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心道骨:以修行的高度做雕塑
——李亮东谈佛像雕塑创作

2019-11-07李娟湖南岳阳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瓷雕青釉佛法

◆李娟(湖南 岳阳)

一边结跏趺坐,一边进行雕塑创作。一旦开始上坐,便不会轻易离开。这是李亮东老师每天的工作状态。是这样一种坚毅而专注的姿势,深深地印在我对他初次见面时的脑海里,形成了我对雕塑艺术家的全部印象。

于李亮东老师而言,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禅修中体现自我即时即刻的思考。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意义的艺术创作,而是他每天在禅修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载体。他享受这个修行的过程,磨练作品,也是修炼自己。

李亮东老师的佛像作品造型精致生动,既兼承魏晋瘦骨清秀之风,又融合了盛唐雍容华贵之气,在追溯古代思想精髓的同时又具备当代艺术的特点,将多种艺术形态融于作品里。每一作品呈现形态均不同,在传承古法的同时融入他多年对佛法的修持与理解,佛像抛开艺术形式之外应重在表法,表现佛像的清净、庄严、欢喜、自在之态。正所谓一切相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其法,法忘其法,观其作品有如一位修行人一生的写照。

李亮东老师,1976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跟随父辈们生活在百年老屋里,自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早年走出平江,先后跟随著名画家陈西川老师、湖南雕塑大师肖小裘老师学习绘画和雕塑,1998年考上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大学期间,他在东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每天穿梭于西安古城各个历史遗迹,身心浸泡在古城留下的汉唐遗韵里,无论秦皇兵马俑的气势磅礴,还是汉唐雕刻的雄浑大气,抑或是石窟艺术的庄严肃穆、自然纯净,都无一不触动他的心灵深处。同时李亮东老师又不断坚持吸收西方艺术精髓,从西方罗丹、摩尔、米开朗基罗等西方雕塑巨匠中吸取营养。多年的艺术修养为他后来的佛像瓷雕艺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亮东老师从西安美院毕业后,满心都是对当代艺术的热情,抽象流畅的线条、斑斓光影的交错,是他对未来的全部想象。为了在当代艺术里找到理想的自己,2004年他放下西安美院上海分校留校任教的机会,先后辗转湖南、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接受当代艺术的洗涤,一次次探索与尝试,不断在“破”与“立”中构建他的艺术体系,也不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多年的漂泊生涯,让他无限怀念那种手捏泥巴的真切感触。

2010年他毅然告别繁华大都市,回到平江大山深处,摒弃所有观念与技法,回到空零的状态,以盘坐的方式做雕塑,把内心的感悟一点点融入在作品里,持修精进长达三年,并于2013年开创了“阜山窑”,用古法柴窑烧制的方式,以雕塑为语言,以陶瓷为载体,来实现艺术的回归。魏晋的清秀风韵,汉唐的雍容之气,南方的精致细腻、北方的大气饱满、雕塑与陶瓷的融合、民间与学术的融合,多方面的完美融合,形成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佛为心,道为骨”,是李亮东老师隐居深山后的修行状态,他说做雕塑就是在做自己。观其作品,就如同创作者内心的写照,而他始终以一个修行的姿态在创作。

他的作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古意人像作品,融入了古人精神,是他对道家思想的参悟,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写意,不事修饰,随性洒脱,不拘一格,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酣畅淋漓感,呈现他性格里豪放不羁的一面。那些古意人像作品,或抚琴,或吟诗,或沉思,或仰望,意蕴悠远,耐人寻味,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总能给人以深深的洒脱宁静之感。

另一类则是东方佛像作品,表达他对佛法的高度理解与修持,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写实传神、精雕细琢、刻画入微,流畅纯净的线条,给人以宁静美好的心灵感受。每一尊佛像形态均不同,但其内在所呈现的精神内核却是一样的,都表达他对佛法的理解与修持,呈现他所当下的修行状态。

李亮东老师如是说:“佛像是所有雕塑艺术里面最难的,做佛像要有敬畏心,要有修行的态度与高度,要有对佛法的理解与修持,要给人的心灵带去清净的能量,不然做出来的就是工艺品而已。”

“做佛像,还应有表法的态度,表庄严、表清静、表自在、表欢喜,我们在欣赏佛像的同时能从中汲取美好的能量。”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真正喜欢的人来收藏,出自本能的意愿和热爱来收藏,是因为作品本身打动了他,作品本身呈现出的那种艺术价值以及给他传递的心灵启发,而不是因为我是李亮东才来收藏我的作品。”

玄奘 影青釉瓷雕 李亮东长290mm 宽260mm 高370mm

佛陀的微笑 影青釉瓷雕 李亮东 长260㎜ 宽150㎜ 高500㎜

阿弥陀佛 影青釉瓷雕 李东亮长190mm 宽150mm 高500mm

金刚智 乌金釉瓷雕 李亮东

无相佛 阜山紫金釉瓷雕 李亮东

自在观音 影青釉瓷雕 李东亮20cmx17cmx39.5cm

阿弥陀佛 紫窑黄釉 李亮东

大日如来 影青釉瓷雕 李亮东

猜你喜欢

瓷雕青釉佛法
新时代传统瓷雕工艺的发展策略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工业文明下传统工艺生存危机——以东山剪瓷雕为例
瓷雕曾艺术馆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