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祸起一贪
2019-11-09张勇
张勇
古代文人,多出美食家。他们大抵很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套。对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文人中的圣人孔老夫子提出来的。
当然,文人中要说的天才吃货,当首推苏东坡,光是用他名字命名的食物就一大堆,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都是美味。苏东坡爱吃猪肉,有《食猪肉》诗文为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做鱼羹也是苏东坡的一项绝活。他在《东坡志林》就夫子自道:“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他最喜欢吃的,还是“蓬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河豚,到现在,也算得上是珍馐吧。东坡先生也不在意被人说自己好吃,还公开宣称自己是老饕,为此还写了一篇《老饕赋》,实在是诚实得可爱。
还有那位随园主人袁枚,他记录自家随园私房菜食单的著作《随园食单》,广为人赞誉,其中原因固然有其出自大作家手笔的因素,但其基礎还是建立在一份份别具一格的菜谱上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那位写《闲情偶寄》的李渔先生。李渔曾质问造物主:眼耳鼻舌,手足躯体,各有其用,然而“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口腹之需”才制造出无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快乐:“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豁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李渔不赞成一些所谓养生教条对个人饮食生活的干扰。他主张“爱食者多食”,“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
有一点特别值得赞赏,就是李渔在饮食问题上强调清洁俭约,最好不过素食。他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闲情偶寄》中还对一二十种素食做了描述与礼赞。比如说“笋”,李渔是怎么说的呢?“论蔬食之美者,日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簧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虽然“笋”在唐代就受到食客的赞美,宋人更感到笋作为素食原料的可贵,但像李渔把它提到如此高度还是第一次。
不过,要论吃素,李渔还得甘居人后。谁更超前呢?陆游。
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南宋,陆游得享85岁高寿,且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难说和他喜欢吃素没有关系。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薄粥枝梧未死身,饥肠且免转车轮。…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浆酸。”陆游在许多诗句中,常常提及食粥对延年益寿的好处。他从生活中体会到,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弱,稀粥利于消化,易被人体吸收,于长寿大有裨益。
“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陆游到了晚年,基本食素,他认为素食既节俭,又可养生。在诗中,他对过去流传的“肉食养老人”的说法大不以为然,而是乐意于“烹山蔬”“漱石泉”,强调修养身心,不贪食厚味,把清淡的素食当作养生妙法。
除了吃素,陆游还有自己的独家秘笈。陆游曾说:“茫茫九衢中,百祸起一贪。”怎一个贪字了得!这贪字,既包括声色犬马的意念,也有对山珍海味的饕餮占有,因此陆游主张戒贪欲、息邪念,在饮食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节制。这或许才是放翁得以长寿和人生得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袁成荐自《闽南风》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