如“theearthquake”等名词短语(NP)以及“destroyedthecity”等动词短语(VP)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以例(1)为例说明。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说法,二价谓词“destroyed”进入“S”这个结构后,为实现其及物性需要分派两个语义角色,这需要两个论元充当:作为“施事”的NP(如例(1)中的“theearthquake”)和作为“受事”的NP(如例(1)中的“thecity”)。

如果说结构语法关于及物性的假定主要集中在及物动词的形类以及相关施事和受事的严格语序规则的话,那么转换生成语法的及物性假定有两个:(1)及物性以“范畴部分”(categorycomponent)(见下文公式(1))为前提;(2)这一前提与语境相关(context-sensitive),并生成“次范畴化部分”(subcategorizationalcomponent)(見下文公式(2))[14](121)。

(1)V→[+V,±Progressive,±Transitive,±Abstract-Subject,±Animate-Object]

(2)V→[+V,+Transitive]/-NP

V→[+V,-Transitive]/-#[15](91-92)

根据第一个假定,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动词的及物性作为语境特征[-NP]的标记符号,产生于“-NP”这个语境;根据第二个假定,动词被定义为“与特定语境特征相关的积极修饰语(positivelyspecifiedwithrespecttothecontextualfeatureassociatedwiththecontextinwhichitoccurs)”[15](93)。也就是说,在转换生成语法看来,及物性的分析目标不是分析语义,而是分析基于某一特定范畴的形式,用严格、客观的方法代替形式对模糊的语义的依赖。接下来看看例(1)和例(10)。

(1)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

(10)*Colorlessgreenideassleepfuriously.

如果按照现代传统语法及物性的分析框架,以上两句话在形式上都是成立的。但是第二句话尽管在语法形式上是合理的,在语义上则是不成立的。就及物性而言,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原则是对“重写”规则解释力的关注,即不仅要对及物性像传统语法和结构语法那样进行描写,还要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悉尼语法分析

从上面的框形图可以看到,悉尼语法将例(1)的及物性描述为由动作者“theearthquake”和目标“thecity”构成的物质过程,该例句的及物性由动词“destroyed”实现。这一语法流派将例(1)的及物性认定为由施动者“theearthquake”和受影响者“thecity”两个显性参与者构成的动作过程。

悉尼语法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第一种主要模式,其及物性的基本假定是对基于“作为表征的小句”的及物性系统分析。其基本主张如下:“小句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给予和索取物品-服务和信息的模式,它也是一种反映模式,一种为不断的变化和事件流动赋予秩序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语法系统就是及物性。”[16](118)。其目标就是根据及物性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16](118)。

根据悉尼语法,过程包括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和过程相关的环境三个基本要素。[16](119)从本质上说,悉尼语法及物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及物性系统以语义为中心的精密阶描述,其中一个典型描述就是“及物性假说”[17](150)。这一假说有如下基本观点:(1)传统语法的“动宾”定位无法解释及物句子的整体概念;(2)及物性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参与者参与的事件;(3)及物性特征在参与者、动作性、施动性、宾语受影响程度等十个方面存在高低程度之分[17](150-151),由此产生高及物性和低及物性的精密描述。以宾语为例,宾语受影响程度表现为受事完全被影响和受事不受影响的对立。对例(1)、例(3)、例(8)和例(9)及物性高低进行分析发现,就宾语受影响程度而言,例(9)中的宾语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80deaths”表明人在地震中死亡的具体人数,及物性最高。因此,四句话的及物性从高到低分别是(9)>(8)>(1)>(3)。

(五)加的夫语法分析

(1)Theearthquake[S]destroyed[M]thecity[C].

加的夫语法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第二种主要模式,对及物性的假定如下:“及物性是所有人类语言中的小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义之一,它说明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过程类型以及各种过程类型中所涉及的参与者”[18](120)。加的夫语法与其他语法流派在分析目标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及物性意义层和形式层的双重关注:(1)在意义层上:情形这一语义单位的中心成分是过程;(2)在形式层上:小句这一句法单位(Clause=Cl)的中心成分是主要动词(MainVerb=M);(3)过程通常由主要动词来体现,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90%;(4)参与者角色通常由主语(Subject=S)和补语(Complement=C)来表达。[18](121)这一语法对及物性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六)生态语法分析

(1)Theearthquake[Ag]destroyed[Pro]thecity[Af].

生态语法虽然采取与悉尼语法以及加的夫语法类似的分析方法,但是其及物性的基本假定是对小句过程和参与者角色生态性的判定:生态语法将及物性定义为“语法中构建过程经验的那一部分,这些过程指行为和事件、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各种关系等”[11](130)。这一假定与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的假定基本一致。然而,生态语法在分析目标上与以上五种语法相比,主要体现在对语言中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这一反思有两个要点:(1)语言(尤其是非生态性语言)将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纳入物质过程的连续体中,其中“人类被安排在最为主动、最具施事性的一端,而无生命体被置于另一端”[11](130);(2)语言的这种非生态特征“使得我们难以将无生命的自然这一概念认真地看作事件的积极参与者”[11](130)。判定语言及物性和非及物性的基本原则是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例(1)的及物性是由施事“theearthquake”作为物理性参与者和受事“thecity”作为社会性参与者构成的双参与者动作过程,[Ag]代表该句施事,[Pro]代表该句过程,[Af]代表该句的受事。根据生态哲学观得知,自然灾害地震对人类居住的城市造成了破坏,具有负面生态意义,属于生态语法所说的“破坏性话语”,应该加以抵制。

按照以上基本立场,在“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这句话中,“theearthquake”作为无生命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例(1)中要承担“施事”这一角色,通常出现在“破坏类”物质过程为主的突变语境中。而且在这类语境中,类似“destroyed”这样的及物动词也经过了隐喻化处理。值得深思的是类似“earthquake”这样的词语通常被看作是自然灾害事件的消极参与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各种大型工程的建设,有些地震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以及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根据上面提到的连续体概念,生态语法认为把自然文化现象分为人类和非人类现象,使人类在看待自然现象时很容易陷入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陈见。

二、及物观的讨论:形式还是意义

(一)六种流派:异同点

通过对以上六种语法流派关于及物性的分析,基本得出它们关于及物性的分析方法、假定、目标和原则。那么这些流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简要回顾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分析方法截然不同:传统语法属于“谓宾”二分法,结构语法属于“形类”二切法,转换生成语法属于层级转换法。然而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语言形式作为分析及物性的出发点。

悉尼语法、加的夫语法和生态语法对及物性的分析方法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将该句及物性定位为一种反映经验意义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对过程类型的界定和划分不同。例如,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在及物性类型分析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加的夫语法被称作是悉尼语法的简化[18],概括地说有如下两个方面:(1)就及物性表示方式而言,加的夫语法使用树形图(如上图所示)表示小句的功能句法,悉尼语法使用框型图表示小句的结构(如上表所示);(2)就及物性过程而言,加的夫语法较为关注参与者角色,并且区分隐性和显性参与者角色。加的夫语法处理及物性的基本原则是“形式体现意义”,该视角下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了“语义为中心”的基本原则[19]。生态语法、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的异同体现为如下三点:(1)三者将及物性定位在小句过程中,兼顾及物性的形式和意义;(2)生态语法突出及物性的生态视角,具有鲜明的自然生态取向;(3)生态语法运用生态哲学观批判看待两类生命体的及物关系,这是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未涉及的。

总体上看,六种流派在及物性分析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最大不同之处是关注及物性的形式还是关注及物性的意义:前三种较为关注及物性的形式,后三种(特别是加的夫语法)兼顾及物性的形式和意义。这是对本文引言中第一个研究问题的回答。可以说,受语言学形式和功能两大传统影响,这些流派对及物性的分析方法、假定、目标和原则涉及及物观形式和意义两个视角。那么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及物观呢?要回答本文引言中的第二个研究问题,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1)形式还是意义:关于“批评”的批判;(2)形式和意义的新融合:生态语法。

(二)形式还是意义:关于“批评”的批判

如引言所述,学界一大部分学者对关注形式的传统语法等语法流派持有“批评”态度。以传统语法为例,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对及物性形式的关注解释力不足。本文认为这种对及物性研究的“批评”虽然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果仅仅将对及物性研究的批判性评价停留在“批评”层面,对解决及物性研究瓶颈期的突出问题无大裨益。但是如何批判性看待及物性自传统语法发展至今各流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研究现状的确是一个艰深的课题。2019年4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20][21]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一个积极回应:论坛聚集汉外学界不同流派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以“融合”和“发展”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提倡语言学内部各理论、流派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共谋发展,树立中国语境下语言学发展的“理论自信”。

本文认为这一主张对英语及物性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即不同语法流派对及物性的研究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何伟、王连柱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源起、流变、融合与发展”一文中指出“传承和融合,理论和思想才能充满活力;创新和发展,理论和思想才能生生不息”[19](221),这是对论坛精神的高度概括。本文得出如下基本认识:(1)及物性研究成果是以传统语法開启句子动宾关系的讨论为基础发展并深化的,传统语法对及物性分析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2)不管及物性是形式还是意义的争论结果如何,形式和意义属于及物性这一“硬币”的两面,分析者应该辩证看待二者关系,厚此薄彼和非此即彼都会陷入研究意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误区;(3)讨论的重点应该从“形式还是意义”转向“形式和意义”,加的夫语法是“形式和意义”的范例,值得进一步关注关于加的夫语法的全面介绍,参见何伟、马瑞芝[3]。;(4)生态语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加的夫语法,可以为及物性研究的新融合提供新视角。这是对本文引言提出的第二个研究问题的回答。

(三)新融合:生态语法

生态语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兴语法流派,是以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为基础的。如前所述,它与其它语法流派相比,显著差异有两点:(1)生态话语分析方法的引进和创新;(2)生态哲学观的确立和探索。这是对本文引言中提出的第三个研究问题的回答。近年来国内及物性的生态语法研究方兴未艾,大体上可以分为全新术语架构、分析模式建构和大众语篇实践三类。

关于生态语法视角下的国际生态话语等新及物性概念系统的架构研究,代表性文献按照发表出版时间有何伟、张存玉的论文“表达气象意义小句的及物性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22];何伟、魏榕的论文“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23];何伟的论文“关于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重要问题”[24];黄国文和赵蕊华的专著《什么是生态语言学》[25]等。其中,国际生态话语的专题论文有何伟、魏榕的“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26]和“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27]以及魏榕的博士论文“国际生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研究”[28]等。

关于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模式的建构研究,代表性文献有何伟、张瑞杰的论文“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29];何伟、魏榕的论文“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30]以及张瑞杰的博士论文“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态性分析模式建构”[31]。

关于生态语法与大众语篇及物性分析的研究,代表性文献有何伟、耿芳的论文“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32];何伟、高然的论文“新西兰媒体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表征研究——以《新西兰先驱报》为例”[33];何伟、刘佳欢的论文“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34];以及何伟、马子杰的论文“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之十九大报道”[35]。

结语

本文通过“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这个例子,“以小见大”,展示了不同语法对英语及物性分析的方法,并讨论了各自的假定、目标和原则。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到前三种语法具有显著的“形式”倾向,后三种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意义”的双重倾向。然而与学界对传统语法“一刀切”立场不同的是本文主张辩证看待及物性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只关注形式或者只关注意义的评价都是没有看到及物性研究发展至今各流派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趋势。既然及物性这一概念初属舶来品,如何结合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故事进行本土化是今后探讨的重要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文讨论内容的运用价值。及物性的生态语法研究以广阔的视角、宏达的目标[23]为及物性研究引进了生态话语分析等新方法,提供了国际生态话语[30]等新议题。

及物性的本土化研究是个系统工程,要从生态语法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及物性话语分析体系,结合本文讨论,可以从分析观念本土化入手[25]。分析观念本土化是指对国外及物性研究成果采取批判性态度,辩证看待每一流派对及物性发展的贡献和局限,并与本国语境结合探究符合本国分析传统的分析框架。在这方面,何伟等人关于及物性的专题著作《英语功能语义分析》和《汉语功能语义分析》融合了包括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在内的分析框架,从英汉对比角度出发,提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及物性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是对本文引言中提出的第四个研究问题的回答。

目前关于生态语法及物性的讨论虽然已经开展,且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生态语法作为一种新流派、新提法,对于“什么是生态语法?”、“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语法研究?”以及“怎样进行生态语法研究”等基本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讨论;(2)生态语法与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的融合现已初具规模,如何实现其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对话与融合?对话与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是什么?(3)生态语法与认知语法等其他视角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议题都可能是未来及物性研究探索的新议题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楚军.句法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伟,高生文.小句过程意义的体现形式:悉尼语法vs.加的夫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1):8-13,127.

[3] 何伟,马瑞芝.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98-105,119.

[4] 何伟,魏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1-20.

[5] 龙日金,彭宣维.现代汉语及物性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何伟等.英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7] 何伟等.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8] 何晓炜.英汉双及物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9] 卢建.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 何偉,高生文.传统语法、悉尼语法、加的夫语法的句法描述思想——从三者对一类语言现象的分析谈起[J].中国外语,2011,8(6):26-33.

[11] 韩礼德.表达意义的新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新挑战[A].韩礼德.论语言和语言学[C].向明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2] 伦道夫·夸克等.朗文英语语法大全[M].苏州大学《英语语法大全》翻译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3] 廖曰文.中外文化名著导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14] 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15] 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Massachusetts:TheM.I.T.Press,1965.

[16] [英]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彭宣维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7] 张伯江.什么是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18] 黄国文等.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9] 何伟,王连柱.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源起、流变、融合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2):212-224,320.

[20] 王连柱.语言研究多元融合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综述(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30-35.

[21] 仲偉.功能语言学的多元融合与纵深发展——“第二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综述(Ⅱ)[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36-41.

[22] 何伟,张存玉.表达气象意义小句的及物性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1):36-44,158.

[23] 何伟,魏榕.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当代修辞学,2018,(5):63-73.

[24] 何伟.关于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外语,2018,15(4):1,11-17.

[25] 黄国文,赵蕊华.什么是生态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26] 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J].外语研究,2017,34(5):18-24.

[27] 何伟,魏榕.多元和谐,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外语学刊,2018,(6):28-35.

[28] 魏榕.国际生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9.

[29] 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7,14(5):56-64.

[30] 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现代外语,2017,40(5):597-607,729.

[31] 张瑞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态性分析模式建构[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

[32] 何伟,耿芳.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8,(4):57-63.

[33] 何伟,高然.新西兰媒体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表征研究——以《新西兰先驱报》为例[J].中国外语,2018,15(3):46-51.

[34] 何伟,刘佳欢.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2):67-80.

[35] 何伟,马子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之十九大报道[J].外国语文,2019,35(4):1-9.

(责任编辑:高生文)

AnalyticalMethods,Assumptions,GoalsandPrinciplesofEnglishTransitivity:

Taking“Theearthquakedestroyedthecity”asanExample

ZHOUWen-juan

(CollegesofForeignLanguages,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

Technology,Hohhot010080,China)

Abstract:VariousstrandsofEnglishgrammaradoptdifferentmethodsinanalyzingEnglishtransitivity,andthusreflectdistinctiveassumptions,goals,andprinciples.Specifically,moderntraditionalgrammar,structuralgrammar,andtransformative-generativegrammarfocusontheformsofEnglishtransitivity;whileSydneygrammar,Cardiffgrammar,andecologicalgrammartakebothformsandthemeaningsasthefirstpriority.ItismaintainedthatdifferentstrandsofEnglishgrammarlearnfromeachother,whichcanoffersignificantinsightsfortheconstructionofananalyticalframeworkofChinesetransitivitywithintheframeworkofecologicalgrammar,inthecontextofdisciplinary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

Keywords:Englishtransitivity;strandsofEnglishgrammar;ecologicalgrammar;disciplinary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localization

猜你喜欢

本土化融合发展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