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以蚕桑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
2019-11-08张嗣普宋世兵
张嗣普 宋世兵
(石泉县城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石泉 725200)
石泉县兴桑养蚕的历史悠久, 蚕桑产业以基础坚实、体系完备、效益显著、文化厚重而成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十三五”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8年。全县桑园面积达4 677 hm2,养蚕农户0.8余万户,年养蚕7.1万张,农民蚕桑产业综合(蚕茧、桑禽、桑菌、间套)收入4亿元,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并总结推广了一套现代高效蚕桑技术体系,带动贫困群众兴桑养蚕,累计有2 778户贫困户通过兴桑养蚕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取得了成功经验和精准扶贫效果。
1 蚕桑科技扶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出台了《石泉县“十三五”蚕桑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每年印发《石泉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建设奖补方案》,引导、带动贫困户栽桑养蚕。2017—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标准桑园533余hm2(8 000余亩),低改桑园133余hm2(2 000余亩),2018年866户贫困户养蚕4 717余张,蚕茧总收入700 万元,蚕茧户均收入 8 083 元、人均收入 2 542 元,全面推广了密植建园、标准蚕室、园室配套、小蚕共育、壮蚕蚕台省力饲育、熟蚕自动上蔟、三季六批次养蚕及应用蚕桑机械等技、物配套融合的先进实用蚕桑技术体系,蚕桑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 培育优质桑园
1.1.1 平川及河滩地建园技术
桑品种选择:选栽强桑一号、农桑14、陕桑305、陕桑406、育71-1等高产、优质桑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叶量,降低采叶用工量和用工时间。
栽植密度:按行距1.7 m、株距0.4 m标准栽植,每667 m2栽植1 000株左右。宽窄行栽植“6215”模式:宽行行距2 m(6尺)、窄行行距0.67 m(2尺),株距0.5 m(1.5尺)。
栽植行向:平地顺地形栽植;河滩地顺河流方向栽植。
树型培养:桑树养成中低干树型。低干树型主干30 cm、拳高50~80 cm,中低干树型主干40~70 cm、拳高100~120 cm,养型养拳,便于机械耕作。投产后每株留10~15根枝条,单条平均长度达到2.5 m以上,每667 m2桑园有效总条长达到14 000 m以上,产叶量约在2 250 kg左右,年养蚕4张以上。
1.1.2 缓坡地建园技术
桑品种选择:选栽育71-1、陕桑406、707、荷叶白、桐乡青等优质、抗逆性强、耐瘠薄的桑品种。
栽植密度:按行距1.7 m、株距0.5 m标准栽植,每667 m2栽植800株左右。
栽植行向:环山等高线栽植。
树型培养:桑树养成中干树型。主干高50~70 cm,拳高100~120 cm,养型养拳,便于耕作。投产后每株留8~13根枝条,单条平均长2 m以上,使667 m2有效总条长达到8 800 m以上,产叶量1 500 kg以上,年养蚕3张以上。
1.1.3 优质桑园管理技术
机械耕作:利用小型旋耕机进行桑园深翻松土,与人工牛力相比可提高工效3~4倍。
机械伐条:采用便携式桑树电动伐条机进行修剪、伐条,与人工修剪、伐条相比可提高效率3~4倍。
病虫害防控:冬季做好桑园深翻、清园、修剪和施肥工作,剪下的枯枝、干桩和病枝并集中烧毁。春季发芽期,用50%辛硫磷1000倍液与80%敌敌畏1000倍混合液喷杀桑象虫、桑尺蠖、桑毛虫等食芽害虫。在褐斑病发生严重的桑园,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隔10 d后再喷1次,防治效果较好。
1.2 推广高效养蚕技术
1.2.1 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根据蚕农蚕室远近及饲养规模,各村选择养蚕条件优越的养蚕户或组建1~2个标准化小蚕共育点,每个共育点每批次共育规模100张左右,按照小蚕共育技术标准,规范饲养至3龄饷食,然后将发育整齐、体质健壮的3龄蚕,按订种量分发给养蚕散户。由于小蚕共育蚕儿发育整齐健壮,从而为散户大蚕饲养和蚕茧高产优质提供了保障。
1.2.2 推广壮蚕蚕台育技术
淘汰过去繁琐、费力的蚕架蚕箔养蚕方式,推行简单易行的大蚕蚕台省力化饲养。将共育分发的或三眠起蚕摊放于养蚕蚕台,以新鲜石灰粉、焦糠为主要防病材料,只扩座、匀座、给桑,而不再除沙,既大大减轻了养蚕劳动强度,又避免了因除沙而造成的蚕室环境污染。
1.2.3 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每批蚕饲育至见熟蚕5%左右即可添食脱皮激素,添食后大约10~15 h或第二天,向蚕体喷登蔟剂再盖蚕网,然后把方格蔟平铺在蚕台蚕座上让熟蚕自动上蔟。上蔟期间蔟室保持光线偏暗,温度24~26 ℃,干湿差2 ℃,并随时注意排湿换气,保持蔟室、蔟具通风干燥。 两天后待蚕茧成型即清理蔟中病死蚕并翻蔟挂起,上蔟5~7 d后即可采茧出售。熟蚕自动上蔟技术省去了传统上蔟人工捉老蚕的环节,大大节省了劳力和上蔟时间。
2 产业扶贫的比较效益
2017年,在石泉县城关镇沙河、东风、丝银坝三个村随机选择土地、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等条件基本一致的贫困户,调查其各类种养产业及收入情况,根据贫困户产业种植养殖面积,按照石泉县扶贫开发局《关于2017年贫困户各类产业收入折算标准》核算各类产业毛收入、纯收入,各户按产业类别加权平均,得出各类产业的单位面积平均毛收入、纯收入。见表1。
从石泉县2017年兴桑养蚕和其他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值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兴桑养蚕并桑园养鸡667 m2桑园纯收入为5 490~6 210元,是种植其他农作物纯收入的2.5倍以上。
3 产业扶贫经验
3.1 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为确保贫困户依托发展产业稳定持续增收,石泉县委、县政府近三年整合资金1 500余万元,捆绑用于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以大奖补促大发展,凡贫困户养蚕蚕种、建园桑苗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修建标准蚕室30 m2及以上,按300元/m2标准予以奖补;搭建蚕台60 m2及以上,按15元/m2标准予以奖补;当年租赁30 m2及以上蚕室养蚕,按10元/m2标准予以奖补。优厚的扶持政策,增强了贫困户发展蚕桑的起步能力,激发了贫困户兴桑养蚕的积极性,推动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
表1 石泉县2017年贫困户兴桑养蚕与其他农作物收入调查表
注:土地面积单位为667 m2;*桑园养鸡计量单位为“羽”,年放养量60~90羽/667 m2,平均1羽鸡按3 kg计算。
3.2 技术创新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兴桑养蚕的技术环节多,蚕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欠收、甚至无收。对于贫困户,其技术欠缺、劳力紧缺等问题尤为突出。石泉县在蚕桑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集成创新了一套现代高效蚕桑技术体系,推广应用该技术体系非常适合现阶段农村中老年人养蚕队伍,为破解蚕农及贫困户技术滞后、劳动力匮乏的制约瓶颈提供了科技支撑,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实现了兴桑养蚕提质增效和蚕农稳步增收。
3.3 经济效益是产业立足的根本
蚕桑生产具有基础好、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尤其兴桑养蚕“风险低”和“见效快”两大明显优势,在贫困山区诸多特色产业中的经济效益优势和产业扶贫优势愈发明显,在农业产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一定市场空间及脱贫致富的优势。
3.4 主体培育是产业发展的路径
石泉县坚持把龙头企业、职业蚕农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三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新型主体带动引领贫困户发展蚕桑。县域蚕桑产业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由千家万户养蚕向职业蚕农集群支撑、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且随着蚕桑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必将推动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