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
2019-11-07娄长明
娄长明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10)
0 引言
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使用较为常见,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所用时间短暂等优点,在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的实施必不可少,而其药物以及方法的选择对于手术的结局具有较大的影响[1-2]。本次研究以6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BIS 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 例需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共30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龄为(47.5±4.8)岁,在异丙酚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行静脉泵注,治疗组共30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平均年龄为(46.5±4.5)岁,在BIS 监测下靶控输注异丙酚。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首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其注入氯化钠溶液,选择L2~3椎间隙性腰硬联合穿刺,在蛛网膜下腔注入2 mL5 %布比卡因,于头侧留管3.0 cm,可根据患者术中具体情况增加2 %利多卡因,在麻醉平面稳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与异丙酚。对照组给予负荷剂量1.5 mg/kg 异丙酚,之后使用4 mg/(kg·h)的速度微泵持续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追加异丙酚。治疗组异丙酚初始浓度为1.2 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 s 对血浆靶浓度进行0.2 mg/L的调整,当BIS值为60时进行手术,手术实施中,需对血浆靶浓度进行调整,使BIS 值处于55~65。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主要包括异丙酚剂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3 个方面。(2)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分析
治疗组在异丙酚剂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分析(±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治疗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
3 讨论
异丙酚为临床常使用的一种麻醉药物,其优势在于见效快,患者术后所需的苏醒时间较短,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足或者过多的情况时常发生,药物剂量过少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的镇痛效果并不明显,药物剂量过多,可能会对呼吸循环等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之椎管内麻醉腹腔镜手术本身会影响患者的循环功能,因此治疗中的安全性相对缺乏。而如何合理,准确的控制药物的剂量,使麻醉质量得以提高是当前医学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3-4]。
传统静脉复合麻醉多是临床医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对麻醉药物的剂量进行把控,滞后效应的可能性较大,其剂量的使用缺乏合理性,靶控输注将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将药效动力学以及微机技术相结合,具有药物剂量精准,给药迅速等优势,能够将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增加了静脉麻醉的可控度[5-7]。BIS 能够对患者麻醉的深度进行直观的反映,在指导镇静、镇痛药物方面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BIS 检测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将镇痛、镇静药物的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麻醉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麻醉药物的剂量[8-9]。有研究表明,将BIS 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可以使异丙酚的剂量减少,稳定患者在术中的血压,因此,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对麻醉深度进行更为精确的调控[10]。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异丙酚剂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BIS 检测将实施异丙酚靶控输注可以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插管相比价格更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BIS 引导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行腹腔镜手术可调整异丙酚的剂量,使其更为合理化,避免患者出现应激反应,保证患者在治疗中的安全性,使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