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是人生最大的资本
2019-11-07赵显清
赵显清
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修身立德,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要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作为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作为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总书记的这种观点与理念,从本质上讲,围绕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党员干部的人品问题。其实,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先得学会做人,须注重和加强对自身人品的修为,这是前提条件和重中之重。
人品,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与品德、品行、人格等相近。该词最早出自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曰:“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自古以来,人品始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与素养的铁定标尺,是一个人真正的品质标签,更是其做人最硬的底牌、最大的资本,决不可等闲视之!
曾在网络上浏览过一句富含哲理的言辞: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细细品味,颇有感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起先有好感的是颜值,若对方富有才华,自然由衷敬仰……但彼此能否长久交往下去,善始善终,完全取决于双方的人品了,毕竟人品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走向。无可否认,人品越好,素质就越高,人脉越广,格局就越大,自然而然路也就越走越宽,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古语云:“其德薄者其志轻”。德行浅薄,人品低劣之辈,志向岂能高远?人品问题无时无刻不牵连和渗透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为人品不仅衬托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投射出的是其心胸与内涵,是其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就是凭借依仗良好的人品而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譬如:季布坚守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的美德,留下了高度信守诺言的光辉典范;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心忠于蜀国,欲复兴汉室,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广为传颂;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将助人为乐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坚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留下了诸多佳话,才使其精神永放光芒;周恩来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无私奉献于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赢得了国人与世界的无比敬仰爱戴……他们的事迹之所以传而不衰,就是融汇了讲诚信、忠国家、播善心、爱人民等组成优质人品的基因!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间总有那么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过河拆桥、损人利己、欺软怕硬、出尔反尔、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之辈,其臭名远扬,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今,诸如借钱恶意不还,还想方设法躲避甚至抵赖;受人所托,却过后遗忘或故意拖延,无明确回复,说到做不到……凡此种种,说穿了,皆归咎于低劣的人品!
弗·桑德斯指出:“品格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的确,人品是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更是其最强硬的靠山,最厉害的武器,无坚而不摧。好人品者,遇事有人帮助,做事有人支持,成事有人祝贺。不过,好人品并非天生而就,得靠后天长期的塑造和修炼。我们只要从内心深处高度重视人品,树立人品第一的人生理念,以世所公认的崇高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亲近真善美,远离假丑恶,上下求索,左右兼顾,将一切充分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中,则可培育出值得称道的人品!
总之,人生最大的资本,不是美貌、金钱、学历、权势等等,而是人品!人的一生,歸根结底拼的就是人品,若人品不行,永远无法立足于社会,故而有“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品是金牌”一说。优秀的人品胜过一切有形财富,只要坚守好这块无价无形的珍宝,在为人处世中能心中留爱,胸中留义,眼中留仁,口下留德,手下留善,足下留情,始终老老实实做人,正正派派办事,坦坦荡荡行走,诸多福报自会不期而至!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