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9-11-07孙玉美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墨子

孙玉美

摘    要: 韩非曾称墨家学派为“世之显学”,可见墨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墨家学派各种高深莫测的思想理念中,职业教育思想有着重要而且独特的地位,墨子所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对于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等等。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不管是对于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墨子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主要提倡对于劳动技能、自然科学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与儒家思想中对于技术教育不屑一顾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墨子众多的理论和思想观念中,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并且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墨子可以说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榜样。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墨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初期,那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在这一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并且日趋成熟。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大大便利了农业的发展。另外,手工业和商业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越来越繁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丰富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等,脑力劳动成果显著,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另外,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复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并得到重用,他们自由地讨论时事,阐述思想,积极入世为国效力。在这些士大夫中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和学术思想流派,他们发表了许多有名的理论思想,于是在思想学术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培育“兼士”或者“贤士”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当中,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兼士”或者“贤士”,进而实现仁政德治和贤人政治的政治理想。墨子提出,“兼士”或者“贤士”应该具有良好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高超的灵活的论辩技巧和广博的精通的知识技能,即所谓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和“博乎道术”。在这三方面,应该尤为重视对于“兼士”或者“贤士”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在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要求培育出的“兼士”或者“贤士”能够做到“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做到不分尊卑贵贱都能“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对于“兼士”或者“贤士”这样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求,即墨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理论——“兼爱”思想。对于“兼士”或者“贤士”辩论技巧方面的要求,正是为了到社会上更好地推广墨家学派“兼爱”的思想主张。另外,对于“兼士”或者“贤士”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为了使他们深入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深刻了解和掌握社会的信息,并具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在这方面十分注重亲力亲为,亲身示范,经常参加一些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墨家学派的门徒大多出身于农民或者工商业者,他们和墨子一起学习和实践,注重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于是,在培养良好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注意掌握灵活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渊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培育和训练。

(二)以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为主要内容

墨家学派重视对“兼士”或者“贤士”的培養,并且为此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其中,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和培养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1.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视,它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些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对于古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是当代的职业教育发展都有着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1)物理学方面

①力学

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物理学中有些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我国早在《墨子》一书中就对力学有详细、准确的记述。《墨子》中有记述:“动,域徙也。”就是说物体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移动。他对于物体机械运动的这一定义与现代物理中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②光学

墨子学派从“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出发,探讨研究了包括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得出了一系列和现代几何光学相似的基本光学原理,并且还尝试了与“小孔成像”相似的光学实验。光学,是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研究教育最出色的一部分。

(2)数学方面

《墨子》一书中记述了一系列丰富的数学原理和思想。墨子是十进位制的发明者,是第一个对十进位制的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科学家。这一发明,对于中国数学发展乃至世界数学发展都是重大的贡献,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正如李约瑟对于墨子所发明的十进位制的评价:“如果没有十进位制,那么就几乎不可能会出现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统一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墨子》中还对圆对了准确的定义,在当时世界是十分先进的。《墨子》中所阐述的丰富的数学原理充分体现出墨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先进的数学哲理思维。

2.生产技能知识的教育

墨家学派十分重视对于生产技能知识的教育。墨子在教育中特别注意让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论,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墨子本身也认真落实了这一理念,积极地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并且具有较高的技能。墨子的弟子大多是农民和工商业者,他们和墨子一起学习知识,进行实践,积累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得到了较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3.軍事知识的教育

墨子曾经运用出色的论辩能力和军事技能,通过向公孙输演示军事布阵,不动用一兵一卒就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一事,不仅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而且宣传了自己“非攻”的军事主张。此外,《墨子》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备城门”“备梯”“备水”“备高林”“备突”等多个事迹,充分体现出墨子独有的的守城军事理论,表现出墨子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墨家学派对于军事知识教育的重视。

4.思辨技能的教育

墨家学派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强调思辨技能的培养包括形式逻辑教育和论辩方法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的逻辑性,要求“上说下教”,应该具有正确的观点和论述角度、逻辑严密的叙述内容和适当的论辩方法。判断所论述观点或者思想的正确性,要依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人民群众的选择及实践的检验,即所谓“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做出最准确客观的评价审定。

(三)以重“作”重“行”为主要教育方法

墨家学派所提倡的教育方法主要为重“作”重“行”。重“作”是指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的教育和培养。《墨子·耕柱》提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就是说在对待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时,应该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并去除其中的落后腐朽部分,创造出更加适合现代发展需要的事物。重“作”是指重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后,应该做出校门去亲身实践和操练。只有进行实践和练习,真正动手操作,才能在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熟练牢固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重“行”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真正人才,这种人才才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墨家学派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对于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具,正是现代社会所真正和迫切需要的人才。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教育行业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二)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课程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那个纷乱动荡的变革时期,儒家的繁文缛节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不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墨子毅然抛弃了儒学,从现实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出发,寻求探索与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这种做法对于现代职业技能教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现在的职业技能教育应该从现实实际出发,依据社会的需求开设各种专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工作,又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实践练习熟练掌握技能

墨子的职业技能教育思想中强调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和掌握技能,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应该充分应用于实践当中,一切理论和知识都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和最终目的。这样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十分适用。现在的职业技能教育应该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终服务于更好地实践。

几千多年前的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时和现在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今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榜样,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我们应该吸收前人的经验,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使之为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艳艳,杜德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03):102-104.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墨子
墨子破云梯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