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塑造的自贸区空间规划探索
——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为例
2019-11-07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小松
文|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小松
2019年8月26日,第五批六个省份的自贸区正式获批,“1+3+7+1+6”的自贸区总体格局雏形已现,18个自贸区共包括近60个片区。各个自贸区未来的特色塑造和差异化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结合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规划实践活动,从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空间特色出发,对自贸区的特色塑造进行初步的探索。
四川自贸区包括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规划面积19.99km2。同时在自贸区范围外适当拓展,划定了79 km2作为研究范围(图1)。
1、把握区域特征,找准区域特色。
就川南临港片区而言,其处于三大国家战略叠合区,三大区域战略交汇点和四省市结合部中心城。
1.1 三大国家战略叠合区
从“一带一路”倡议来看,泸州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中间地带,北向可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南向又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具备由西部内陆变为开放前沿的战略机遇。从“长江经济带”战略来看,泸州被定位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坐拥长江仅次于重庆港的西部第二大港——泸州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可直接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来看,泸州是川南地区唯一的自贸区。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泸州未来可依托“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形成南北呼应、海陆统筹、互联互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圈”完整闭环,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有机融合(图2)。
图1 用地现状图
图2 泸州链接两带一路示意图
1.2 三大区域战略交汇点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来看,明确泸州为“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中长江——川藏通道西段的节点城市。从“成渝城市群”战略来看,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km2、城市人口达200万,成为规模仅次于成都、重庆的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城市。《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泸州打造成为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从“川南城市群”战略来看,其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群(第一为成都平原城市群),而泸州是川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1.3 四省市结合部中心城
川滇黔渝结合部城市,包括江津、永川、遵义、毕节、昭通、宜宾、内江、自贡、泸州9个区市。从区域的发展历史来看,泸州一直是四省市结合部物资集散枢纽和四川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交通、商贸、文教和医疗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辐射力。
2、理清发展条件,寻找产业特色
2.1 发展条件
2.1.1 产业要素
主要从区域产业基础、泸州产业基础、自贸区产业特征和自贸港发展借鉴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从川黔滇渝结合部自身来看,从经济总量来看,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优于云贵地区,落后于重庆、四川地区,主要城市均以二产为主导,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从社会消费品来看,金银珠宝和化妆品占比最高,其次为服饰、汽车、文办用品和家具等;从出口产品来看,以酒类及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化工、机电等传统商品为主。
从与成都和重庆的产业互动关系来看,成都“东进”战略为成都高新区与泸州的园区合作提供新契机,重庆工业布局西南地区为泸州与之开展产业配套带来机遇。
从泸州自身的产业特征来看,其酒业优势明显,以机械、医药产业为主的高端制造、商贸物流基础较强,而川南临港片区集聚了医教核心区、长开区核心区、临港物流核心区、商贸核心区多个片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
从自贸区的产业发展来看,虽然不同类型自贸区产业类型有所差异,但金融贸易、航运服务、高端制造、专业服务等产业基本为各自贸区的必选产业。在此基础上,各自贸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会在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的特色产业。川南临港片区在港口物流上应强化与武汉港、上海港“水水联运”,同时和成都天府新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空运和铁路上形成多式联运,突出自身特色。
从自贸港的发展历程来看,川南领港片区目前处于自贸港起始阶段,功能上可依托其港口优势,注重转口贸易的发展;空间上聚焦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积极探索内陆型自贸港的发展路径。
2.1.2 交通要素
重点剖析泸州机场、泸州港和泸州高铁站三个重要的区域交通要素。
泸州云龙机场是面向全国重要城市的高等级机场(近期4D,远期4E级),是客运与货运并举的复合型机场。其区域客运市场基础良好,市场空间较大。货运市场上泸州和宜宾两市独大,2016年,川黔滇渝结合部货邮吞吐量泸州占比为43%,宜宾为38%,泸州优势更为明显。
泸州港是四川最大的港口,航道条件优良,经济腹地广阔,航线不断拓展,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从战略定位、航道条件、口岸和吞吐量来看,泸州港比宜宾港综合优势更为明显。
泸州高铁对接自贡(成都)、隆昌、叙永(毕节)、重庆、遵义、宜宾(昆明)六个方向的“米”字形总体铁路网格局已具雏形,发展潜力巨大。
2.1.3 空间要素
主要从用地、交通、建筑、生态、人文五个方面展开分析(表1)。
表1 空间要素现状特征一览表
2.2 目标定位
2.2.1 总体目标
根据区域背景和发展条件的分析,将其总体目标确定为“两带一路”协同开放链接点、川黔滇渝结合部创新服务新高地、泸州市城市转型发展领航区。
2.2.2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为“两带一路自贸港,川黔滇渝创智城”,自贸港侧重于对接国家战略,创智城侧重于彰显区域特色。在功能构成上,以商务金融、物流商贸、科技研发、先进制造、文化健康五大功能为核心,逐步向外衍生辐射,构成完整的川南临港片区功能体系(图3)。
2.2.3 产业定位
通过对区域产业基础、泸州产业基础、自贸区产业特征和自贸港发展借鉴的分析研究,结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构建以高端制造和现代加工贸易为基础,以商贸物流和特色金融为支撑,以健康医疗和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六大产业体系。六大产业关系紧密,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物流依托泸州交通区位的不断提升,成为原发性的主导产业,进而促进高端制造、现代加工贸易等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健康医疗和文化教育产业是泸州自贸区的一大特色。特色金融是自贸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他主导产业的重要支撑。
图3 功能构成图
3、重塑空间格局,彰显空间特色。
3.1、总体布局
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融合、“智慧、智能、智力”三智融合、“生态、业态、形态”三态融合为指导思想,通过区域协调,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环路东拓,完善区域交通体系;要素叠加,强化场地综合优势,在79km2研究范围内提出“两心七片,两廊四轴”的总体功能结构(图4)。两心为北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七片为总部基地片区、医教园片区、玉带河片区、安宁物流片区、鱼塘工业片区、军民融合片区和临港综合片区;两廊为两条生态走廊;四轴为安宁—龙马大道发展轴、临港大道发展轴、蜀泸大道发展轴、东城路发展轴。秉承“区域协同、空间融合、交通强化、生态优先、产业促进、文化提升”六大发展策略和区内是平台,区外是支撑;区内严控居住,区外做足配套;区内总部研发,区外生产物流;自贸区重在为“人”,综保区重在为“物”四大布局原则,形成概念性总体布局方案(图5)。
3.2、空间特色
图4 自贸区研究范围功能结构图
图5 自贸区研究范围概念性用地布局图
以TOD、EOD、SOD三大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蓝绿融合、生态成网”、“双核驱动、东西联动”、“点轴推进、组团布局”为出发点,在自贸区19.99 km2范围内构建“两心、三轴、两廊、四片”的总体功能结构(图6)。两心为城市北部副中心和城市东部副中心,三轴为蜀泸大道发展轴、东城路 发展轴和希望大道-临港大道联系轴,两廊为酒文化主题公园—学士山公园—长江的南北生态走廊和中央生态公园——长江的东西生态走廊,四片为总部基地片区、玉带河片区、鱼塘工业片区和临港综合片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金核智谷定城,创脉文廊融城,玉带凤桥润城”的总体空间特色(图7)。
金核:城市北部副中心。以“TOD+SOD”为引导,打造泸州首个滨沱江的城市副中心。以高铁综合枢纽为交通支撑,以凤桥河生态公园为生态本底,周边布局总部办公片区、国际会展片区、国际医疗康养片区和国际职业教育片区四大功能区(图8、图9)。
智谷:城市东部副中心。以“EOD+SOD”为引导,打造泸州首个滨长江的城市副中心。以中央公园为生态核心,周边布局高端智能制造服务片区、现代加工贸易服务片区和两个综合服务片区(图8、图10)。
创脉:连接两个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创新景观走廊。近期以生态保护为主,随着远期货运铁路的外移,依托铁路线路设置观光旅游火车,串联各主要功能区。
文廊:历史文化景观廊道(酒文化主题公园——狮子山——学士山)和现代文化艺术景观廊道(龙溪河生态公园——中央公园——长江)。酒文化主题公园依托泸州酒城文化底蕴和自贸区的外资投资政策,提升泸州文化形象,努力打造泸州乃至中国白酒文化展示核心基地,和狮子山、学士山共同构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廊道。中央公园连接长江和龙溪河两大生态要素,建设以文化、生态、科技为主题的生态公园,植入主题性设施和场馆,打造成为东部区域活动中心。
玉带:玉带河活力文创景观带。借助玉带河两岸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策略,构建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植入文化创意功能,南北缝合西南商贸城片区和龙马潭老城区,东西连接奥体中心和酒文化主题公园。
凤桥:凤桥河文化养生景观带。依托现状凤桥生态公园的自然环境,布局少量高端疗养中心,和国际医疗康养片区形成良好的功能互动。
4、结语
自贸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其特色塑造路径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从区域特色的塑造来看,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区域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其稳定的奠基石。从产业特色的塑造来看,严格秉承自贸区自身的产业特征和规律是前提,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产业优势是关键,积极应对区域居民的客观需求是支撑。从空间特色的塑造来看,可重点聚焦四类用地。就居住用地而言,应给予严控,自贸区的产城融合应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凸显自贸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就工业用地而言,结合自贸区的产业发展进行转型升级,植入高端制造业和特色产业,而传统的制造业用地应逐步分批迁出。就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而言,应依托新功能(尤其关注金融、商贸、科创、研发等功能)的植入,形成新的城市功能节点。就绿地与广场用地而言,应注重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彰显地域特色。
图6 自贸区功能结构图
图7 自贸区总平面图
图8 北部和东部副中心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9 北部副中心总体鸟瞰图
图10 东部副中心总体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