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9-11-07苏小敏
苏小敏
摘 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以人事管理为主,无力关注核心业务,对人才的激励、开发和利用不足,导致整个组织绩效偏低。本文以西部新三板上市A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助推 企业发展
一、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为西部地区一家综合性交通规划勘察设计企业,企业2003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新三板上市。企业现有员工1000余人,正高级工程师65人,博士研究生16人,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内容和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部分工作仍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未上升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对公司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产业拓展、规范治理方面的支撑还不够,离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
二、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引导和支持
由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定位偏低,人力资源工作以业务管理为主,未发挥战略引导作用,缺乏根据公司行业特点、国家政策对形势变化的判断,也缺乏针对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不能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提供支持,不能有效支撑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各层次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一是主要生产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分院规模偏小。近几年,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增加,主要生产部门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但是,公司人才引进数量偏少,造成公司公路市政设计分院人员紧缺,和国内同等业务水平的其他省院相比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同时承担多个大型项目的需要。二是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公司作为一个年轻的上市企业,懂上市公司运作的经营管理人员、精通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财会人员和防控市场风险的法务人员储备不足,导致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偏低。三是高层次人才偏少。相较于发达地区,公司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人才引进难度大,同时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国家级人才数量更少,高层次人才对公司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有限。
(三)未完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公司比较重视培训工作,却忽视了对培训制度的完善,培训计划不规范,培训考核、跟踪评价工作制度未建立。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培训谁缺少规划,只有在需要时候才考虑培训。缺少培训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整个培训工作未形成闭环,不能为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四)激励机制缺乏活力
公司激励手段单一,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未被采用。工作设计缺乏完整性和挑战性,授权不充分,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未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员工缺失共同价值观,主人翁意识不强。未建立容错机制,惩罚的多,奖励的少,奖励执行不及时,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精神奖励方式偏少,形式单一。未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缺乏应有的工作压力传导。
三、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提升建议及措施
(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定位
首先,将人力资源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资源整合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定位。其次,人力资源部应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供需、竞争对手工资水平、政府法律和法规等,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实现公司阶段性战略目标需要的人才,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通过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开发等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加强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的互动,当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适时调整人才强企战略,当人才强企战略所依据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人才战略,并为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建言献策。
(二)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加强对现有人员年龄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分析,对标国内同类上市设计企业,科学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落实人力资源需求计划,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和人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未来校园招聘储备更多的合格候选人。借助大数据,采用“互联网+”模式,扩大人才猎寻范围。增加进校园的次数,增强公司与目标院校的互动性和信息对称性。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建立分类、分层的培训体系,明确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利用“互联网+”建立员工培训管理平台,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建立员工电子化培训档案,便于对员工培训跟踪评价并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员工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团队、荣誉精神。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日常行为的规范作用。
(作者单位为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红琴.经济新常态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J].审计与理财,2017(7):46-48.
[2] 李繼越.新时期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J].科技创新导报,2015(33):207-208.
[3] 吴桂娟.我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优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