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提高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效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2019-11-07熊廉
熊 廉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根据颅脑解剖部分可以分为脑损伤、颅骨损坏、头皮损伤。按照损伤发生的时间以及损伤的类型可以分为继发性颅脑损伤和原发性颅脑损伤。按照颅脑内容物是否可以和外界交通又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一般颅脑损伤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病症,重度颅脑损伤后常常会引起水盐代谢紊乱,脑性肺水肿,高渗高血糖非酮性昏迷甚至脑死亡等,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本文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4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效果进行研究,观察强制性、作用疗法在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4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女各14例、7例,年龄在20~50岁,平均年龄为(35.2±2.3 );治疗组男女各12例、9例,年龄在23~48岁,平均年龄为(35.5±2.7)。将两组一般资料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用作业疗法进行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治疗,实行一对一的治疗方式,在迟缓期主要是减轻疼痛,增强肌力,增加肩关节稳定性的作业[2]。在痉挛期主要是对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和肌张力活动范围的改善。在恢复期主要是进行改善手指精细功能、增强耐力、增加协调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吃饭、叠被、用筷、抛物、鞋子、扫地、梳头、切割物品等活动,对整体上肢功能进行改善,逐渐恢复,持续治疗两周之后休息一周。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用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提高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治疗,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强制性运动,用休息位夹板或者吊带将健侧上肢进行固定,患者每天的清醒时间固定大于90%,要在家属和医生的监督下,每天进行作业锻炼,而且时间不能少于4h,持续两周治疗后休息一周[3]。
1.3 观察指标
上肢功能恢复的评定方式是简式Fugl-Mgyer运动障碍评定,分数0-66分,评分越高上肢部分功能恢复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方法采用的是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用t来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5]。
2.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3.讨论
在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的恢复要比下肢功能的恢复慢,在一年以后恢复的可能很小,而且手的恢复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恢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强调下肢的行走,对上肢的恢复不够重视,而且手的动作更加精细,是通过大脑皮质精细精细控制,在进行手的功能恢复的时候需要细小动作的协调,同时还要有正常的感觉。因此,上肢的功能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妨碍,需要进行强制性运动治疗。
强制性运动治疗恢复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的方法是指在生活中限制患者使用健侧,强制性的让患者去使用患侧。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会导致神经休克,对运动神经元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神经休克的时候,因为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导致肢体无法活动。患者在使用患侧的时候会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者产生痛疼感,这些会进一步对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在用健侧肢体的时候就加强了健侧肢体的代偿作用,即使在后期神经功能恢复,“习得性失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进行强制性运动对健侧肢体的活动进行限制,让患侧肢体的使用更加频繁,改变“习得性失用”这种情况。
作业疗法是一个重要的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手段,其核心内容是以患者的需求为首要。作业疗法需要患者主动参与,选择性的活动,要患者消除依赖,积极主动的进行治疗,充分的利用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日常娱乐、工作以及活动。根据每一个患者上肢的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作业训练,从知觉运动、认识技能、关节活动度等入手,进行灵活训练,帮助颅脑损伤患者恢复上肢功能。
综上所述,治疗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提升颅脑损伤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要比作业疗法提升颅脑损伤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好,可以进行推广。