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破鲁堡
2019-11-07刘媛
刘媛
《三云筹俎考》破鲁堡图说
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从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来说,新荣区的“内外长城”都是华北地区外长城的一部分。下文所提到的“内外长城”,都仅指新荣区当地的长城。本文涉及的镇虏堡、镇河堡、破鲁堡是三座明长城军堡遗址,都位于新荣区的内长城南侧,如今是三个村庄。
实际上新荣区的长城不止南北两道,还有东、西两道,分别与内外长城相搭,其中主体部分形成一个较为规则的梯形。这个梯形的四个角分别是:东北角为镇羌堡,东南角为宏赐堡,西北角是十三边,西南角是黑土口(今属左云县)。梯形的西边是南北走向的一段长城,与内外长城形成一个“工”字型,这个位置的外长城向西出新荣区界,从大虎口一直延伸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到北曹碾村西南侧依然继续延伸;内长城向西出新荣区界进入左云县。梯形的东边,内外两道长城在宏赐堡以东汇成一道,过方山继续东延到镇川口,继续向东进入阳高县。这个巨大的梯形就是今新荣区的“骨架”,靠着外长城的有助马堡、拒门堡、拒墙堡、得胜堡、镇羌堡,靠着内长城的有破鲁堡、镇河堡、镇虏堡、宏赐堡、镇川堡,总共是4条长墙10座堡,中间还有多处关口、暗门、墩台、马市、官道彼此连接,今天大多遗址尚存。今新荣区的村名,多与长城有关。
新荣长城森林公园
镇河堡
镇河堡原名沙河堡,位于S30孙右高速“新荣南”出口处,在匝道上就能看到齐齐整整的堡墙,因地处平阔田野,且远处是低洼的淤泥河,突兀的城堡显得格外壮观。镇河堡嘉靖十八年(1539年)设,万历十四年(1586年)砖包。“本堡距边稍远,故无分边。原设守备,万历十四年议改拒墙,而以拒墙操守移置于此,亦以稍缓之故。然实与镇虏堡皆拒墙得胜后门,居常预为联络有事,彼此救援,若虏犯拒墙镇虏之间,本堡亦不能安枕卧矣”(《三云筹俎考》)。堡是四方形,但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整体向西倾斜成棱形。唯一的堡门朝向东北,瓮城围墙尚存一半,堡门的砖券门洞完好,门额上有砖雕,门洞下地面有车辙遗迹,堡内有完好的古井。北墙外侧有一段尚存包砖,已经整体开裂,局部坍塌,现在用护网和围栏做了保护。堡内只有三两家常住户,院落多处荒芜,村民大部分遷居到了公路的北边。
破鲁医院旧址
破鲁堡宁静寺壁画
镇河堡的东北不远就是新荣区治所在的新荣镇,紧傍着内长城。新荣区的内长城总长度33千米,从左云县的黑土口村进入新荣区,一路向东经过黄土口、破鲁堡,这段保存较为完好。东黄土口至八墩村、再到六墩,内长城损毁严重,局部已经基本湮没在了沟壑田野中。安乐庄到新荣镇,再继续东延至外场沟村,这段内长城基本完好,G55高速公路通过时,采取了下挖地道、托举长城的方式。里场沟北的长城有一段形成一个“S”湾,接近宏赐堡附近有多处残损,穿越宏赐堡以北一座工厂时基本消失,在御河西岸两道长城汇合处,仅存一点夯土遗迹。新荣镇建了一座长城森林公园,有标识,有小径,有管护站,到处树木葱茏,花草繁盛。
镇虏堡在镇河堡的东面,两堡距离约13公里。破鲁堡在镇河堡的西面,两堡距离也是约13公里。这个数字并非巧合,而是一种很实用的有意为之。古代戍边的军人、往来的客商官员百姓等,交通只能靠徒步或者畜力,一般地说,走13公里左右所需耗时,正好是两次粮草补给、昼夜休息之间的时长,所以有“堡与堡,二十五”的说法,意思是长城沿线每两个邻堡之间的距离大体是25华里左右,官道的驿站设置也是如此,确保不会出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人马困顿情况。
镇虏堡与镇河堡同年修筑和包砖,“本堡无边,仅守火墩,但地势平夷,无险可恃,若虏马一逾拒墙,本堡之祸不可乡迩,游骑旁掠,则云冈且告急矣。此实北路扼要之处,不可以堡小而忽之。”(《三云筹俎考》)今天的镇虏堡是一个静寂的小村庄,堡墙四至轮廓清晰,包砖已不存,堡门开在西墙,仅有部分瓮城墙尚存,西墙多处断开,南墙大段坍塌,北墙与东墙大部分较为完好。堡内房屋多荒芜空置,多处杂草丛生、断壁残垣,全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多住到了堡外南侧的路边。
破鲁堡也有长城关口,但不叫“破鲁口”,而叫“东黄土口”,今天是一个小村庄。破鲁堡内有一座宁静寺,位于北墙下,现有大殿、中殿、偏殿、禅房等15间,殿内存有塑像60余尊,还有多处壁画。大殿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殿前铁钟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遗物,院内还有一株直径近2米的古榆树。寺内有明代、清代和当代石碑,记载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和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及2000年的修缮情况。其中明“继修破虏堡宁静寺完备序”碑写道:“大同乃京畿北门之锁钥,破虏又大同之藩篱也,极边要地此其为最,要地安则大同固,大同固而京畿可享太平之盛世,万载宁静矣。”民国时期寺中曾有一位无边老和尚,当地流传着他许多无边法力护佑百姓的故事,尤其是与日本侵略者的斗智斗勇更是广为传颂。今宁静寺为无边和尚立有莲位,有石碑记载着无边和尚的传奇一生。
破鲁堡的北墙和西墙基本完好,东墙有残存,南墙几乎消失。堡里有两处当代人文遗址,一是破鲁医院,二是知青大院。这里曾有新荣区最早的医院,“成立于1956年,设有内科、儿科、外科、妇科、中医科、检验科、放射科、防保科,可开展剖腹产、阑尾炎、疝气等手术,为当时周边3个县区、7个乡镇中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新荣区志》中华书局2015年2月第一版)2006年破魯医院获日本国无偿资金援助,迁建新址至今,条件进一步提升,并承担起更多的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乡村医生培训等大量社会责任,是大同长城沿线绝无仅有的特例。破鲁堡内还有北京知青在此插队时所居住的大院,周围村庄中也有类似的旧址,其中八墩村更是获得了当年北京知青的援助,兴建了知青大院以及养老服务中心,甚至村里还有公共浴室,这在大同长城沿线是极为少见的。
破鲁堡在文献中的原名叫“破虏堡”,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三云筹俎考》载:“本堡旧称极边,自添建五堡,边墙外徙,稍称腹里。以故万历十三年改守备为操守。然地势平坦,无险可据,虏易长驱,堵截为难,所恃土田颇饶,军士月粮外,岁收子粒足供宿饱,鲜有逃亡,而灭虏、保安一带均赖之矣。”这段文献中,
“旧称极边”一句,说明新荣区的这“内长城”比“外长城”修筑得早。“添建五堡”指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称。“内五堡”已经明晰,但“外五堡”与“塞外五堡”却有不同说法。
《三云筹俎考》中记载:“先筑红赐等内五堡于东,嗣筑镇羌等外五堡于西,既创靖虏灭胡诸堡以壮声援,又于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蔽肩背。”从修筑时间看,“弘赐五堡”创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这一年巡抚詹荣修筑大同东路长城180里,同期的5个堡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虏堡、镇河堡,即“内五堡”。拒墙堡、镇羌堡都修筑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这一年还修筑了拒门堡、助马堡,都在内长城以北,所以称“塞外四堡”,外加保安堡,也有一说是外加得胜堡,称为“塞外五堡”,这五堡恰对应着“内五堡”,所以也称作“外五堡”。于今天的新荣区来说,保护好丰富而深厚的长城遗产是夯实内里,致力于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是外显,也堪称内外兼修了。
八墩村知青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