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团属学生组织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途径

2019-11-08崔苏妍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途径

【摘 要】 高校共青团以学生组织为抓手落实育人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学生组织为了有效落实团的育人工作任务,助力学生成长,在育人工作中则必须坚持育人的针对性原则、组织性原则和多重性原则,从而使学生组织育人工作路径得到有效拓展。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学生组织;育人工作;途径

高校团属学生组织是指高校内由学生组成的,接受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群体。高校团属学生组织依靠学生自主管理,承担一部分团的育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团属学生组织作为联结高校和普通学生的桥梁,兼具团属组织和高校学生双重身份,其组织定位和组织内容契合团中央强调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在近年共青团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团属学生组织的作用不断重提和强化。本人在前期对苏州大学学生组织工作落实及育人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643份有效问卷,以此为依据,就高校团属学生组织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途径展开讨论。

一、以学生组织为抓手落实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基于教育对象的必要性

在调查问卷中,有95.65%的学生加入了一个或多个学生组织,这个数据相比现实情况稍显绝对,但是考虑到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总占比91.13%),相比高年级学生他们的专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小,有较多时间分配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数据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学生组织在普通学生中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结合问卷调查中有90.0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参加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对学生组织的态度总体是积极肯定的,高校学生的正面态度体现了通过学生组织实施育人工作的必要性。有82.89%的学生希望能从学生组织的工作中获得个人能力和素质上的提升,同时有84.6%的学生认为加入学生组织对个人成长有较大帮助,两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学生组织收获预期目标或者实现个体满足感,从实际效果来看,以学生组织为抓手落实育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基于教育特点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育人战略思想,这一思想落实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形成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等多维育人格局,这就形成了育人工作的几个特点:一是辐射面广,二是時间跨度长,三是形式载体多样。以苏州大学为例,校团委指导的学生组织有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团校、青年传媒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中心和惠寒学校等不同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学院、部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工作也设置了二级单位团属学生组织,校院两级学生组织能有效实现时间、空间、形式上的育人要求,同时根据团的改革要求,高校团委也在不断调整学生组织架构和工作内容,提升团属学生组织的战斗力和桥梁作用,以学生组织为必要载体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

二、学生组织工作原则及育人路径

1、学生组织工作及育人的针对性原则

团属学生组织的工作要有针对性,主要是在面向对象和工作内容中的体现。团的育人工作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因此团属学生组织的育人工作首先是以广大学生为重要载体和参与对象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组织工作的重心。在这个前提上再考虑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在问卷调查中显示,83.2%的学生认为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传播正能量是学生组织更为重要的功能,而62.99%的学生最希望参与到大型文娱类的学生活动中。其次为学术讲座类活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选择了学生感兴趣同时认为有意义的学生组织活动(项目或服务),几乎都是本校品牌文化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而在学生活动这个内容中,学生最看重的因素分别为:活动内容是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46.03%),以及活动设置是否丰富有趣(45.41%),可见追求满足感和追求获得感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深入挖掘品牌活动、落实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仍是高校团属学生组织的有效育人路径。同时我们也发现,趣味性不再是学生组织内容设计的绝对要素,追求内容的实用性应当作为学生组织工作的新方向,根据当代大学生存在强调自我感受、注重实用性、价值观尚未成型、知行尚不能统一等特点,学生组织育人工作需要将服务理念融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工作中去,以提升学生幸福感、满足感、收获感为目标,切实贯彻针对性这一原则。

2、学生组织工作及育人的组织性原则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由于学生组织的人员构成也是高校学生,在践行育人工作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因此应当充分考虑组织性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组织的内部建设,提升学生骨干先进性,实现组织有效育人。根据苏州大学学生会的工作实际,近年来不断强调常态化服务工作,深入改革学代会制度,不断调整学生会“进化论”工作机制,通过创新和深化组织建设提升了对内氛围和对外形象。问卷以苏州大学学生会为例,调研了学生组织现今的运行和管理水平,95.49%的学生对学生会工作给予了肯定,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其工作成效。强调组织性,对学生组织内部成员实行过程化、系统化的培养教育,是学生组织育人工作的又一有效路径。上文中对苏州大学学生参与学生组织情况做了分析,可见对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入学之初选择加入学生组织是一个普遍的选择,虽然之后会随着专业压力、自身性格、规划方向等种种原因进行自然淘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组织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对其成员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这种影响力也会通过其成员辐射到普通学生身上,由此可见,组织性原则不仅作用于提升组织整体实力,从而间接实现育人功能,同时也直接作用于学生个体,包含但不仅限于学生组织内部成员。而组织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以一学年为一个培养阶段,注重组织成员的阶段性实践和过程化考核,同时对不同年级不同层级成员进行分层化管理,通过组织内各部门功能和工作项目串联层级,形成体系化管理模式,将组织性原则渗透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过程中去。

3、学生组织工作及育人的多重性原则

高校团属学生组织站在育人工作的最前沿,又由于自身的双重属性,在育人工作多重性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多重性原则具体展开分为内容的多重、形式的多重和载体的多重。在内容方面,原有的单一活动引领已不能够承载团的育人功能,在内容设计上,应充分考量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三大价值,即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和发展价值,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在投身具体工作的时候不忘自我提升,在坚持跟党走的过程中注重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指示、新思想,不断完善学生组织承载的精神内核,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组织也应结合本校历史和文化积淀、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结合学生热议关注的趋势和自我提升发展的要求调整工作内容,形成多重价值体现的创新型内容模块。在形式方面,坚持科学分类整合,以苏州大学为例,校团委指导的学生组织各有功能侧重,有承载综合文化功能的学生会、有主导科研实践的学生科协、有专注基层团务的团校、有辅助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社联、有统领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这些组织功能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发展需求,并且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合理做出调整,自然淘汰或衍生新的组织。学生组织专精各自领域,发掘针对人群,合理分配时间和比重,平衡组织协调性,同时根据学生组织自身规模和下一级单位发展水平制定育人计划,实现不同组织、不同面向、不同方式、不同培养。载体的多重性要求加强现代化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进步和提升。学生组织已经在积极探索微信、微博、网课、微课、微视、公众号等线上形式落实育人工作,与此同时经问卷调研,传统的线下沟通模式,例如联席会议制度、小组沟通、发放传单、扫楼、讲座培训等,弥补了网上沟通的情感和沟通障碍,在实际工作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学生组织自行设计的文创产品获得广大学生的青睐,通过精巧实用的物件承载更多文化和情感内涵,成为学生组织育人工作的又一创新载体。通过强化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多重性,学生组织育人工作路径得到有效拓展。

【參考文献】

[1] 陈梦圆,王雪.教育对象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2] 陈赛金.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当代价值与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

[3] 石国亮,万磊.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崔苏妍(1987.11—)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任职于苏州大学团委,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新媒体背景的艺术类特色高校共青团育人新途径探究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