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美好姿态”养成记

2019-11-07褚亚婷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学

褚亚婷

肖培东,是近年来教坛的一股清流,他倡导的语文课堂需“浅浅”教的教学理念,正在影响着一大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使广大语文老师从课堂的不必要的深挖、晦涩的牵强附会、无益的热闹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文字,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他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里不再赘述。我认为,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和他多年来的辛勤耕耘息息相关的,也是和他多年的不懈积淀不断追求息息相关的。这里试着从另一些角度对他的成功做一个小小的探索。

天资聪颖,注重积累

肖培东从小读的是企业内的子弟学校,老师良莠不齐,面对经商大潮,很多老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又因为老师们是企业里的人,拿的是企业工资,旱涝保收,教学质量也就差强人意。周围的同学对学业的目标也不高,因为哪怕成绩不好,也可以顶父母的班,考个企业内的技校,甚至可以招工到杭州去上班。

面对这样的学习环境,肖培东始终不被环境所囿,不抱怨不消沉,依旧保持一颗初心,那就是一定要考进大学,实现他的文学梦。

我们从他的求学经历中可知,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作文曾经拿到满分。

但他的成功,更主要来自于他的不断努力和积累,这些为他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大陆、港台歌曲大放异彩的时期,费翔的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就把他的磁带卖断货,一带难求,还有大家熟悉的歌星凤飞飞、王杰,罗大佑、齐秦……那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手,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曲就是当年的流行音乐。

这些为培东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培东在那个时候养成了一个抄歌词的好习惯。磁带到手,抄歌词是他的必备。一盘盘磁带抄下来,一只只曲子听下来,培东在里面学习到了歌词的遣词造句、节奏押韵、回环反复,汲取了诗歌丰富的营养,为他今后诗般的课堂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有些公开课,甚至也是以歌词为切入口,这使他的课是那么与众不同,带着他身上强烈的肖氏标签。我们从他的文章里也不止一次读到齐秦、姜育恒、罗大佑、邓丽君……

80年代还是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大家看三毛的作品,思索汪国真的哲理,吟诵席慕蓉的短诗,读各种国内外新旧诗人的作品。培东也不例外,他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喜欢雪莱的诗,并且乐于将书借给同道中人。他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也深深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他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在他周围营造了一个诗的世界,在他那里,不谈文学,似乎就是一种亵渎。于是同学们通过他知道了“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于是大家都“沉醉在康桥的柔波里”无法自拔。

正是因为青少年時期的不断摄取,使培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书自然得心应手。我们可以在他的书里发现,他的课很多就是从读诗和写诗入手,指导学生赏析和写作。在生活中,他也指导学生甚至邻家孩子读诗品诗作诗。

我们还能从培东近日所发的图片中找到印证,图片中他展示了他三十年前的一本剪贴本,里面贴满了从各种语文书刊剪下来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名人逸事、字词辨析、思想争鸣。当今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文化、文学素养,培东初高中求学时期就在扎扎实实地积累积淀。

正是由于培东长期不断地扎扎实实地学习积累,使他在今后的教学岗位上大放异彩。正是因为他长期地不间断地积累和见缝插针地阅读与写作,他陆陆续续写出了《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和《教育的美好姿态》两本书。

不懈追求 ,勤奋低调

培东的成功道路,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高考的失利,使培东被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别的高考生可能就此怨天尤人,消沉堕落,但是培东没有被一次的失利打倒。在学校他同样认真学习,不辍积累,积极准备投入到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去。

毕业后,他的第一个工作学校是一个小镇的初级中学,甚至阴差阳错,差点和“语文教师”的缘分失之交臂,幸好碰到伯乐,使他有机会踏上讲台,教他心爱的语文课。他不甘心只是大专文凭,又积极参加本科的自学考试。当时他所工作的小镇,是全国有名的纽扣小镇,可以说中国乃至世界服装界的纽扣,大多都是这个小镇所生产。在这样浓厚的家家工厂、户户老板的金钱诱惑下,面对同事们的浮躁心态甚至离职,他不为所动,始终坚定地站在这个神圣讲坛上,直至取得很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是他的积淀时期,他在这个小小的小镇的小小讲坛上,开启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旅程,他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倾听自然,接近自然,慢慢和语文亲近,在那几年中,他所带的毕业班,取得了永嘉地区中考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超过了很多重点中学也超过了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一颗新星,就这样冉冉升起。

细细想来,肖培东取得如此的成绩,和他踏实工作,不断进取,热心教学,不断钻研是分不开的。

如今的肖培东,我们只看到了他身上的光环,却不知道,这几十年,他是怎样从默默无闻到破格评为高级教师,又是怎样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单是看他对学历的不断进取,我们就很汗颜,很多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师范生,几十年的教书生涯,磨掉了热情,失去了进取,把教师当作糊口的工具,在职称学历上止步不前,而肖培东早已从一个专科生进阶到博士生导师了。

他积极推进他的教学思想,主张给教师学生减负,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第一本书《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应运而生,他极力倡导“浅浅地教”,得到了很多同行和关心教育的人的响应。

当我们把微信当作聊天工具和有些人的卖货工具时,培东成功地把它变成了工作的讲台和他的宣讲室。我们几乎天天可以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他新的文章以及最近上课的所思所得,于是,这些内容又变成了《教育的美好姿态》里的一篇篇铅字。三月,他的第三、四本书《语文教学艺术镜头》初中版和高中版也已摆上书架。

所以,常常在人们聊天时,他惜时如金,已经构思好了一篇课文,或者已经整理好了教学实录,又或者看完了读者的投稿。他常常在等飞机间歇或者完成一段空中旅行后,已经写完了一篇文章。或许,就是这样的低调自律,成就了他永远不断向前,一路过关斩将,迎接一个又一个高地。

沐浴关怀,心中有爱

培东心里装着教育,装着学生,心中有着大爱,他的这种大爱,缘于师长亲人对他的关爱。

他是在“爱”中长大的。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著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的封底,有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们的鼓励的话语。这些老师,对这个灵气的弟子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初中时的班主任,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住在自己的集体宿舍里,给了他不一样的关怀。他的师父钱梦龙先生,年岁已高,还经常指导他教学,悉心传授教学经验。他的书里,有对这些老师们的关怀和惦记,他在书中一遍遍呼唤老去的老师们。无疑,他是懂得感恩的。

在他的父亲母亲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个孩子。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找到勤劳耕种的父亲、温柔慈祥的母亲。我们常常从他的书里看见母亲在风中焦急等待的身影,父亲满是皱纹的心满意足的笑容。他還有一个活泼机灵的儿子,儿子崇拜的眼神和爱戴,也给了他安慰与欣喜。

长辈亲人们给予他的爱,也使他学会了爱。他是教育家,但我们常常发现,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一个宽容的父亲。在他的世界里,他的家人是他创作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心中有爱,他才是那么地热爱生活,小树的发芽,叶子的凋落,孩子的笑声,母亲的呼唤,都那么触动他细腻的心弦。他讲他的爱,他讲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这些自然而又艺术地投射在他的课堂里,如汩汩泉水,浸润洗涤学生稚嫩的心灵,擦亮他们迷茫的眼睛。他带领他们去感悟风声雨声,感悟季节的变迁,感悟时代的进步,用心去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培东成功后,还不遗余力推进新教师的发展,他成立语文工作室,他毫不保留,倾囊相助,培养出很多市区甚至全国语文教学竞赛的优胜者;他还给同行们开设讲座,介绍经验;肖培东醉心于语文教学事业,钻研教法教材,积极推进他的“浅浅” 的教书理念。为提升语文教学素养,为了语文的真,他著书立说,在全国各地开课讲学。他在《语文学习》开设“镜头”专栏,引导教师积极思索,找到上课的切入点,记录上课的思维的火花,学习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寻找语文的真。他倡导回归课本,品味语言,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字的美,不追求热闹的空洞的语文课堂。

他的爱还体现在课堂上,他说:“浅浅教语文,和孩子们的眼睛一样清澈、纯净。”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会停下授课的脚步,耐心引导,细心点拨,以求打开学生的心灵,获得一次内心的探索和感悟。所以他的课堂常常不是单一的重复,他会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变动授课的计划,甚至他更偏爱老师眼里的所谓的“差生”,不把标签贴在这些孩子身上,将温柔鼓励的目光投注到这些“小草”身上。所以,他最喜欢用“阳光”感染他们,以求他们哪怕只有一次心灵的升华,对语文的一丝感悟。

所以,肖培东的成功,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他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积淀而养成了一种“教育的美好姿态”。

没有多年来的努力积累和积极探索,就成就不了现在的肖培东,没有一个大爱的成长环境,也成就不了现在的肖培东。他“浅浅的,不理会世界的喧嚣”,他期待语文教学工作者“会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回来”,与“一直站立的”的他相遇。

或许,这就是肖培东教学艺术的成功之处——一种独特的“教育的美好姿态”!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