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

2019-11-09夏传真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当代文学

夏传真

摘 要:文学作品主要为作者自身情感的集中表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对于提升阅读者的素养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当代文学鉴赏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鉴赏;《荒原》

中圖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103-03

一、当代文学鉴赏困惑产生的原因

当代文学鉴赏过程中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未能完全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艾略特的《荒原》而言,《荒原》的原稿有800多行,正常发表时被删减到只剩433行,面对这种情况,艾略特表示没有任何意见,因为《荒原》这首诗创作的主要目标是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完成创作后的《荒原》所表达的意思与自己本意是否相符这一问题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内[1],因此在《荒原》刚发表时几乎没有人可以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当代文学鉴赏中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不懂,却恰好读懂了当代文学,换个角度来思考,作者真正想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并没有被完全表达出来,作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处于似懂非懂或者完全不懂的状态,恰巧可以将自己的认识融入进去,从而真正认识到作品的魅力。曾经有一位观众去参观画展,参观的过程中碰到了画家本人,这名观众指着一幅画向画家提出疑问,自己经常参加画展,可以读懂大多数作品,但是画家的这幅画自己却是难以看懂,画家笑着说道:“这就对了,这幅画本来就没有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如这世界以及生活,都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处于这种未看懂的状态却是真正看懂了。”[2]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荒原》时都表示自己没有读懂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却在这首诗内找到了自己的缩影,并深深被《荒原》所折服[3]。

《荒原》创作于1919年到1921年这个时间段,直至1922年才在《日晷》杂志上刊登。《荒原》的创作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正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丧失了对上帝以及传统达到文明的信任,充满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大量的文明建筑,随处可见的只有荒原,处于大片的荒原下人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也被无限缩小[4]。《荒原》的作者艾略特最早起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于1910年前往巴黎索尔本大学潜心研究哲学,因此其作品均与哲学相关。艾略特在完成巴黎索尔本大学的学习后于1913年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助教,任教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哲学中的不足继而前往伦敦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以丰富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可以说艾略特一生都在哲学修习中,虽然算不上一个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但其在哲学上的修养也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正是由于艾略特较高的哲学修养,其创作的《荒原》中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内容,当代学者均在哲学或者其他方面存在自己的见解,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将自己在其他领域中的认识融入其中,导致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难以被读者读懂[5]。

艾略特的文艺观均来源于其哲学观,因此其文艺观的主要特点是符合“客观对应物”理论,即特定的事物、情景以及事件的组合会引发特定等感性,从而唤起特定的情绪。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应当全面掌握可以唤起特定情绪的特定事物、情景以及事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合理选用从而准确表达自己所想。艾略特在创作《荒原》时就充分利用了“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要想表达的思想对应到了特定的事物、情景以及时间。读者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将不再局限于文章内容的阅读,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不仅仅是作品中相关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更要深入文章内容的客观对应物中。艾略特认为作为一个诗人,需要抓住读者的大脑皮层,掌握读者的思维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吸引读者的心智,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作品的魅力,真正做到让作品影响读者而不是读者来阅读作品,正是秉持这种创作文学作品的态度,当代文学作品的深度较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会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从而出现文学鉴赏困惑[6]。

二、解决当代文学鉴赏困惑的措施

《荒原》刚出版时较多读者表示难以理解其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者艾略特给出了50余条的注释,读者借助注释进行反复阅读,纷纷表示自己读懂了《荒原》。对《荒原》存在了自己的认识。最开始人们结合《荒原》作者艾略特的文艺观以及哲学观来解析《荒原》,由于艾略特较高的哲学修养,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坚持向深层次的恐惧以及欲望方面延伸,使用神话来代替历史。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将充分理解诗中无意识、原型以及神话等方面的内容。读者经过多次阅读发现,《荒原》鉴赏方法与《金枝》以及《从祭祀到神话》这两部著作相似,三篇文章中所选用的象征手法存在相同点。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篇著作在帮助我们鉴赏《荒原》的同时会将我们带来云雾中[7]。《荒原》中引用了阿梯士、阿童尼斯等神话,这些神话角色具有控制四季交替以及植物荣枯的能力,这些神话故事共同组成了《荒原》的格局以及象征语言,可以说《荒原》这一标题就来源于这些神话故事,因此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需要读懂每一个典故,充分利用起艾略特在稳重的注释,从而获取更多的东西。

杰姆逊认为《荒原》的阅读方式可以分为通过元素来理解分析诗中代词作用。《荒原》的主要内容是水火、炎热以及沙漠。通过元素来理解需要我们充分融入到诗中,感受到诗中的干渴以及绝望,什么是处于诗中状态的我们所缺乏的元素以及如何去理解这些元素,由于这项问题的解法较多,因此选用元素理解《荒原》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得到较多数认可的是《荒原》中所表达出来的在绝望中对生命的渴望之情,即死而再生的情绪。分析诗中代词作用来理解《荒原》的时候需要从诗中的第一人称“我”入手[8],“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为枯干的树根提供少许生命。”这句话中的代词“我们”属于一个集体”‘,其属于最古老且无意识的那种集体。随后一句中“夏天使我们惊讶,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卡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这里的“我们”不再是一个古老、无意识的集体,其指的一个实际的集体,即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我出去滑雪橇,我很害怕,他说,玛丽,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一个小家庭,且家庭中有一个表兄,“我”则是玛丽,这句话将我们带入了一个19世纪末期的小女孩的家里。“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这里的“你”不特指任何一个人,可以代入任何一个角色。“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这里的我是虚拟出来的一个角色,与上面的“你”相同,不特指任何一个角色[9]。《荒原》这篇文章阅读的难点就是代词的不断变化。每次代词的变化都将经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整首诗都是在这个意识形态改变的过程中完成的,有效分析《荒原》中代词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完成对这首诗的鉴赏。

部分学者不仅仅局限于对《荒原》的基本认识,开始将重点放置在《荒原》的象征意象分析中。贯穿整篇《荒原》主要内容是“水”。“水”在《荒原》中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指肥沃的土地,象征着农业丰收;另一方面则象征着以行为为代表的人类欲望。这一方面由繁殖神这一神话延伸而来。荒原中最为缺乏的就是水元素,只有获得足够的水才可以解救被困于荒原的人。当水超过一定量时将会阻断人们的呼吸路径,从而导致人类窒息而死,这是“死亡之水”,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横流的景象。《荒原》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万物繁荣的难度较高,甚至难以实现,死亡是轮回的一部分,荒原是永远存在的。其中缺乏生机的荒原特指刚结束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下毫无生机的景象。除此之外,荒原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绝望之情的表现。《荒野》最后一节中“雷霆的话”以及“乌黑的浓云在集合”,这两句话没有明确指出一定会下雨,但也没有明确指出其一定无雨,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左右这种状态,也从另一方面表示了向宗教求助的精神。

对比解读也是从当代文学鉴赏困惑中走出来的一项重要方法。选择《荒原》作为例子,可以将其作者艾略特与其他作家如荷马、维吉尔、但丁、庞德以及莎士比亚等人进行比较,充分发现艾略特与其他作家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析《荒原》的独特性以及创造性。其中《荒原》原稿中有一段关于海滩的描述,后来《荒原》的作者艾略特听从庞德的意见将这一段关于海滩的描述删去了,庞德认为:“别人已经写得很好的东西,作为一名作家不需要再去重复了,应当从新的东西入手。”这也是艾略特与著名作家庞德之间的联系。由学者将《荒原》与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进行平行对比,其认为《荒原》着重表达的是生存即死亡,其中水的意象较为重要,表达了人们欲死不能的生存状态;《凤凰涅槃》则着重表达死亡中的新生,其中火的意象较为重要,表达了死而复生的欢快情绪,两首诗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上关于《荒原》的解读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荒原》具有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荒原》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阅读过程中不应当因为读不懂作品而懊悔,更不应指责《荒原》的作者艾略特,因为作为读者你刚进入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阶段,也正是充分了解、阅读作品的初级阶段,已经开始触摸到《荒原》的基本含义。冲出当代文学阅读鉴赏困惑阶段的途径较多,我们不能因为掌握一种解读方法就洋洋得意,认为可以将文学作品把玩于股掌之间,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文学作品的本质。最为明智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不懂的时候积极思索不懂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懂了的时候则增加更多的疑问,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避免产生偏见。有效处理不懂与懂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的处理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

综上所述,作为读者应当清楚认识到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从自身出发,掌握不同阶段的阅读态度,不断探索文学作品的本意,从而有效解读现代派文学作品,充分从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获益。

——————————

参考文献:

〔1〕郑立峰.中国当代文学编写与教学问题——从孟繁华、程光炜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说起[J].名作欣赏旬刊,2017,56(05):46-49.

〔2〕郑立峰.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的问题——从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说起[J].名作欣赏旬刊,2017,67(05):50-52.

〔3〕房伟.在身体与政治之间的言说——评刘传霞的专著《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J].名作欣赏,2016,56(01):141-143.

〔4〕刘巍,张叶叶,金世玉.历史进程下的文学思考——评《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7,56(08):5-6.

〔5〕齐晓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度选题论证会议纪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56(04):210-211.

〔6〕劉治斌.“现代性”的扩张与困惑——“民国文学史”叙写的另一种解读[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08):12-16.

〔7〕黄雅玲.精神困惑 百年变迁——剖析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变化[J].新丝路(下旬),2015,89(10):84-85.

〔8〕郭恋东.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7,67(01):117-124.

〔9〕戴海光.阵痛与困惑——论中国新文学从现代向当代的转变[J].理论月刊,2013,56(08):59-6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Confus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 Case Study of Eliot's Waste Land

XIA Chuan-zhe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Literary works are mainly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own emotions.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iteracy of read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puzzl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Keyword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Waste Land

猜你喜欢

艾略特荒原当代文学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难忘雪漫荒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