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表即文字:真实情境下的跨媒介阅读

2019-11-07黄华伟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办实事

翻看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真实情境”或许是最大的特点。

而“真实情境”这个词,又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值得留心的词语: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

“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

“具体的情境”是“真實、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2019年浙江卷第6题,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的情境。

【真题】 6. 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1) 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2分)

(2) 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4分)

题目里的图表改编自2019年1月14日《浙江日报》刊发的《乐清整合资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红色议事厅”化解社区疑难事》一文,直观展现了“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机制。

这样的流程图在生活中很常见,不少企业、机构都会用这种图表展示工作流程。比如,市民中心的办事大厅会有办事指南图,说明办理各项事务需要准备的材料、办理的流程等。

这也符合时代特征。当下,传播信息的途径除了纸面上的文字,还有视频、音频等;包含信息的介质除了文字,还有图画、图表等。但限于纸笔考试的形式,我们的试卷只能用“图表”来命题。

总之,这道语用题是贴近现实、体现社会生活、创设读图获取信息的真实情境题。

图表题在自主命题的浙江卷中共有5次亮相。

命题材料从“图”转向“表”。

答案变得更客观。

题目要求由“图”转“文”变为默认“图”就是“文”,省略图文转换步骤,直接从图上得到信息来答题,实现“跨媒介阅读”,对能力要求更高。

这类以图表为主要材料的题目,自浙江卷自主命题以来,在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也出现过。历年试题形式、特点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2009年、2011年的试题给的是生动感性的“图”,从2015年开始,命题材料就由“图”转为清晰理性的“表”。

从答题情况看,2009年考查的解说词有实用性特点,但也可以比较“有感情”;2011年考查的广告图创意则有一定“文艺”含量,答案也可能带有主观倾向;而2015年的试题要求概括、总结图表的信息,就是将图表的信息翻译、转换成文字信息,答案就显得很客观了。

更重要的是,要求把图表信息翻译、转换成文字信息,就是将“图表”与“文字”画上等号,为实现“跨媒介阅读”打下基础。

到了2018年,虽然没有把图表单独设题,但是将图表与文字融合起来,图表很好地补充了纯文字信息的不足,实现了“跨媒介”传递信息的目的。

今年则更进一步,试题省略了将图表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的过程,直接要求大家根据流程图来概括工作职能、评价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试题默认“图表”即“文字”,是“有用”的信息,然后要求根据“图表形式的文字”答题。这是“读图时代”也是语文教学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试题中的反映:社会生活中需要“读图”的情境已经越来越多了。它对同学们的图文转换能力、概括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卷现场反馈

第(1)小题答题关键点在于“联系各方”和“难事”。

从答题情况看,满分为2分,很多同学只得1分。

第(1)小题“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参考答案为:

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答题关键点在于“联系各方”和“难事”,意思接近即可。比如,答出“统筹”“整合”“协调”“共同”等相关词语,再答到“各部门”“各方”,即可得1分;答出“难事”再得1分。可惜,很多同学只得了1分。

很多同学读不懂图表内容,抓不准图表的关键信息。

从流程图看,社区工作室“收集民意”后,整理筛选出“难事”,然后移交“红色议事厅”。显然,“收集民意”不是“红色议事厅”的职能,而是社区工作室的职能。如果没看懂图表,就会将其归为“红色议事厅”的职能,如例1。

流程图中明确出现了“难事”一词,但还是有不少同学没有抓住这个关键词,答的是“办好事”“办实事”,遗憾失分,如例2、例3。

【例1】 收集民意由相关部门合力落实。

【例2】 协助各部门,为百姓办实事。

【例3】 统筹各方力量,为民办实事、好事。

有些同学缺乏社会生活的常识,概括职能用词不准。

这个“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流程图来自真实的生活,答题时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认知、知识积累。

比如,“红色议事厅”不是权力机关,只是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不能用“命令”“决策”“中枢”“主导”等词解释其职能。例4、例5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加上没有体现出“联系各方”、协商解决“难事”这两个职能要点,所以无法得分。

【例4】 综合整理民意,下达命令处理。

【例5】 主导整个工作的流程和监督作用。

还有一些同学脱离图表内容,用套话作答。

看不懂“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流程图怎么办?有些同学干脆脱离图表文本,只用一些“套话”来总结,这类答案不能得分。比如以下三个回答。

【例6】 政府和人民沟通的纽带。

【例7】 拥有权力,最高表决权,具有权威。

【例8】 保障基层民主和维护社会安定。

第(2)小题满分4分,同学们大多得2分、3分,拿满分的很少。

答案要涵盖两方面:流程图的“过程”,对工作机制的“评价”。

答题时可以先完成对流程的表述,再从至少两个角度进行評价;也可以一个流程对应一个评价。不论是对流程的表述还是对工作机制的评价,均要基于“办实事”的角度。参考答案为:

“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①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②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难事,很切实;③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流程图的“过程”包括以下三部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每点1分)。

(1) 难事来源于民意,体现百姓切实的需求,很务实。

(2) 针对百姓的难事,办事方向很明确,再协调相关部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3) 难事处理过程中还要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处理好后还要听取群众反馈,以确保事情落实。

评价则主要从机制本身的特点和该机制带来的效应两方面作答,答出一个方面得1分。

机制的特点可以是民主、公正透明、高效、科学合理、机制完善、有利于办实事、切实解决问题等。

效应则是提高百姓幸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满意度)、为百姓办事提供便利、有助于难事的进一步落实等。

审题不清,只写了工作流程没有评价工作机制,是不少同学失分的原因。

只有流程、没有评价的回答,最多可得2分,如例9。在此基础上,如果对流程的表述还不准确或不完整,如例10,“两代表一委员”是监督工作,不是与“红色议事厅”组成“相关部门”,就只能得1分了。

【例9】 “红色议事厅”接受社区工作室从收集的民意中筛选出的难事,确定方案交由相关部门合力落实,并指派区域监督人督促相关部门,同时接受反馈和回访。

【例10】 从社区工作室收集的难事交由“两代表一委员”与“红色议事厅”组成的相关部门合力落实,最后接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

评价工作机制时的典型问题,是表述笼统、角度单一。

以下两个回答,有流程,也有评价,但是,例11的评价只有“办实事”这样笼统的表述,不够具体,只能得2分;例12的评价,“提高了办事精准度和质量,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好事”虽然是两句话,其实是同一方面,即对“机制本身的特点”的评价,没有对“机制带来的效应”的评价,评价角度单一,只能得3分。

【例11】 “红色议事厅”主要由“两代表一委员”解决社区难事,并派一人监督,还有满意度回访及反馈,确实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例12】 这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先进机制,“红色议事厅”接收社区收集的民众难事,由“两代表一委员”讨论并与相关部门合力落实,还有反馈回访,提高了办事精准度和质量,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好事,值得肯定与推行。

台州中学 潘国良 / 供稿

特/级/教/师

黄华伟 支招

看清楚题目到底要求我们写什么内容、写几方面内容、表达上有什么要求。

语言运用题的关键词是“用”,即它指向“实用”。“语用”情境千变万化,但出题方向还是明确的:面向社会生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做语用题最重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求,要看清楚题目到底要求我们写什么内容、写几方面内容、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这些就是“评分点”。比如这道题第(2)小题中的“办实事”“工作机制”“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等,答题时都要有体现。仔细分析以上来自考场的答案示例,就能明白“按点答题”多么重要!

猜你喜欢

办实事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为人民办实事
为职工办实事从“心”开始
为民办实事 共筑免疫屏障
党建业务相结合 为民服务办实事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姜佐锋:真心诚意办实事
“我为群众办实事”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办实事
当好参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