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经济、区域差异与农业保险需求
2019-11-08周宇轩
郑 军,周宇轩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关注了经济社会体系结构“不平衡”问题,而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正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范围内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东部各省份加速集聚,不断加剧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1]77-94。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引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资源配置非均等化和人口老龄化呈现区域不平衡性等一系列问题[2]48-52;[3]55-57;[4]71-81。在广泛推行农业保险的历程中,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情况也相差甚远,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5]68-71。由于农业保险自身存在特殊性,农村家庭经济水平是否对农业保险的推行造成影响?若是,那这种影响是正向促进还是反向抑制?再者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战略的实施,近十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普遍显著增长,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区域差异?
本文尝试研究2007 年至2016 年来中国大陆31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农村家庭经济增长情况和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实证分析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是否对农业保险需求造成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与农村家庭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相关研究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保险对于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效应,包括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6]428-450;[7]67-68;[8]18-32。二是研究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学者们往往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一同研究,来分析某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保险需求的可能制约因素[9]93-103;[10]72-76;[11]122-130。
关于农业保险对于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保险能够稳定农户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12]643-649;[13]100-104。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业保险会抑制农户收入增长[14]305-378;[15]102-111,另外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保险与农村家庭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16]87-90,96。但是根据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已经有学者证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能够激发农业保险需求,但多是基于一个地区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17]173-184;[18]84-86。例如,李勇杰和徐抒涛[19]49-57对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 元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加 0.0016 亿元。对于地区发展差异显著的中国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一问题还有待讨论。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0]111-121,不少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省际保险业发展失衡,并且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呈现“东、中、西依次明显递减”趋势[21]99-114;[22]43-51;[23]47-55。就农业保险而言,现有的集中统一的保险模式难以兼顾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5]68-71[24]66-70。对此,学者们多从改革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方式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应当在不同地区开展适合当地的、独具特色的农业保险[25]31-34;[26]79-82。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保险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关于区域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情况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在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差异的研究较少,而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分析方面的文章很少。
要研究农村家庭经济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首先要选取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结合农业保险需求理论和宏观经济指标,本文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农业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首先,验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借鉴其他学者在研究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的面板回归模型[27]106-115;[28]8-13,因此建立本文的多元面板回归模型,预期结果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农业保险需求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考虑要分析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区域差异,因此借鉴有关学者的经验,引入具有横截面比较功能的固定效应模型[29]4-9;[30]96-114。预期结果为:不同经济区域的各省份,其固定效应系数围绕全国平均效应上下波动,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本文的贡献在于: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补充了二者之间相关关系方面的研究。实证层面上,引入面板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农村家庭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决定农业保险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分析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区域差异以及内在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经济区域制定农业保险发展策略和财政补贴安排,实现区域间农业保险的均衡发展。
三、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作用机理
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情况往往用一年的宏观经济指标来体现,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其中,收入水平和消费现状是宏观经济基本的体现[31]62-64。因此,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可以用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而宏观经济指标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往往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来代替。
根据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二者存在极强的线性关系。居民的消费类型主要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正常情况下,只有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至生存资料消费需求达到饱和时,才会选择购买发展资料乃至追求享受资料消费[32]78-82。毫无疑问,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手段,为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收入提供保障,是属于发展资料的消费商品。这为我们分析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和农业保险需求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思路:提高农村家庭经济水平有助于改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最终增强农业保险需求。
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成倍数增长,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也发生改变,为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成为有效的现实需求提供了经济基础。伴随着知识教育的普及、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得以迅速发展。另外,由上述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可知,一个地区农民消费水平是该地区经济水平的一个体现,而且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民消费水平相互影响且具有长期稳定关系[33]100-103,农民人均消费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消费也会增加。
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来衡量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以农业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作为农业保险需求的衡量标准,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两步验证农村家庭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需求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然后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替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变量,作为稳健性检验,证明结果的可靠性。
四、农村家庭经济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在影响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唯一决定因素,随着收入的增加,对相关产品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在这里,本文假定农业保险是正常消费品,随着收入的增加,对于农业保险的消费增多[19]49-57。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总体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2: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单位人均收入增长带来的保费收入增加,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保费增加更为明显。
(二)核心变量的衡量指标
1.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情况的衡量指标
依据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用地区总产值和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来衡量,为了剔除地区人口数量这一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33]100-103。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本文引入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控制变量。
(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RDPI)。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衡量了某地区的农村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和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的承受能力。
(2)农村人均消费水平(RCPI)。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月、年)农村平均每人占有和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等于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除以农村人口总数。它是农村地区整个经济活动成果的最终体现。
(3)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F)。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是各省市农林水事务支出除以农业人口,反映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支农力度。
(4)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T)。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是各省市农用机械总动力除以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地方农业现代化程度。
(5)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S)。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农村人口,反映农业规模化程度。
(6)成灾率(Z)。成灾率等于农作物成灾面积除以总的耕地面积,指我国农作物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比例,反映农业风险的大小。
2.保险需求的衡量指标
借鉴学者们的经验[34]163-173;[35]21-30,本文用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即农业保险密度来衡量地区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其值越大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越高。农业保险密度(RID)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农村人口平均农业保险费的数额。
(三)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RDPI)和农村人均消费水平(RCPI)、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F)、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T)、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S)数据来自于2008—2017 年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F)、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T)、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S)、农业保险密度(RID)、成灾率(Z)是经过运算得出的间接数据。
(四)模型构建
1.农民收入和消费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
其中RIDi,t是i 省份在年度t 的农业保险密度;RDPI 是农村人均纯收入;F 是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T 是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S 是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Z 是成灾率;α 是常数,β1、β2、β3、β4、β5是各变量对应的相关系数,εi,t是随机变量。
2.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影响农业保险需求增长的区域差异模型
在假设1 的基础上,要验证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选取农村人均纯收入(RDPI)作为农村家庭经济的衡量指标,以农业保险密度(RID)作为农业保险的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在进行Hausman 检验的基础上(P=0.0008),考虑引入固定效应模型。依然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对于假设2 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RIDi 是i 省份在年度t 的农业保险密度;RDPI 是农村人均纯收入;F 是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T 是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千瓦数;S 是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Z 是成灾率;μi,t是固定效应,β1、β2、β3、β4、β5是各变量对应的相关系数,εi,t是随机变量。固定效应模型中,反映了不同横截面对于平均影响的偏离,亦即自发性趋势,β1、β2、β3、β4、β5反应了各变量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建立收入与保险需求的固定效应模型,比较模型结果中不同省份之间的固定效应,可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之间收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差异。
五、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2007—2016 年各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经过运算得出的农业保险密度(农业保险保费/农村人口总数),如表1 所示,2007 年至2016 年十年间31 个省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增长,但是十年间区域发展始终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省市最高,西部地区省市最低,从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其中,东部地区中上海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东北地区中辽宁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是湖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领先。农业保险密度方面,自2007 年我国对农业保险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以来,农业保险密度普遍增长,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和同一区域之内存在较大差异,农业保险密度基本按照从东到西依次递减。其中,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近年来农业保险密度增长显著,2016 年更是占据全国省市的前三位,可以推断出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农业保险发展,但并不决定农业保险的发展,这为农业保险的发展突破地区经济限制提供可能性。
表1 2007—2016 年各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保险密度
(二)农村家庭经济水平正向促进农业保险需求
使用Eviews8.0 软件对2007—2016 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全国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PI)与农业保险密度(RID)的相关关系明显。
1.模型结果描述
表2 是全国31 个省市的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结果。从表2 中模型结果显示,RDPI 的P 值=0,通过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β1为1.0914,大于0,显示所建模型对31 省份十年的RDPI、RID 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所建模型正确。这表明RDPI 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民收入增加,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愿望,会自发购买相应的农业保险产品来保障农作物,减轻农业风险事故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表2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农业保险需求模型结果
2.稳健性检验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收入决定着消费水平,在研究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过程中,本文尝试以消费水平代替收入,利用计量经济学中工具变量的思想,建立消费水平RCPI 与农业保险需求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来作为稳健性检验,验证假设1 是否正确。为了与收入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作比较,同样地,全国31 个省市的样本数据作为代表建立模型。模型结果如下表3 所示。
表3 消费水平影响农业保险需求模型结果
3.模型结果分析
从模型结果中可以知道,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每增加1 单位的RDPI,相应增加0.9899 单位的农业保险保费。因此假设1 成立。在稳健性检验由模型结果可知,RCPI 的系数为0.8254,表明消费水平对农业保险需求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即消费水平提高会增加农业保险需求,而这与前文的收入水平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结果一致,因此,验证假设1 成立。
经济高速发展下,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的消费升级和正面效应,例如农民用于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支出增加,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培养了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自身收入水平。我国自2007 年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对于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也随之增加。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农业保险保费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13%,2018 年这一数据为0.67%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银保监会官网。。另外,增加的农业保险保费进入到资本市场,能促进资本的流动和使用效率,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力,从而反向拉动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消费与收入的良性循环下,各地区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不断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得从提高农村家庭的经济水平着手。
(三)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带来的农业保险需求增长存在区域差异
在处理面板数据时,学者们往往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者固定效应模型[37]147-150;[38]158-161,本文在进行Hausman 检验的基础上,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建立收入与保险需求的固定效应模型,比较模型结果中不同省份之间的固定效应μi,t,来分析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省份之间收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差异。
1.模型结果描述
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4 和表5 所示,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中,河北、湖北、黑龙江等省份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省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保险需求没有显著关系。其余省份的实证结果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2007 年至2016 年,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经济增长会对农业保险需求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从表5 来看,北京、重庆、广东等省市的固定效应数值大于0,说明这些省市经济增长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高于全国的农业保险需求平均增长趋势,农民会自发性地购买农业保险。其余省市的固定效应系数为负,从模型本身计量经济学意义来说,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长也会增加农业保险需求,但与所有省份的农业保险需求平均增长趋势相比,增长速度较慢,低于平均增长趋势,因此固定效应系数显示为负值。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于农业保险的促进,西部地区高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后才是东部地区。因此,假设2不成立,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保险需求,但是不能决定农业保险的发展。
表4 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影响保险需求增长的固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各省RCPI 系数
表5 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影响保险需求增长的固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各省固定效应μ
2.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结果证实了假设2 不成立,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并不一定领先。根据其他学者研究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经验,农业保险的发展往往需要经济、人口、自然、政治等方面来综合分析[19]49-57(人口这一干扰因素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已经去除)。根据模型结果,经济发展对于农业保险的促进,西部地区高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后才是东部地区。稳健性检验中,其结果和模型(2)运算结果相同,进一步验证了西部地区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上述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促进农业保险需求,但是不能决定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要分析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就必须从自然、政治等方面着手。
根据农民收入和消费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结果,人均农作物耕地面积和人均农林水事务支出也是农业保险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地理位置往往造就了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地广人稀,工商产业的资源禀赋欠缺。2017 年,内蒙古和新疆农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是0.94 公顷和0.48 公顷,北京和江苏这一数值仅为0.07 公顷和0.18 公顷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内蒙古和新疆的农业产值分别占到地区总产值的10.2%和14.2%,而这一指标在东部省市较低,例如北京仅为0.4%,江苏为4.7%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一方面,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例如内蒙古和新疆,相比其他省份,对于农业产业更为依赖,往往更为重视农业保险提供的农业收入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值在东部发达省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少,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较大,因此农业风险意识淡薄,对于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其次,在农业保险政策方面,我国自2007 年开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把中西部作为重点补贴地区。根据2017 年1 月1 日开始施行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在种植业保险方面,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等中央单位补贴65%,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东部地区仅补贴35%;在能繁母猪等养殖业保险方面,中央单位补贴80%,中、西部地区补贴50%,东部地区仅有40%。这一转移性收入对于中西部农业保险的激励效应明显[39]31-40。
综上所述,应从提高东部地区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和提高东部地区的财政补贴水平来促进不同区域省际农业保险的均衡发展。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RDPI 的回归系数为1.0914,对于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全国农业保险保费平均以1.0914 的速度增加。2.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增长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由于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和政策利好的差异,对于收入增长带来的保费增加效应,北京、广东等东部省市效应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效应,而西部地区贵州、西藏效应最明显,依次为6.80、9.72,中部地区次之。这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中部地区,显著高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增长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激励作用不明显;经济发展影响农业保险需求,但并不决定农业保险的发展,推翻了此前提出的假设2。因此应提高各区域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增强东部地区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提高东部地区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水平,来促进农业保险在省级区域之间的快速和均衡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提高各区域农村家庭经济水平
农村家庭经济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模型结果中,RDPI 大于0,这表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业保险需求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全国平均农业保险保费随之增加。因此,应健全惠农政策体系,降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在此基础上拓宽农户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激发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和愿望。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而言,农村收入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因此应重点引导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水平。
2.对于中西部地区给予农业保险政策倾斜
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农业保险需求增长的地区差异,其模型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固定效应数值多数为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中部地区。例如,宁夏、甘肃、青海、贵州、安徽、西藏等省份,固定效应系数依次为1.78、1.74、1.77、6.86、2.43、2.65、9.72,其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较为明显。这意味着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增长缓慢,但是正因为经济落后,对于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更为依赖。因此,我国政府应针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尝试在这些区域建立普惠性农业保险制度试点,对传统小农户给予农业保险全额补贴。
3.提高东部地区农民农业保险意识
根据模型(2)实证结果,除了北京、广东两地区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固定效应数值为-1.65、-4.71)较为显著之外,近些年来经济增长带来的农业保险保费增加效应,东部的大部分省份明显弱于西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省份农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较低,农民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小,人均土地占有量远低于中西部地区,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弱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中央或者东部地区各省级政府有必要制定明确的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落地实施,重点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东部地区省份农业生产者对于农业保险的重视,以此促进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农业保险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