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劳动教育要有更高立意和站位

2019-11-08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世纪劳动

褚宏启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教育的现代性主要包括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科学化)、法治化、生产性、信息化、国际化等七个方面,此前的“宏启观察”系列文章已经对其他六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今天我们就专门关注一下“教育的生产性”问题。

教育的生产性,通俗地讲,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凸显与增强。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必须通过育人、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通过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来达成。开展劳动教育、让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不仅是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更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有人会问,中考高考又不考劳动,劳动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而言真的重要吗?当然重要,甚至比中考高考还重要。因为,人生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劳动,不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言之“人生即劳动”。一个人不论在学校学习多长时间,即便读完博士,最后也要走出学校,走进职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锻炼人发展人,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

某些区域、某些学校的教育,往往只是为学生的中考高考这一时做准备,而不是为了学生一生的职业劳动做准备。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21世紀的劳动教育,显然与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劳动的形态变了,时代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或者劳动素养的要求也变了。

简单的家务劳动、服务性的公益劳动、“汗滴禾下土”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车间的工业生产劳动,都是劳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感情都有很大帮助,但是这些劳动,主要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动手有余而动脑不足,手脑并用并不多,思维含量、科技含量并不高,与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走向职场的复杂的职业劳动形态有很大差距。讨论21世纪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尤其是对于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要有更高的立意与站位,必须立足于21世纪的经济形态与劳动形态,立足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前现代经济以“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为主,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被大量运用到生产过程。学校的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传统经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研发,要求员工成为知识员工,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21世纪对脑力劳动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转向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愈加彰显。

因此,21世纪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际上是要求“教育与知识经济”相结合,不能将其肤浅地理解为学生既上课又参加体力劳动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等。

那么,21世纪需要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劳动素养或者职业能力呢?国际上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劳动素养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共通能力”,是指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具备的素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等;一类是隔行如隔山的“职业特殊能力”,如医生的治疗技能、护士的护理技能、工程师的设计能力等。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后者的培养,而对于前者关注不够。

实际上,“职业共通能力”就是现在国际国内热气腾腾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并不是教育界先提出来的,而是产业界、是劳动力市场先提出来的,这几个跨界能力是21世纪的劳动者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劳动、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都需要升级换代,尤其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劳动不只是动手出汗的简单体力劳动,劳动素养不只是一门手艺或职业技能,而是要求培养职业共通素养即核心素养,让学生有“灵巧的手”,具备信息化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不只是掌握特殊的职业手艺);有“聪明的脑”,能创新善思维;有“温暖的心”,会交流能合作。这样的劳动者才是21世纪各行各业最欢迎的、能对行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这些素养,才能真正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才能把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教育的生产性”落实到位。

什么样的劳动光荣?所有的劳动都光荣。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最光荣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

(编辑?孙金鑫)

猜你喜欢

生产性世纪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热爱劳动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