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场总线仪表信号的屏蔽接地

2019-11-08王华陈鹏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端单端干扰源

王华,陈鹏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控制系统之间都会存在通信连接,新一代的智能化数字仪表已经与传统的模拟仪表有了本质区别。目前智能工厂已经步入当今社会,现场总线技术也逐步趋于完善,但在数字总线电缆的屏蔽要求上,仍然沿用模拟信号时代单点接地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在工控仪表的设计领域,提出了双端接地、多点接地、电容接地的概念及要求。

1 新版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范

HG/T 20513—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范》中,电缆屏蔽层采用单点接地。HG/T 20513—2014《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范》中新增了现场总线仪表接地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现场总线仪表的信号以数字方式传输,总线电缆屏蔽层的两端宜做接地连接。在不能确定控制室与现场之间有良好的等电位接地系统时,宜在总线信号电缆屏蔽层的现场端直接将屏蔽层接地,而电缆屏蔽层的另一端通过电容与接地系统连接。

2 现场总线通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建立一套中立的、开放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在ISO 7498中建立了开放系统互连的分层模型,简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ISO 7498对于通信提出了7层参考模型,模型功能如下:

1)物理层。物理层提供用于建立、保持、断开物理连接的条件,同时提供有关同步和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

2)数据链路层。用于建立、维持、拆除链路连接,实现无差错传输功能。

3)网络层。规定了网络建立、维持、拆除的协议,主要利用数据链路层的功能,通过路由选择和中继功能,实现2个系统之间的连接。

4)传输层。完成开放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控制。

5)会话层。依靠传输层以下的通信功能,使数据传送功能在开放系统间有效地进行。

6)表示层。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提供字符代码、数据格式、控制信息、加密等的统一表示。

7)应用层。实现用户程序、终端操作员等应用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具有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要的服务功能。

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在工控仪表领域的兴起,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应用的主要有两大阵营: 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基金会现场总线(FF现场总线),代表厂商为艾默生;另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Profibus现场总线,代表厂商为西门子。基于OSI模型的两种现场总线通信模型对比见表1所列。

表1 基于OSI模型的两种现场总线通信模型对比

注: 1) FF总线在应用层基础上增加了用户层,规定了标准的功能模块、对象字典、设备描述,供用户组成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实现网络和系统管理;

2) Profibus-PA隐去了3~7层,采用PA行规,增加了直接数据连接拟合,作为用户接口。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FF现场总线的H1总线与Profibus-PA总线具有相同的物理层,两者的传输速率均为31.25 Kbit/s,而物理层又规定了信号传输的机械、电气、功能、规程特性,因此从原则上来说,两者对屏蔽接地应该有相同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是FF现场总线推荐电缆屏蔽层采用单点接地;Profibus现场总线要求多点接地。两大阵营观点不同,在以往的工程项目中,FF现场总线在石油化工领域占有率较高,大部分项目的现场总线都采用传统的单点接地。

3 干扰与屏蔽的相关概念

3.1 主动干扰及主动屏蔽

主动干扰与主动屏蔽的概念:

1)主动干扰。信号源即干扰源,用于干扰其他信号的干扰为主动干扰。

2)主动屏蔽。将主动干扰封闭起来的屏蔽就是主动屏蔽,主动屏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噪声源向外辐射,即对噪声源的屏蔽。

3.2 被动干扰及被动屏蔽

被动干扰及被动屏蔽的概念:

1)被动干扰。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称为被动干扰。

2)被动屏蔽。为防止被动干扰而采取的屏蔽,为被动屏蔽;被动屏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敏感设备遭到噪声源的干扰,是对敏感设备的屏蔽。

对于低频和直流模拟量信号,主要考虑被动屏蔽;对于高频信号,则既要考虑被动屏蔽,也要考虑主动屏蔽。

3.3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的概念:

1)差模干扰。干扰源通过磁场耦合在2根导线和设备构成的回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进而产生差模干扰电流。差模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差模电流直接叠加在有用信号上。通过屏蔽和减少回路面积,可以减少差模干扰。

2)共模干扰。干扰源通过电场耦合在1根导线与系统地构成的回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进而产生共模干扰电流。

3.4 干扰源的传输路径

产生干扰的3个要素: 干扰源、耦合路径、潜在的易受干扰的器件。干扰源可以通过空间的辐射、电磁耦合传递至敏感设备,也可以通过导线的传输进入敏感设备。

1)对于高频数字信号,为防止信号之间的干扰,通常不能采用多芯电缆,应采用只有1对双绞线的屏蔽电缆传输。

2)对于直流模拟信号,采用总屏或分屏加总屏的多芯双绞线电缆进行传输。根据TICW/06—2009《计算机与仪表电缆》的规定:

a)对于只有总屏或分屏的仪表电缆,电缆的屏蔽抑制系数最大不能超过0.05。

b)对于分屏加总屏的仪表电缆,电缆的屏蔽抑制系数最大不能超过0.01。

3.5 法拉第笼

法拉第笼是一个由金属或者良导体形成的笼子,是以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姓氏命名的一种用于演示等电势、静电屏蔽和高压带电作业原理的设备。法拉第笼由笼体、高压电源、电压显示器和控制部分组成,其笼体与大地连通,高压电源通过限流电阻将100 kV直流高压输送给放电杆,当放电杆尖端距笼体10 cm时,出现放电火花,根据接地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笼体是1个等位体,内部电势为0,电场为0,电荷分布在接近放电杆的外表面上。

3.6 干扰耦合

主要的耦合类型包含以下三种:

1)电容性耦合,起源于线路间电场的相互作用。

2)电感性耦合,起源于线路间磁场的相互作用。

3)电磁场耦合,是电场和磁场相结合的混合作用的耦合,故也被称为电磁耦合或辐射耦合。

如果干扰源为大电流、低电压的情况,则近场主要为磁场,波阻抗呈低阻抗特性,以电感性耦合的噪声为主;如果干扰源为高电压、小电流的情况,则近场主要为电场,波阻抗呈高阻抗特性,以电容性耦合的噪声为主。

4 总线信号干扰与屏蔽的原理

电缆屏蔽的原理和类型比较复杂,本文只针对几种典型干扰和防护予以描述、分析。

4.1 静电场的主动屏蔽

对于静电场的主动屏蔽,干扰源为导线,屏蔽层为法拉第笼,屏蔽层外表面仍然会有感应电荷;若将屏蔽层接地,感应电荷将会消失。因此,对静电场的主动屏蔽,必须将屏蔽层接地。

图1为电场屏蔽层单端接地示意,对于电场的单端屏蔽接地,在直流和低频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很好的屏蔽效果。如果频率升高到大于20 kHz或导线过长,必须考虑屏蔽层的阻抗(高频时感抗远大于阻抗)。这样图1中屏蔽层A点的对地电压UA将不再为0,则信号电缆屏蔽层作用于信号上的干扰电压Us大于0,屏蔽的效果被衰减,这时需要多点接地或每隔λ/20(Profibus的要求,国内通信行业也有按λ/10考虑的)做1次接地,从而保证屏蔽层零电位。通常对低频及模拟信号的主动屏蔽采用单端接地,以防止产生地环流。

图1 电场屏蔽层单端接地示意Uq——干扰源电压;Ck——干扰源电缆与信号电缆屏蔽层之间的电容;Ca——屏蔽层与信号电缆之间的电容;Ce——屏蔽层与地之间的电容

4.2 磁场屏蔽的单端接地

对于磁场屏蔽,须把低频和高频分开考虑。

1)对直流或低频磁场小于10 kHz的情况,选择低磁阻抗的材料作为屏蔽,用来传导磁力线,使大部分磁力线从屏蔽层中穿过,从而削弱屏蔽层所包围的内部场强。

2)对于高频磁场,会在屏蔽层中产生旋涡电流,旋涡电流会产生1个反磁场从而削弱原有的磁场。屏蔽层的电阻越小,产生的涡流越大,屏蔽效果越好。因此,在高频磁场干扰下,要选择导电好的导体。

对于磁场的单端屏蔽,由于屏蔽层没有构成回路,感应电动势在屏蔽层不能形成反向电流,从而无法形成反磁场去消减干扰源产生的磁场,达不到屏蔽作用。磁场屏蔽层单端接地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磁场屏蔽层单端接地示意I1——干扰源电缆电流;I2——干扰源电缆经地流回源端的电流;L1——屏蔽层电感;L2——干扰源导线电感

4.3 主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

主动屏蔽双端接地时,I1在A点分流为干扰源电缆经屏蔽层流回源端的电流I3及经参考地电流I2后,流回源端。随着频率的升高,I3越来越大,当I1的频率远大于屏蔽层的截止频率时,I3≈I1,此时I2≈0。I3形成的反磁场消减了I1干扰源的源磁场,从而达到屏蔽作用。主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示意如图3所示。

图3 主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示意

4.4 被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

在被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情况下,导线1为干扰源,线芯2为被保护信号。通过干扰源电感L在信号屏蔽层上产生的干扰电压为Us1,干扰源电感L在线芯2上产生的干扰电压为Us2;屏蔽层上的干扰电压Us1在线芯2上产生的干扰电压为Usa,Usa与Us2方向相反,因此最终在线芯2上产生的干扰电压Usn=Us2-Usa,消减了干扰源的影响,达到了屏蔽效果。被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被动磁场干扰的屏蔽层双端接地示意Ls——信号电缆屏蔽层的电感

4.5 现场总线屏蔽要求对比

FF和Profibus现场总线各自出版了安装或应用指南,FF现场总线2.0版的AG-163与AG-181之间存在矛盾,2004年出版的AG-181规定只能采用单端屏蔽接地,2006年出版的AG-163规定了单端接地、双端接地和电容接地3种方法。2010年出版的3.1版AG-181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随着现场总线安全栅的推出,规定了包括复合接地的4种方法,前3种与2006年出版的2.0版AG-163保持了一致,但FF现场总线仍然首先推荐单端接地,指南中同时也描述了在欧洲单端接地不被认可,要求采用双端接地。欧洲的Profibus现场总线只描述了多点接地(包含双端接地)以及在没有等电位接地连接的条件下,现场侧仪表屏蔽层直接接地,控制室侧采用电容接地。两种总线系统不同版本接地对比见表2所列。

表2 标准中有关现场总线接地规定对比

在之前的工程设计中,屏蔽要求单点接地,在4~20 mA信号中是可行的(少数强干扰除外);但在现场总线等数字信号的传输中,不时会有干扰问题发生,导致有些用户反对使用数字通信。为安全起见,对于联锁信号,要求不能采用数字通信信号,必须采用硬接线连接。关于数字信号的干扰,在HG/T 20513—2014《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范》中也提出了双端接地(含电容接地)的新概念和要求。

4.6 仪表通信屏蔽的综合说明

传统仪表接地时,要求必须单点接地,这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由于有些工厂或项目很少做全厂等电位接地网,比较典型的就是控制室与现场的地电位不同,因此当采用屏蔽层双端接地,地电位的不同将造成屏蔽层中存在地环流,这时的屏蔽层反而成为干扰源,将影响信号的传输。

FF和Profibus两种现场总线关于屏蔽接地的要求不同,对于FF现场总线的H1总线和Profibus现场总线的PA总线来说,它们的通信速率都是31.25 Kbit/s,而且它们通信协议的物理层也一样。因此,同样的物理层规范,接地要求却不同,从而存有争议。对于争议,笔者更倾向于屏蔽效果更好的多点接地模式,尤其是存在高频干扰的环境中,如果电缆距离较长,多点接地的屏蔽效果比单端接地的屏蔽效果要好得多。

对于数字信号的屏蔽,电子通信行业应该比工控仪表行业的研究更为超前,在YD/T 2191.2—2010《电信设备安装的电磁兼容和缓和措施》第2部分第6.4节规定如下:“电缆类型及EMC方面的应用,低频时使用较多的是信号电缆、控制电缆以及双股电缆(平行导线,双绞线或非双绞线)。对于多导体组成的电缆,每个信号线都应在较近处有正确的返回路径;2个接头须绞合在一起。信号发出和接收导线必须是同1根。对于带有屏蔽层双股线或者多导体电缆,屏蔽层必须遵循平行接地原则,即屏蔽层两端必须接地。内屏蔽层或者接地导线应该1点或者2点接地。”

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发生过电信专业的高频信号电缆干扰了仪表专业的4~20 mA信号,因此须特别注意的是,电信专业的高频信号电缆更应该多点接地。

由于目前许多现场总线的屏蔽采用了FF现场总线推荐的单端接地,在HG/T 20513—2014中对总线信号的单端接地也未作描述,而是提出“宜”做双端接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于现存的总线通信,如果发现有干扰存在,可以做双端接地改造,从而消除干扰。

5 对总线仪表及通信信号屏蔽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总线仪表及通信信号屏蔽提出如下建议:

1)高频-低频分界。20 kHz以上必须考虑感抗,50 kHz以上属于高频干扰,1 MHz以上应多点接地。

2)电缆屏蔽层必须是低磁性、低阻抗导体,例如铜或铝。

3)根据法拉第笼及电流的集肤效应,密铜网比稀铜网屏蔽性能好。在静电场的影响下,铝皮屏蔽比铜网屏蔽效果好,但铝皮屏蔽的传输阻抗远大于铜网编织线的屏蔽层,抗高频干扰能力差,不能用作数字信号电缆。

4)对于无高频干扰的场合,一般来说,屏蔽层的单端接地可以满足大多数场合。

5)对于有高频干扰的场合,必须考虑屏蔽层的感抗,且频率越高、距离越长,感抗越大。在该场合中,单端接地不能将感应电压消除,必须进行多点接地。要求多点接地的间隔距离不大于λ/20,有些国内电信规范要求为λ/10。实际应用中,考虑到长距离通信采用光纤,因此对于双绞线数字信号,只要求双端接地。

6)在控制室与现场之间的等电位连接缺失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现场端直接接地,控制室侧电容接地。

7)可以在控制室设置专用的电容接地汇流板,汇流板再通过不大于10 nF的电容接至总汇流板,通过总汇流板接入接地网。

6 结束语

仪表信号电缆屏蔽的单端接地是模拟信号时代的规范要求,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普遍采用,多点接地在电缆信号的电磁兼容性上,尤其是高频干扰上显示出比单端接地强得多的屏蔽能力。

猜你喜欢

双端单端干扰源
考虑线路参数变化的同塔双回交流线路双端测距技术研究
适用于架空线-海缆-架空线混联线路的组合行波测距方法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通过降解果皮细胞壁导致哈密瓜病害
基于接收机位置信息的GNSS干扰源定位技术
一种新型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方法
一种新型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方法
三电平H桥逆变器差模干扰源研究
高压输电线路的单、双端测距法
一种基于“主动加扰”技术的通信区域精准控制干扰源设计
基于DSP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