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裂腹鱼产后亲鱼护理技术试验
2019-11-08周礼敬詹会祥刘桂兰
周礼敬 詹会祥 杨 林 刘桂兰
贵州省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毕节551700
灰裂腹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属一种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鱼类,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在贵州分布于乌江上游及南、北盘江上游,为生活在急流之中的鱼类[1],亦是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肌肉营养成分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2]。目前关于灰裂腹鱼公开研究报道的较少,仅见王思宇等[2]、姜雨杰等[3]、何勇等[4]对其肌肉营养评价、全人工繁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未见有对其产后亲鱼管护方面的公开报道。
鱼类在自然繁殖过程中在繁殖期会去选择适宜于其产卵所需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雌雄配对、产卵繁殖,这种繁殖行为对雌雄亲鱼来说一般是没有伤害的。野外环境中大多数鱼类都有其特定的自然产卵繁殖场,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因养殖池塘条件下的各种环境(如水温变化、水体流速、池水深度、池塘底质、投喂饲料等)均达不到野生环境的要求,使得人工养殖灰裂腹鱼不能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实现自然产卵繁殖。为此,笔者拟开展灰裂腹鱼产后亲鱼护理技术试验,以期提高灰裂腹鱼产后亲鱼养殖成活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试验用鱼为贵州省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15年在乌江上游六冲河一带收集的野生灰裂腹鱼经驯养培育而来的。2019年4月在灰裂腹鱼的繁殖期拉网集鱼,人工检查亲鱼的成熟情况,并对成熟较好的亲鱼实施人工注射催产剂,放入暂养池暂养,加大水体流速、监测水温、溶解氧等各项指标,在效应时间内检查雌雄亲鱼排卵、产精情况,并对可以产卵的亲鱼实施人工挤卵、人工挤精、人工授精。
1.2 试验方法
对因产卵而受伤的灰裂腹鱼亲鱼的胸鳍腹腔注射鱼蚌康复剂和维生素C(VC)+ 三磷酸腺苷(ATP)混合物或硫酸庆大霉素+维生素B6(VB6)和维生素C(VC)+三磷酸腺苷(ATP)混合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0.1 g/kg 投喂,连喂1 周。
注射剂量按每千克鱼体重标准计算,药物剂型Ⅰ:鱼蚌康复剂4 000 IU+VC1 mL+ATP 0.1 g;药物剂型Ⅱ:硫酸庆大霉素(6 000~8 000)IU+VB61 mL+VC1 mL +ATP 0.1 g。注射时以上2 种药物剂型任选1 种,每次注射用药总量不超过3.5 mL。亲鱼产后前3 d 每天注射1 次,此后隔1 d 注射1次,连续注射1 周。降低池水深度到50 cm 深,提高水温到18~23 ℃。
2 结 果
在2019年4月12日到30日近20 d 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共实施3 批次人工催产挤卵(精)亲鱼共60 尾,其中雌鱼40 尾,雄鱼20 尾,对产后亲鱼全部按以上试验方法加强护理至正常摄食,仅出现3 尾死亡现象,具体情况如表1。
3 讨 论
3.1 亲鱼成熟
通过多年养殖总结,灰裂腹鱼成鱼养殖在池深1.0~1.5 m,水温13~18 ℃的微流水池塘中可以正常生长并怀卵,但不会自然产卵。这与同属于裂腹鱼亚科的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5]及其他大部分鱼类在人工内塘养殖条件下的亲鱼成熟情况基本一致。原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受周年水温变化,产卵期所需水温变化,池塘水体深浅度、水体流速、池塘底质及大小,摄食饵料种类、产卵场需求等诸多不利因素控制,不能自然产卵繁殖,必需实施人工注射催产药物促使其排卵(排精)、人工挤卵挤精,继而实现繁殖。
3.2 人工繁殖对灰裂腹鱼亲鱼的伤害
在人工繁殖时的拉网集鱼、亲鱼检查(挖卵检查)、注射催产剂、暂养管理、挤卵挤精等过程中一系列的多次人工操作,常常会造成灰裂腹鱼体表保护粘液大量脱落,甚至鳞片脱落,体表、鳍条受伤,挖卵受伤,体内挤压伤以及因注射催产激素、不适应暂养池环境等导致的乱跳碰撞伤、碰擦伤等,如不加强饲养管理,极易因受伤而感染水霉病或其他疾病,导致产后亲鱼大批量死亡。
3.3 对产后灰裂腹鱼亲鱼的人工护理
灰裂腹鱼繁殖期适宜的水温14~18 ℃恰好也是水霉菌适宜生长繁殖的水温,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受伤灰裂腹鱼亲鱼极易因感染水霉病、腹腔炎症、腹腔集液等而大量死亡。采用药防治的同时调整养殖环境是降低产后亲鱼死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表1 灰裂腹鱼产后亲鱼成活情况统计
对产后灰裂腹鱼亲鱼注射药剂后放入经消毒清洁暂养鱼池,在保证溶解氧充足前题下,将池塘水位深度降低到50 cm,有助于提高池水温度到18~23 ℃,能有效抑制水霉菌生长繁殖,防止水霉病的发生。人工繁殖产后亲鱼因体质弱或受伤,大多不摄食或摄食量大减。通过采用连续1 周体内注射鱼蚌康复剂和VC+ATP 混合物或硫酸庆大霉素+VB6和VC+ATP 混合物,是给鱼体消炎、为其提供能量、增强其体质等的有效方法。
4 结 论
通过多年从事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人工繁殖时对产后亲鱼的护理以及近2年对灰裂腹鱼产后亲鱼的护理总结,产后受伤亲鱼采用药防治、养殖环境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对降低产后亲鱼死亡率效果非常明显,是保护产后亲鱼正常成活的有效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