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卷组评2019高考高分作文之语言特色突出篇

2019-11-07项香女庄平悌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呼声语言表达书写

项香女 庄平悌

论述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简练概括,而为了说理生动,又不排斥语言的生动形象。

语言表达的内核首先是思维品质,思维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语言表达,严密的思维该有周全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会有客观的论述。其次还有内心的情感价值,有人说,心中有爱笔下有情,这样的表达就不会以偏概全,不会主观武断,不会偏执狭隘。再次还有阅读积累,良好的语言表达必须有阅读借鉴、内化和应用。一篇高分论述类文章,表达不仅显现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写作能力、丰厚的语言素养,更重要的是呈现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温润的情感态度。

比如《书写自我的生活》和《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两篇文章,观点明确而不偏执,理性又不冷漠,前者更侧重理性语言的表达,后者则凸显了感性语言的力量。在写作过程中,两位作者都能借助因果、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来推进文章,逻辑性强,又能通过恰到好处的引用赋予作文趣味性和权威性。前文通过一些比喻、排比,使论述更加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后文通过反问、设问来强化情感表达,还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感性的描写,构建了说理中的想象情境,凸显了感性语言的力量。

临场作文,有些同学在表达时,不能做到文体与语体的适配,还有些同学用词随意,语言偏激,更多的是语言表达缺少个性,没有亮点,四平八稳。这两篇文章很好地呈现出表达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多样性,非常可贵。

特级教师项香女支招

(1) 平时同样可以通过辩论和演讲,对热点、焦点加以思辨,提倡个性化表达。这样既可以训练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客观理性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2) 表达要有“读者意识”。论述其实是和读者讲道理,除了结构清晰、道理充分外,要预计读者的情感体验,说理要客观理性、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

(3) 要注意情感导向。尽管内心世界不可能都通过作文的语言得到直接的表达,但作文中传递出来的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是不可忽视的,要看到时代积极的风貌、社会健康的主流,相信真善美,认清责任与担当,让读者真正读到充满真气正气温情的语言表达的作品。

考场得分 / 60分

书写自我的生活

尼采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的世俗化。人人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佐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好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得到身份的焦虑的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所满意的生活,是我们由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

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做到孤立化、原子化的绝对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大流裹挟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做了自我的选择,到头来只是大众潮流的体现。生活之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调情趣荡然无存,添再多的笔墨也只是更显连篇累牍,无济于事。循着“读者”的呼声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那么,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无畏他人的观看,无畏他人的评头论足,无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吧。

加缪寄寓西西弗斯式同情,陀氏用反叛者与被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不“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点永不会是先决条件,听从本我,书写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中流自在心”,才会有“浩荡光风相候”。

“读者”的呼声只是他人意识的反映,而他人意识总是与我们的内心想法有所隔阂。听取,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加以辨别、有所选择地听取,这才是为我们的生活浇灌好沃土;个体意识的加冕,内心诉求的坚守,才是书写好人生的基石,生活好我们的生活。

耶鲁毕业生秦玥飛在城市和田垄间毅然选择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时追逐着星空梦,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国天眼……他们没有呈现“读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脉络、故事情节,却以自己的本心书写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着那些有预期的“读者”。

如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中所说的,愿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主人”,书写独属于自我的精彩恣意生活吧!

点 评 DIAN PING

文章标题即观点,开篇简要阐释观点后,就从人的社会属性和当下时代特点两方面,指出一味服从读者、循着读者,“生活便失去了自我”,从反面论证了观点。然后以名人事例从正面阐述要听从本我、创造生活。接着提出“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加以辨别、有所选择地听取”,进一步深化了观点。

凝练与概括,是论述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本文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列举了加缪、陀氏、歌德、萨特以及秦玥飞、曹原、青年工作者等人的事例,分别从作家创作和自己生活的角度,突出了观点,也增强了感染力。

论述的形象性,比如第1段的“鲜花掌声”与“石块抨击”,第2段的“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第3段的“我们被大流裹挟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做了自我的选择”,都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考场得分 / 57分

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杖,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汇错杂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而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乌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們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旋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打断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凝滞了你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啦啦翻过,那空白是否让你惶恐?又是否让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

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们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其写出自我色彩,展露笔下风云。

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故事。

点 评 DIAN PING

这篇文章始终站在“我”或者“我们”的角度,或如第3段阐述亲身经历,或如第4段阐述心灵感悟,或如第6段论述生活体验,娓娓道来,使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同时,文章又站在“读者”的角度,诚恳地分析了“读者”带给我们的两种礼物:一种是“真诚的祝愿”和“热切的期许”的“动力”,它将托举“你的双翼”;另一种则是“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的“压力”,它会使你“更能看清自己”。而我们则要将这些动力和压力化为笔下风云。

这种冷静而不乏温情的分析,既有自我领悟的意味,也有循循善诱、委婉劝谏的意味,言语之中呈现出深深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猜你喜欢

呼声语言表达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植树节里小鸟的呼声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肥企呼声:出口退税 我们不应缺席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倾听人民呼声 回应群众期待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书写春天的“草”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