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矿床发现回顾与展望
2019-11-09魏铁军林博磊
魏铁军,林博磊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83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过70个春秋,举世瞩目。在中华民族将近5000年的文明史上,新中国的历史是最辉煌的篇章。在纪念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纪念新中国矿业在国家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伟大作用,纪念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艰难困苦和玉汝于成,纪念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矿床发现的刻骨铭心。
1 新中国矿床发现史
1949年及以前,中国的地质工作、矿产资源管理与科研工作都比较落后,矿业欠发达。当时全国的地质专业人员不足300人,钻机不过几十台,比较完整的矿山不过300座;经过实地勘探证实的有关煤、铁、铜、石油等重要矿产的储量规模都不大,1∶100万以下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工作基本空白;矿业生产能力低下,钢产量不过15.8万t、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不足1.5万t;仅煤炭工业略强,1949年产煤3098万t,居世界第10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并作出“地质工作要先行”等一系列的指示,在地质部的组织下全国地质勘查工作迅速展开,矿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大国、矿业大国。矿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实力的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新中国70年的历史划分,新中国矿床发现史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段。这是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把握的最基本的脉络。
前30年,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历经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国家计委地质局、国家地质总局的管理体制沿革。其中,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实施期间,超计划勘查74种矿产、取得63种储量;“二五”计划时期,受到“大跃进”影响,地质工作也出现了虚报浮夸;“三五”、“四五”计划期间,排除“文革”干扰,全国地质工作断断续续也有一定的矿床发现。
后40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地矿勘查步入市场经济轨道,规模和质量都有飞速发展,跟上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历经国家地质总局、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和自然资源部的管理体制沿革。其中,以“三化”为标志的体制改革和以矿法颁行为起点的依法治理,都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地矿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拓了新的找矿空间,不断实现一些新的找矿突破。特别是最近20年来,新发现矿床900余处,大型和特大型的有152处,新增资源量:铁50亿t,铜3800万t,金1800t,铅锌8300万t,钨75万t,锡260万t,锰1.8亿t,银8万t,铝土矿4.5亿t,钾盐4.6亿t。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矿种储量变化量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新中国矿床发现史最为重要的部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地质工作发生了系统性、历史性的变化,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勘查主体日益多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其间,1999年推行政企事分开改革,中央和省级保留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其他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改革;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推动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分体运行、中央与地方地质调查合理分工的地勘体制改革,确立了企业在商业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
图1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质勘查投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大幅增长,地质工作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地勘投入大幅提升,2012年达到1297亿元的历史最高峰,较1978年的20亿元平均增长64倍(图1)。其中,油气地勘投入增长212倍,占70%,九成来自石油公司;非油气地勘投入占30%,六成来自矿业公司。上游地勘队伍向下游资源开发延伸,下游公司企业向上游资源勘探延伸,大有在探采选冶一体化方向会师的局面。前者以五矿等贸易型公司最为典型,后者以紫金矿业最为代表。当前,地质工作跟踪国家重大需求,深化改革,拓展领域,构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的地质工作体系,形成了以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为核心,陆域与海洋统筹、境内与境外并举,服务各行各业的地质工作新格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地质工作取得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长江经济带页岩气勘查开发重大突破等一批重要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新中国矿床发现史中的重要成就
地质工作历史上的大事,很多体现在一桩桩一件件新中国矿床的发现上。这些伟大发现已经载入新中国的史册,令今人难忘,令后人永记。
2.1 油气领域
1959年4月11日显示油气,9月26日顺利出油,大庆油田诞生,为共和国10岁生日献礼。从此,其威名响彻大江南北。
此后,一系列油汽田发现不断振奋着中华大地:1961年发现胜利油田,1965年发现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5年发现华北油田和中原油田,1999年发现苏里格气田,2001年发现普光气田,2005年发现龙王庙组气田,2009年发现涪陵页岩气田,2017年试采海域可燃冰。
近年来,非常规油气有很多振奋人心的矿床发现,主要表现有页岩气和可燃冰。其中,页岩气产量为:2012年 1亿 m3,2014年 12亿 m3,2015年 40亿m3,2016年近80亿m3,居世界第三;探明地质储量超5000亿m3,力拔头筹。
2.2 金属矿产领域
以黄金为例,产量1949年只有4t,1975年为14t,2007年为270t;储量在2017年连续第三年超万t;目前生产、消费、加工、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其中,1975年焦家金矿、1978年烂泥沟金矿、1989年三山岛金矿和1992年紫金山金铜矿都是标志性的黄金矿床大发现。
再来看铜矿。1978年至2017年,储量翻倍增长到1亿多吨,增长200%多,年均增长5.3%;铜精矿产量增长近8倍,超过165万t,年均增长19.4%,接近世界的十分之一,位列第三;精炼铜产量增长近30倍,超过888万t,年均增长74%,占世界的将近一半,位列第一。
2017年查明213个锰矿区,储量5.6亿t,产量233万t,均为世界第二。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全国锰矿新增储量超过11亿t。
2.3 非金属矿产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设了南墅、柳毛、兴和、鲁塘、南江等大型石墨矿,1952年的产量只有1万多t;到2015年产量是78万t,约占世界的一半,居于首位,储量5500万t,几乎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后,建设了贵州开阳磷矿、湖北襄阳磷矿和云南昆阳磷矿,胜利完成“二五”计划。这三大著名磷矿生产基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非凡贡献,也获得了“三阳开泰”的赞誉。
3 新中国矿床发现史中的国际史
随着改革开放,瞄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新中国矿床发现的版图已经不局限在中国境内。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人找矿的足迹。
能源领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的阵地,央企是最主要的实施者。2005年至2017年,项目总数达748个,占中企海外项目的30%;年经济额从2005年的83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738亿美元,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为746亿美元。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是贸易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电建、国家电网是最主要的5家企业。
有色金属是国际接轨的先驱。中国入世后,进口铜铝、出口钨锑稀土,成为有色金属国际贸易大国。有色金属企业抓住机遇,积极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进行境外并购矿产项目,比如中铝的特罗莫克铜矿、五矿的邦巴斯铜矿、紫金的卡莫阿铜矿、洛钼的麦克米伦铜钴矿、山东魏桥的几内亚和印尼铝土矿、酒钢的牙买加铝土矿项目等,补充勘探形成矿床新发现,扩大了权益资源量,有的甚至超过了国内资源量;另一方面,从地质勘查、设计、施工到工程总承包,带动了中国技术、装备、标准和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图2 近十年来采矿业对外投资净额
4 新中国矿床发现史中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按照这个原理,新时代地质矿产事业及矿床发现的找矿工作也应当有“两个绝不会”的发展规律。
一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地质找矿工作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需要更多的矿床发现和使得更多矿床发现成为可能的产业力量。不管网络信息智能化高新技术如何发展,不管生态环保和生产生活方式如何转变,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矿产消费,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矿产等,而且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来自于矿产资源供应的持续性上。
二是在已认知的空间,新的矿床不会自己主动跑到人们面前,人们必须依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主要是地质规律来实现找矿突破。这是由矿产资源稀缺性决定的。今天的地质工作与早期的地质工作相比,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为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了极其巨大的便利性。但是,不尊重地质规律就难以实现找矿突破。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找矿突破仍然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新的矿床发现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从物质到精神的需求。为了绿色低碳清洁新能源,要更多地寻找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资源等等。
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要继续加强传统的铁、铜、铝、铅锌、锰等大宗矿产的找矿工作之外,还需要加强金银和铂族元素等贵金属的找矿工作,以及加强稀土、稀有、稀散金属的找矿工作,加强金刚石、石墨、萤石、透辉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的找矿工作。
鉴于陆地矿产难以满足人类需求,我们就要把目光转向广阔的海洋。海洋矿产勘查开发程度和进程要加强加快,包括海水溶解的矿物、海底表层的矿床和海底基岩矿床,深入探索滨海砂矿、陆棚油然和可燃冰、海底锰结核和热液硫化物等等,都是将来矿床发现的新领域。
5 新中国矿床发现的未来简史
翻开流行的科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罗伯特·海因莱因、尤瓦尔·赫拉利这样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未来史》《未来简史》或《极简未来史》等作品。在他们预测描绘的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图景当中,人类社会消除了瘟疫、饥荒、战争,成为永生不老的快乐神仙,但这本身也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机器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新中国矿床发现的未来史应当是发生在新时代的历史。在未来我们总结和纪念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时候,是否还能够如数家珍般回忆这个期间的矿床发现,就应当成为我们这代人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尖兵,所以地质工作需要先行;新时代的使命告诉我们,地质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旗帜下自然资源事业的有机关键组成部分,所以地质工作必须先行。否则,现代化强国建设难以真正保障。所谓“一马挡道、万马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矿床发现的过程,是地质找矿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能动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质规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始终遵循地质规律,解决制约地质找矿突破的地质理论瓶颈,以持续深化地球系统的认知程度为基础,不断提高地质找矿生产力水平,加强矿产资源赋存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多圈层协同演变作用的研究,为新时代更多更大更好的矿床发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