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传统锰产业转型发展探析

2019-11-07胡振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8期
关键词:PEST分析智能时代转型

胡振华

【摘要】锰产业是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代表。物联网开启了智能时代,推动了新型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技术手段、交互方式的变革,也给锰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前,应用“互联网+”作为锰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一批数字矿山、智能工厂。本文以湘西州锰产业在智能时代的精深加工为切入点,探讨在我国以矿产资源为支柱产业的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方式,以期为同类地区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时代  锰产业  转型  PEST分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8.008

锰因具有脱氧、固硫和制造锰系合金[1]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尤以钢铁工业为重,约占锰矿消费量的90%~95%,[2]有“无锰不成钢”的称谓。随着技术进步,在化工、轻工、建材、国防、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皆有应用,[3]随着特种钢需求的增加和锰应用领域的拓展,锰矿特别是富矿已被中国列为紧缺和重要矿种。[4]到2015年底,钢铁、水泥等几大行业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为改变此状况,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5]到2018年,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1.4亿吨的目标。[6]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对锰产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淘汰和降低效益较差的低端钢产出比例减少了锰的需求,产生负效应;另一方面,保留和提高了高性能含锰特种钢的产出比例,增加了锰需求,产生了正效应。

物联网开启了智能时代,推动了新型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技术手段、交互方式的变革,给锰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7]高品位锰矿资源消耗大,过去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以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模式。锰产业在这些变革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笔者有幸参与了《湘西自治州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的编制工作。锰产业是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代表,同时,该州又是我国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为支柱产业的代表,对其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进行探讨,契合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需要和贫困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因此,本文以中国锰业“金三角”[8][9]之一湖南省花垣县所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锰产业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锰产业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同类地区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锰矿供需分析

世界锰矿资源分布。根据USGS数据,2017年世界锰(金属)储量约为6.8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非、乌克兰、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其中南非锰矿资源最为丰富,约占世界锰储量的29.4%。总体上看,全球锰矿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排名前9位的国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98%。我国已探明锰矿储量约4800万吨,居世界第5位,占全球总储量的7.1%。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对矿产需求加大,按当前锰矿的开采生产速率来计,剩余锰矿(金属)可采储量只能继续维持19年左右。因此,中国现阶段总体锰矿资源较为贫乏,供需矛盾突出,[11]是我国重要的短缺矿种之一。

中国锰矿资源分布。我国锰矿特点是以低品位锰矿为主,品位低于30%,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其中广西省储量占比超过全国50%。2015年,我國已有锰矿山430处,已形成3000万吨锰矿石的采选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八个锰矿集中区,分别是桂西南、湘黔渝三角区、贵州遵义地区、辽宁朝阳地区、滇东南地区、湘中地区、湖南永州—道县地区、陕西汉中—大巴山地区。此外,闽西南、太行山沿线的晋东和冀西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也有分布。

我国锰矿资源进口分析。中国锰矿资源相对丰富,总体分布不均,富矿(氧化矿石Mn30%;碳酸锰矿石Mn25%)少贫矿多,开采困难,每年需从国外大量进口富锰矿石。国家数据库资料显示,我国对国外锰矿石的依存度已超过60%,主要从南非、澳大利亚、加蓬等国家进口高品位锰矿。2004~2016年我国锰矿石进口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见图1),2017年锰矿石累计进口量为2130.56万吨,同比2016年增长30.61%。这一时期我国锰矿石月度进口特征有:一是2004~2008年锰矿石在低位震荡,月进口量在25~90吨之间波动,以2008年波动最为剧烈。二是2009~2017年进口量在高位震荡,且振幅增大,2009年进口量变化最大,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带动矿产需求增加有关。三是各月度间进口量存在差异,1月份通常是年进口量最低月份,而7月份通常是进口量较高月份,9月份通常是进口量最高月份。

锰企生产情况分析。近年,由于环境政策、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市场竞争等的影响,我国金属锰企业整合效果明显,经过市场的大涨大跌的洗礼,锰产业洗牌和企业间兼并重组,集中度大幅提高,当前具有有效电解金属锰产能的企业在50家左右。[12][13]随着经济回暖,锰消费量增长,多地新增项目建设,金属锰产能逐步放大,电解金属锰产量经过“U”形反转,至2017年达到152万吨。但从产能和产量关系(见表2)可以看出,锰企业存在开工不足问题(以产量放大的2017年为例,计开工率为72%)。

中国锰矿资源消耗情况分析

我国锰矿资源大部分用于锰系铁合金和电解金属锰。2014年,按消耗量计算:锰系铁合金约占59%、电解金属锰约占23%、电解二氧化锰约占3%,其他约占15%。锰系铁合金和电解金属锰二者超过锰矿消耗量的80%,而锰系铁合金和电解金属锰90%以上用于钢铁工业,[14]因此,锰矿石的消耗与钢铁工业高度间接相关。

2015年以来,钢铁行业进入深度结构调整、去产能阶段,并将会持续一段时期,钢铁产量下滑趋势难免,对锰系铁合金和电解金属锰的需求量总体会有所减少。但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锰矿石还原工艺[15]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锰产业生产方式转变;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等消费量的增加,锰酸锌等应用前景广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6][17]的研究,使得锰产品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普华永道在《2017全球矿业趋势报告》中分析指出,全球锰产业在持续低迷后将出现触底反弹,锰产品市场将缓慢复苏。再加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对锰矿石的消费需求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电解金属锰价格走势分析。电解金属锰由于发展历史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在锰产业中具有典型性,因此,选择电解金属锰作为锰产业的代表。近年来,电解金属锰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尚有部分库存有待消化,国内电解金属锰价格自2015年以来大体在10000~12000元/吨区间低位运行(见图2),2016年11月~2017年1月出现较大波动峰值达到了18000元/吨,之后价格走势逐渐下降,到2017年底又出现上行态势,至2018年5月30日达到12950元/吨(有色行情数据)。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对电解金属锰的需求增加,2017年中国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30.61%。总体上看,电解金属锰价格将在维持低位的基础上呈缓慢抬头走势。

中国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分析。早在2013年,我国电解金属锰产量、产能在全球占比已达到98%,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然而,我国锰产品以中低档、原料级为主,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加上南方电价提升,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电解金属锰等初级加工产品产量过剩,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造成企业效益下滑、开工率不足等。而同时市场对锰系合金、三元锂电池等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锰产业产品亟待向精深加工等方向转型。2017年,前10大企业产量达到了1252109吨(见表3),约占全国总产量155.68万吨[18]的80%左右,说明锰企业渐趋集中,锰产业在不断转型。可以预测国内锰企业未来发展将围绕淘汰落后、调整结构、产品升级等方向展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锰产业发展分析

区域概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武陵山脉斜贯全境。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272亿元,常住人口263.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0%。湘西州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同时,是国家西部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

湘西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8种,其中锰矿保有量1816万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湘西州便开始利用丰富的锰矿资源,先后在花垣、吉首、泸溪、保靖等地建设电解金属锰企业,采用湿法电解工艺生产锰片,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随着市场、价格、技术水平等的变化,生产规模由原先的上千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50余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厂家由原先的几家扩展到几十家,[19]锰产业一度成为湘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锰产业逐渐遇到瓶颈,一些老旧企业面临倒闭、停产、整合的风险。为此,湘西州邀请笔者及课题组结合当前智能时代新思潮,对湘西州锰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市场等情况进行梳理,探讨湘西州锰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湘西州锰产业发展问题分析。当前,湘西州锰产业所面临的内部状况是高品位资源减少、工艺流程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企业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居高等;外部状况是市场需求不足、治理方式粗放、环保标准趋严、同行竞争加剧、生态容量减少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产业链延伸不够,湘西州锰产业链较短,高附加值产品少,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落后产能并存;工艺方面与先进大型企业相比尚存在差距,锰系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全州大中型矿山仅占矿山总数比例不足5%,受技术条件限制,综合回收利用率低;随着高品位锰的消耗,原先电解金属锰与矿渣比是1:6,现在变为1:15,市场竞争力减弱;固废处理量大且处置方式粗放(渣场囤积、污染环境、利用率低),环境负面效应渐显,产业发展受限。三是要素资源约束明显,区位劣势导致锰产业高科技人才缺乏;高电价引发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承接锰产业转移;资金短缺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湘西州锰产业PEST分析。1、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不因其依附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不同而改变。为保护矿产资源,国家相继出台通知、办法明确了矿业企业在发展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提出建立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保障体系,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以期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从地方层面上来看,矿产企业带动了湖南经济发展,但是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出现了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落实环境保护治理,建设创新驱动型、改革引领型、绿色安全型、开放互利型、包容共享型的矿业发展之路。提出以资源安全保障为目标,以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开发惠民利民。湘西州结合地方情况,出台地方举措推进锰矿、铅锌矿、钒矿等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出台为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2、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2017年,普华永道报道矿产品市场价格迎来普涨行情,我国尽管部分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呈增长态势。然而,随着GDP增速下降,对大宗矿产资源需求增速降低,市场对矿产品需求预期下跌,必将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和贱金属的价格。受经济发展、钢铁市场、电价等诸多因素影响,锰产品出口受阻、内销过剩,锰产业整体市场相对低迷,之后触底反弹,锰产品市场缓慢复苏,电解金属锰价格由2011年的19000元/吨,下降到2014年的9000元/吨,再缓慢上涨到2018年5月的12700元/吨,带动企业经营改善和资本市场信心回升。湖南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湘西州来说,2017年,矿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40%以上,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依靠矿产业发展。

3、社会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增长,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国。湖南省矿藏丰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湘西州县市均属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多年来,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采掘业、矿石加工业。开采过程中,由于企业节约成本、环保意识差等因素,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地质问题和社会问题。另外,开采矿山、废渣堆弃等需要征收居民土地,改变地方生活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外部性影响,如:失地农民由于缺少相应的生活技能,可能加剧贫困;废渣丢弃、土层塌陷、环境污染等引发环境问题。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矿业开发逐渐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的理念,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随着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技术水平的优劣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动力。利用矿业生物工程技术、电化学调控和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过程自动化寻优技术等成为今后矿业重点发展方向。锰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进行无尾工艺或无废工艺研究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另一种是依靠技术创新、理论突破、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新型设备,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两种途径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矿产业,成为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湘西州锰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目前,湘西州立足锰矿资源优势,已形成锰产业链全国完备和综合产能全球领先的产业基础以及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依托国家、湖南省锰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重点园区建设的契机,发挥地缘与区位优势,实现锰产业的集聚发展。在做优锰矿石开采、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等传统产业外,向电子工业功能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拓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锰产品精深加工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锰企业产业链向后端延伸,生产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锰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锰产业结构,转变产业既有增长方式;同时,注重引入外来资金和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动州内锰企共同发展,实现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总之,依托现有和潜在优势,坚持高端发展战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向湘西州企业集聚,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创新突破,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强化锰业创新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湘西州锰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湘西州锰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锰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锰产品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主要构建产业链(见图3,表4)。

一是锰矿石—电解金属锰—锰粉、锰桃—锰铝、锰铜、锰锌合金材料—钢铁、新材料、建材等。二是锰矿石—锰盐—四氧化三锰-锰锌软磁铁氧体—磁性材料、电子工业等;锰矿石—锰盐—高猛酸钾—氧化剂、催化剂—医药、化工等;锰矿石—锰盐—普通硫酸锰—饲料/锰化工制品—农业、化工等,锰矿石—锰盐—高纯硫酸锰—三元锂电池—能源等,锰矿石—锰盐—高纯二氧化锰—分子筛—功能材料等。三是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碱性电池—干电池—能源等。四是锰矿石-锰铁合金-钢铁、建材等(具体见表4)。

湘西州锰产业园区布局定位。立足湘西州锰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资源能源供给、环境承载、产业基础、交通运输、市场空间等因素,统筹规划,打造以“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综合利用协调区、湘西经济开发区为精深加工集群生产区、花垣工业集中区为资源绿色开发区、保靖工业集中区为市场调配缓冲区”为重点的锰产业四大园区产业布局,对园区扶持实行分类指导和差别化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推进锰产品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1、定位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电解金属锰与尾矿综合利用协调区。利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优势与沅溪1000吨级深水码头物流保障平台,对外打开“通江达海”通道,解决湘西州原料与产品等运输难题。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实现以金属锰、尾矿渣为原料企业扩大再生产,推进与花垣、保靖等錳锌矿渣区域大循环与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区建设。

2、定位湘西经济开发区为锰系产品精深加工集群生产区。依托湘西州物流、信息、人才、政策、资金等要素中转的枢纽优势,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和发展锰系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湘西金属锰的需求市场与锰系产品交易中心,满足以金属锰为原料的企业生产需求与产品销售;重点发展电解金属锰、锰铝合金、氮化锰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发挥企业集聚效应共同发展。

3、定位花垣工业集中区为锰矿开采与金属锰生产资源绿色开发区。利用花垣县丰富的锰矿资源及传统金属锰生产企业集中优势,开展绿色矿山开采与企业资源重组,壮大锰产业老工业基地,拓展锰产业生产链条;推进高性能聚合物锰酸锂电池新型材料、锂锰动力电池、锰酸锂储能电池、高纯四氧化三锰、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实现矿山绿色开采,金属锰保量生产与产业链适度延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定位保靖工业集中区为锰矿开采与电解金属锰市场调配缓冲区。利用保靖县锰资源优势,有限发展电解金属锰企业,适度调节矿石与电解金属锰产量,作为湘西州乃至全中国锰矿石与金属锰的市场供给调配缓冲区。根据市场需求为花垣、泸溪提供锰矿石,为湘西经开区生产锰系合金企业在锰需求量大时供给资源。

湘西州锰产业发展保障。坚持以绿色湘西、循环经济为基础,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建设为关键,以精深加工产业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组优化企业为内生动力,以技术创新为保障,集聚发展锰产业。

1、打造绿色湘西,构筑循环经济。

(1)加强资源勘探,整合矿山矿权。以调整锰矿结构为重点,加大湘西州保有储量探查力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整合规模以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矿山矿权,以“增一减一”投放新增采矿权的方式,基本维持湘西州锰矿采矿权12个的数目,发展安全、环保、可持续的锰矿业经济。

(2)推动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能耗标准控制,减少污染增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加强锰矿危险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固废处置经营许可证。增强科技对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节能环保设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按期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和推广一批节能环保重点项目,推进能源转换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严控尾矿处理,综合利用矿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部分尾矿库排水重金属超标”和“危险废物超期贮存”两个整改滞后问题整改落实;对污染严重的电解金属锰企业渣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固坝体、建设截洪沟及导流涵洞;加快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方案,并针对渣场和尾矿库等风险单元操作采取防范措施。综合利用于电解金属锰,无害化处理锰渣,用于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建立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开发中心,用于清洁技术研发应用、环境监测治理分析等。

2、塑造百年品牌,同筑科技创新。

(1)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紧盯市场需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升级和开发新产品为方向,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锰系精深加工,扩大高质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结合湘西州锰矿资源和初加工电解金属锰技术优势,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大力度研发力度,重点以提升高纯电解金属锰、高纯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储能电池、四氧化三锰研发力度为主,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以打造湘西百年品牌。

(2)建立校企合作,打造科研“飞地”。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湘西锰矿企业入驻长沙“飞地基地”,享受长沙和湘西州双重优惠政策叠加,利用长沙信息和人才,实现锰企高端研发在长沙,生产成果在湘西。重点推进花垣县锰锌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花垣县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

(3)促进两化融合,实现技术升级。智能时代,应用“互联网+”作为锰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产品制造、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一批数字矿山、智能工厂。探索利用互联网改变目前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和“两头大、中间小”(两头指研发、市场营销,中间指制造)。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实现“互联网+锰产业”。

3、营造园区典范,共筑湘西锰业。

(1)加速新旧动能转化,推进企业优化重组。针对部分老旧、停产、歇业、竞争力弱的企业,推进现有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当地企业竞争外部性内部化,发挥规模效益,扩大产品类别和范围,拓宽经营渠道,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打造一批锰行业龙头企业,發挥示范带头作用。

(2)夯实招商引资基础。湘西州以锰矿利用、精深加工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多渠道搜集项目信息,认真分析、论证、策划、包装、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优化完善招商项目库。广泛运用多渠道,适时举办和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提高引资的影响力和成功率。

(3)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充分发挥湘西州资源、科技、人才、交通等优势,围绕招大引强,坚持三资并举(外资、民资、国资),三引结合(引资、引智、引技),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重点推进湘西经济开发区、花垣工业集中区、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做全国锰业园区典范。

(4)提高电力保障措施。根据湘西州锰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划,抓好电力规划布局,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使电力建设跟上锰业发展需要。支持东方矿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推动泸溪高新区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鼓励大型企业自备电厂,完善用电补贴机制,支持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

结论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应用到传统产业上,可以理解为,产业发展遇到困难,需要改变才能发展,跟上时代才能长久。因此,智能时代的传统产业需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才能适应发展,才能维持存续和壮大。

本文通过对锰资源分布、锰企业整合、市场价格走势、企业生产等的分析,了解了我国锰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以湘西州锰产业精深加工为契机,分析了湘西州锰产业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定位、措施保障等。认为在当前,矿产资源为支柱产业的贫困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需要充分认识自身,以劳动力、资源、交通、技术、资金、人才等禀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既有利于地方发展又为环境承载所接受的产业链延伸和产品深加工项目,合理布局定位园区发展方向。同时,政府也要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多措并举为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本文系编制“湘西自治州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的阶段性成果;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靳海攀、易经章和冶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邬建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上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年。

[2]林平、陈方正:《我国锰矿资源的需求态势和利用策略》,《中国市场》,2007年第40期,第20~22页。

[3]刘陟娜、许虹、王秋舒等:《中国锰矿供需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资源与产业》,2015年第17卷第6期,第38~43页。

[4]陕亮、张万益、陆春宇等:《全国矿产勘查新进展与未来找矿部署建议》,《金属矿山》,2014年第2期,第100~104页。

[5]张学伟、王一舒:《银行信贷、产业结构扭曲与“三去一降一补”》,《经济经纬》,2017年第34卷第4期,第92~98页。

[6]刘现伟、刘丽华:《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效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19年第2期,第41~48、2页。

[7]张恩道:《供给侧改革下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路径创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2月下,第92~95页。

[8]莫龙、董维达:《重庆市秀山县锰业发展现状》,《中国锰业》,2005年第23卷第3期,第3~6页。

[9]曾梦宇:《湘渝黔边区“锰三角”发展的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9期,第81~83页。

[10][英]肯尼·科伊尔:《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世界社会主义意蕴》,陈文旭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2月下,第54~58页。

[11]阴江宁、肖克炎:《中国锰矿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预测》,《中国地质》,2014年第41卷第4期,第1424~1437页。

[12]谭柱中:《2013年中国电解金属锰工业回顾和展望》,《中国锰业》,2014年第32卷第3期,第1~4页。

[13][18]朱志剛:《2017年中国电解锰工业回顾及未来展望》,《中国锰业》,2017年第36卷第1期,第1~5页。

[14]严旺生:《中国锰产业及锰系列产品发展趋势》,《中国锰业》,2015年第33卷第2期,第1~5页。

[15]武芳芳、钟宏、王帅:《氧化锰矿还原工艺技术研究进展》,《应用化工》,2012年第41卷第8期,第1443~1447页。

[16]Zhao C H, Feng F and Wang X X et al., "Synthesis of porous AMn2O4 (A=Zn, Zn0.5Co0.5, Co) microspheres and their comparative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s", Powder Technology, 2014, 261(7), pp. 55-60.

[17]张天戈、张竹柳、李延伟等:《锰酸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功能材料》,2019年第50卷第3期,第3028~3032页。

[19]张明海:《湘西自治州锌锰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初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8卷第12期,第17~19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PEST分析智能时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重庆职业教育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