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
2019-11-07胡拥军
胡拥军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这一部分,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究,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0-0066-01
小学是学生的基础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个时期,应该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为今后的语文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童话教学的地位,在开展童话教学的部分中,注重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本文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过程。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单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高,无法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教学形式的单一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童话教学没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1.2 教学知识的欠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童话故事本身是简单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重挖掘童話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或是用了一种传统的方式方法来告诉学生,导致学生的童话知识欠缺,没有更好地发挥童话教学的作用。
2.基于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明确教学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认真研究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之后,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童话教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其特点予以尊重,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展开教育。
例如在学习《夜莺的歌声》这一课堂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字词,体会苏联战争中,儿童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见,让学生展开讨论。
2.2 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小学生作为一个集体,有一个特性,就是非常的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童话知识理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教学方式有着很多的选择方法,教师要在确定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之后,选择一个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在预备教学工作时应该做好的工作步骤,例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这一课堂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课文的脉络上,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效果。
2.3 开展童话写作,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开展童话写作,写作活动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童话教学部分时,除了学习必要的生字、生词,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童话写作,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自己爱看的童话故事,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锻炼,让学生可以转变自己的学习地位,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童话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实际进行写作的部分,写作童话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会小一点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童话教学这一部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更好地挖掘童话教学的重要意义,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丽丽.小学语文拓展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
[2] 黄静.小学语文中低段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
[3] 张培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
[4] 潘木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